陳美齡:帶孩子的過程裡,是孩子教妳做媽媽的;我們要做的是看到孩子的獨特,不要跟別人比

1970年代當紅歌手、婚後旅日的陳美齡,教出3個兒子都念史丹佛。她認為,每個人都不一樣,有自己的價值,世界因此精采,爸媽要做的就是看到孩子的個性和特質,讓他們表現出長處。

很多人認識陳美齡,是透過網路上一則瘋傳的短片「家長絕對不能做的10件事」,點閱率破940萬,在兩岸三地掀起熱議。

1970年代,陳美齡曾是和鄧麗君齊名的當紅歌手,紅遍東南亞。婚後旅日,34歲時,帶著大兒子到史丹佛(Stanford)大學念教育學博士,並教出3個兒子也念史丹佛,一家都是「學霸等級」。

很多人問陳美齡是怎麼辦到的?她的教育方法融合了在多倫多大學念兒童心理學技巧、在史丹佛所學的教育理論,再加上從小來自父母的教導。最特別的是,3個兒子也是她的老師。陳美齡說:「不是生了孩子就是媽媽,是帶孩子的過程裡,孩子教妳做媽媽的。」

 

從正向角度欣賞孩子的特質

陳美齡認為,每個人都不一樣,有自己的價值,世界因此精采,爸媽要做的就是看到孩子的個性和特質,讓他們表現出長處。

她的大兒子個性沉穩,連Baby時都不愛哭、很專心聽大人說話,上學之後很受老師喜愛;老二則完全不同,坐不住、什麼都要玩,喜歡搞笑、說笑話。

老二念小學二年級時,老師請陳美齡和先生到學校,說他的狀況很多,褲子裡好像有螞蟻、坐不住,喜歡跑去看人家在做什麼;老師說一句,他說的比老師還多;東西也常丟三落四。

爸爸跟老師說:「昇平不好的地方,我們知道了,那他有什麼優點嗎?可否請老師幫忙,當孩子有一點進步時就讚賞他。」

回家後,陳美齡跟兒子說:「以後上課你去坐第一排,專心看著老師;然後想像你的褲子和椅子是黏在一起的,如果上課想起來走動,必須把椅子放在屁股下、搬著走。上課想講笑話的話,先忍住,回家再跟媽媽講。」

針對丟三落四的毛病,陳美齡教他起床後、出門前、在校時要確認該做的事有哪些,一定要check都做了或東西都帶了。後來兒子洗完澡會直接換上第二天上學要穿的衣服,他說:「check很花時間,我把衣服先穿好,就多出時間check了。」直到上了初中,才改穿睡衣。

很多人說他是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但陳美齡不這麼認為,「只要孩子真的明白,用心去做就可以做得到,但爸媽要幫忙、教他方法。」

 

和孩子玩自創的動手動腦遊戲

陳美齡不喜歡買玩具給孩子,孩子小時候常和他們玩自創的小遊戲。常玩的一個遊戲是,攤開雜誌或報紙找某個字,比如「花朵」,誰先找到誰就是最棒的。玩遊戲的過程中,大家全心投入、緊張的不得了,不只好玩,孩子也學會更多的字。

平時開車出遊,則和孩子玩「找找看」的遊戲,例如:找到同時有2、3、8數字的車牌,或是上衣穿紅色、褲子是綠色的人,誰最先找到就是最棒的。還有一個「語詞接龍」的遊戲,規定一個題目,例如:只能接「漂亮東西」的詞,他們會說「媽媽」,陳美齡笑說:「我會稱讚他說得好。」孩子年級大一點的時候,就說國家名、首都名、總理名或花朵名,「什麼都不需要,就可以玩得很開心。」

這些動手動腦的小遊戲,「不僅可以訓練孩子的反應力、觀察力、專注力,還可以認字、學一些知識,是很好的學習,」陳美齡說。

現在回想起小時候玩過的遊戲,陳美齡全家笑得開懷。她認為,每個家庭都應該有獨特的遊戲、暗號,「是我們家才會玩的遊戲」,這些回憶會為孩子帶來歸屬感,當他不開心時,會知道自己不是孤獨的、有愛他的人,自己很幸福。

 

學習就是玩,玩也是學習

陳美齡認為,學習應該是開心的,學習和遊戲分不開。孩子小時,她在家裡牆壁上貼了一張平假名圖表,問孩子那個字是什麼?如果讀不出來,讓他跑過去看。學習就像玩遊戲,孩子學得特別快,3個兒子分別在3歲、2歲半、2歲學會所有的平假名,自己喜歡哪本書就可以自己讀。

陳美齡特別重視閱讀和文字力,在兒子學會抬頭之前,就開始給他們看書。她說:「看到他們的眼神隨書本移動,小孩的腦袋真是不可思議。」

因為很早學會平假名,3歲左右開始他們就自己讀繪本了。陳美齡除了讀故事給孩子聽,還會請他們讀給媽媽聽,等爸爸回家後、把書本闔上,再讓孩子給爸爸說一遍故事。陳美齡說:「這就是學習的過程。」包括:閱讀、聆聽、記憶、理解、口語表達,從小他們很習慣這些,上學之後學習就容易很多。

問陳美齡當媽媽有沒有覺得很累或感到挫折的時候?「累,是每一個媽媽都會的,我要煮飯、看孩子、還要工作,3個小孩怎麼會不累呢?」陳美齡說,「但累不表示我疲倦,我的身體是累的,可是我是很興奮的,因為平常工作忙碌,和他們在一起的時間是我的獎賞、獎勵。」

陳美齡說起話來輕聲細語、十分溫柔,「沒有100分的媽媽,我們也不需要做到100分,只要讓孩子知道我們愛他就好。」

 

家長不該做的第一件事

陳美齡細數家長不要做的事,第一件就是「不要拿孩子和別人做比較」,這個體悟來自於她的自身經驗。

陳美齡在六兄妹中排行老四,三姊妹從小就被比較。大姊陳依齡長得漂亮、個性活潑,長大成為邵氏電影的演員;二姊陳曦齡書讀得好、聰明伶俐,後來是香港小兒科醫師。每當別人比較三姊妹時,媽媽會說:「懷美齡時家裡環境特別差、營養不夠……」因此她小時候很自卑、覺得自己的價值很低。

每個孩子都有特點,有擅長和不擅長的事。「可能別人長得好看,可是你長得高一點;別人考100分,可是你跑得快一點,」陳美齡說,「父母如果喜歡拿孩子跟別人比,會讓孩子變得害羞、失去自信、『自我肯定力』低,所以千萬不要比較。」

陳美齡教小孩接受、欣賞自己,「別人是別人,我是我。」不需要跟別人比,這樣是浪費時間。

如果真要比,和自己比就好,「今天的我是否比昨天的我更好?如果明天要變得更好的話,今天我能做些什麼?」

 


陳美齡小檔案

年紀:1955年生
學歷: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社會兒童心理學、史丹佛大學教育博士
經歷:14歲在香港出道、17歲赴日發展,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亞洲親善大使、香港浸會大學特別教授
著作:《50個教育法,我把三個兒子送入了史丹福》、《40個教育提案──把快樂帶回給香港學生》、《人生的38個啟示──陳美齡自傳》、《家長不要做的35件事》。

 

 

 

※延伸推薦閱讀

教育博士陳美齡:4個方法,教孩子健康的飲食 

手足間的感情需要靠父母平日的經營,不要比較孩子們的成績、成就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本篇文章出自第期未來Famiy雜誌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