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醜,我不想跟你玩!」孩子突然說出無禮的話,有智慧老師媽媽這樣引導他

父母的心打開,孩子的「視界」就寬廣。保持開放的態度,先放下孩子非得要「照我說的話去做」的期待,才能更深入孩子的世界,讀懂孩子的心,甚至發現問題的核心。孩子從小知道自己有權利表達感受,也就是父母從身教與言教中同理地對待孩子,那麼孩子就更能發展且發揮出同理心。
  • 文/ 谷卓
  • 2019-03-12 (更新:2019-05-31)
  • 瀏覽數25,419

和朋友聚會結束,分別之時,我和兒子Jivan說:「寶貝,要走嘍!和阿姨抱抱掰掰吧!」「擁抱再見」是我們對熟識朋友告別的習慣動作,況且Jivan對視我們如己出的阿姨一點也不陌生,但是那天,Jivan卻怎麼樣都不願意,阿姨已經先說了好幾聲掰掰,大人們也先做到了擁抱道別,孩子還是連開口說再見或揮手都拒絕。

史無前例,我和Ra感到有點驚訝與不解,這孩子在想什麼?

分道揚鑣之後,我問:「發生什麼事了,你怎麼沒跟阿姨掰掰?阿姨你是認識的啊,她每次和你見面,都會準備小禮物或小餅乾給你。」Jivan嘟著嘴,隻字不提原因。

我用有點難過的聲音說:「阿姨雖然最後還是笑笑的離開了,但你沒跟她抱抱掰掰,我想,她一定感覺不太好,說不定回家後還會一直想:『為什麼Jivan不跟我說再見呢?如果他跟我抱一下,我一定很開心!』」好好道別,Jivan很明白這樣的必要性的,因為現在只要我們有人出門太趕,沒有認真地和送門的他擁抱,說聲「我會很想你喔!我出門會小心」之類溫暖的話,以協助他安頓分離時內在的焦慮,他還會追出門大喊:「阿公,妳沒有跟我抱抱掰掰!」一直喊到聲淚俱下,人都走遠了,他還在失落裡繼續堅持,連我這做媽的說「那媽媽抱一下好嗎」都無效。

所以,我這樣解釋阿姨的感受和希望時,看來是觸動了Jivan的心。

他糾結在自己沒掰掰這件事上,我接著問:「那你可以告訴我,怎麼剛剛不想和阿姨抱抱掰掰嗎?」Jivan吞吞吐吐的說了:「因為她很醜。」

 

同理想像:引導孩子看見他人的內在

曾幾何時,這孩子有了「美醜」的價值觀!更費解的是,我自認從未在Jivan面前主觀地評斷過人,也沒說過「醜」這個形容詞,這個三歲孩子怎麼會用「她很醜」為由,拒絕和他人互動。

停下要回停車場的步伐,我蹲下來問Jivan:「寶貝,很醜是什麼樣子啊?」「就是幼稚園有個小朋友,沒有人跟他玩,別的小朋友都說他很醜。」原來是這樣!才去了幼稚園短短兩週,孩子已經出現如此強烈的社會化行為:用一個人的外表決定自己要不要和他一起玩/做朋友。不過,聽Jivan的描述「醜」的概念,顯然不是美醜的意識,而是一種讓人不想靠近、不願意同樂的感受。

我接著又問:「那,那個小朋友只有一個人,你覺得他感覺怎麼樣?」「他可以跟自己玩。」Jivan說的一派輕鬆,好像覺得沒有什麼。我說:「跟自己玩啊,那有的時候你自己一個人玩,會不會也會想說『好想爸爸現在跟我一起比賽賽車喔!』可以自己玩得很開心是很好的事,但有時候一起玩更不錯,對嗎?」Jivan靜靜聽我說,想了想說:「嗯,還有跟舅舅玩!」「對啊,你期待舅舅來我們家,每次都一起玩到不想睡覺了!」

Jivan能分辨一個人玩的感受和與人同樂的差別後,我就拉回主題再問:「那幼稚園裡因為其他小朋友說他醜,不跟他玩的那個小朋友,感覺是不是有點孤單?他也會很想和大家一起玩吧?」「……嗯,」他很能體會爸媽都忙的時候,沒人和他玩的感覺啊,我摸摸他的頭,
說:「對啊寶貝,一呢,是我們不能用『外表』評斷一個人,因為我們還不了解他,或許他很善良、很願意和一起玩的人分享玩具啊
二呢,每個人的感覺是可以不一樣的,就像你覺得不好看的東西,別人可能覺得好看,你覺得好看的,別人也不一定喜歡;所以,別的小朋友說的話,不代表你也有一樣的想法!搞不好你跟他玩過一次之後,就會覺得他很有趣,沒試過的事情,我們不隨便批評。
三呢,是你知道的,我們要做個溫暖的人。像擁抱一樣,可以給人溫暖的力量。」

說完,我給了他大大的擁抱。

肯定孩子會思考,再協助孩子反思的能力

我本來還擔心,自己這樣說,Jivan會沒辦法消化,但是,當他馬上回「我下次會跟阿姨抱抱掰掰」時,就知道在他小小的心裡,已具備「表徵多樣性」的後設認知能力,懂得改變想法,接受自己與他人在同一件事上,有不同的觀點和想法;同時,也覺得大染缸不見得不好,藉由這次的機會教育,不但及時矯正同儕影響的偏差觀念,也確定Jivan本善的同理心。

孩子在這件事上,還具備判斷力,不一味的覺得給他禮物的人就一定是對的,而是真誠地辨別自我感受而做出選擇,這點無庸置疑,心裡很是肯定孩子。接著,透過同一件事「擁抱說再見與否」的引導,連結到不同時空的經驗和感受,協助孩子「反思」,不但幫助孩子認識自己,同時也在訓練孩子對他人感受有所共鳴,理解外在的世界

當然,其實我也可以同理Jivan說的,因為覺得不想靠近阿姨(Jivan從幼稚園學到的對「醜」的定義),所以才不願意跟她掰掰的「自我意識」,的確,阿姨說話的方式有點咄咄逼人的意味,總會不小心用「如果你不聽話,我下次就不跟你玩了」等等下通牒、有條件的句子,迫使Jivan順著他的意表現出她期待的可愛行徑,聽這樣的話久了,心難免會出現排斥感,於是我後來還領著Jivan從正面的角度解讀阿姨對她說的話。

說教說理再多,都不如孩子透過「觀察父母」,來模仿與重現的學習方式,父母本身若因為不滿於孩子的言行,出現威嚇或強烈反彈的情緒,孩子發展反思的能力就更窒礙難行。

 

放下期待,成就孩子

父母的心打開,孩子的「視界」就寬廣。保持開放的態度,先放下孩子非得要「照我說的話去做」的期待,才能更深入孩子的世界,讀懂孩子的心,甚至發現問題的核心。孩子從小知道自己有權利表達感受,也就是父母從身教與言教中同理地對待孩子,那麼孩子就更能發展且發揮出同理心。

研究顯示,同理心發展的關鍵,就在嬰兒與教養者的依附關係中,我們微不足道的一次談話,對孩子而言,都可能會深深烙印成孩子的價值觀,產生意義非凡的長遠影響。孩子需要與父母有同頻率的連結、感受能被注重到,以獲得身心上的平衡感,並培養思考上的邏輯感,不是「媽媽說得都對,屈就於權威而照做!」

大人視孩子為「完人」(完整的個體),真誠聆聽他們的聲音和想法,從共同的生活經驗出發來引導,有雙用美好的角度詮釋觀點的眼,如此,便能喚醒孩子一顆溫暖的心。

※延伸閱讀

別再一味苛責孩子「怎麼那麼沒禮貌!」孩子是從「被尊重」中學會「禮貌」的
 

「i+1」鼓勵法:如果孩子知道自己可以做到,又何嘗要讓你失望
 


我是谷卓!歡迎至《Jivan小天涯手記》交流切磋,紀錄兒子成長、跨界教養、荷蘭教育觀察、夫妻愛與關係,及媽媽心情小品文。

圖片提供:谷卓

數位編輯:黃小羽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