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1」鼓勵法:如果孩子可以做到,又何嘗願意讓你失望?你的退一步,是讓孩子願意的進一步

請相信,孩子如果可以做到,那他就會好好做,孩子比任何人都希望自己能做好。先找出讓孩子有自信踏出第一步的嘗試,讓他先覺得這+1「不算太難,或許我可以試試!」那麼每一次做到的回饋,便會再給他更多信心,繼續再多加一點點的挑戰。
  • 文/ 谷卓
  • 2017-08-11 (更新:2021-05-10)
  • 瀏覽數16,835

荷蘭籍老公常說:「我們相信,海是有療癒效果的!」愛海的老公在兒子16個月時,迫不及待要帶兒子下海,巴不得與「子」共游。但事情總不如想像的美好,兒子一見偌大的白浪淘淘,就嚇得哭著喊「媽媽」,又拍拍胸說「怕怕」!怎麼樣都不願意放開扒在爸爸身上的手腳,眼神在慌張中搜尋媽媽。「媽媽」=help !?

 

「i+1」:有把握之外,再多一點點就好

在語言學習中有個著名的「i+1」理論,「i」是學習者當下的程度與經驗,「1」則是略高於學習者的學習內容。這個概念適用範圍其實很廣泛,除了能鼓勵孩子,也提醒我們:在孩子能力可及的範圍再往上加一點點的難度,只要「+1」就好,別貪心要他馬上衝向「10」,甚至百分百達標。因為magic one,孩子至少有九成把握自己能做到(i),並且用這九成的信心,願意嘗試多於舒適圈外一點點的挑戰(+1)。

透過這樣的方式,會發現孩子能i+1、(i+1)+1、(i+1+1)+1……上去,一步一步地搭建信心,不斷進步。孩子的「意願」很重要,那自己確保能做到的「大部分」,讓他們「相信」自己能再多嘗試一點看看。

在荷蘭,食物都是分好在個人盤子裡的,婆婆跟我分享過,老公兄妹還小時不敢吃餐盤裡的某樣食物怎麼辦?她的方法正好與「i+1」的概念雷同。盤子裡敢吃的都吃完(孩子能做到的i),不敢吃的至少吃一口(+1)。下次再遇到,那吃一個,慢慢克服到不喜歡吃但還是能吃下肚。反觀我自己成長的經驗,都是被威嚇「吃完!吃完才能離開座位」。我就是不敢吃,根本不可能一次到位吃光光啊!於是我更加排斥。

 

先同理,連結舊經驗,再鼓勵

當老公這麼想分享大海游泳的美好經驗,兒子卻哭喊著叫媽媽。我哪有什麼魔力,讓兒子一秒愛上海而和爸爸跳下去優游?我有的,是「了解」。了解兒子會排斥、會怕這片波濤洶湧的大浪,所以我接受他「不願意去做」的哭喊,馬上止住爸爸急於分享最愛的海的那顆雀躍的心,先安撫孩子要「被」放到海裡那受驚嚇的心。

但,總不能因為兒子害怕,就默許他全盤拒絕嘗試!這時最不該說的就是「好了好了,沒有沒有」,而是要先給予安全感,再根據孩子的經驗+1再+1,鼓勵孩子張開羽翼,知道「其實我可以的」。老公一顆炙熱的心正失落著,該如何實現與子下海的「心願」呢?兒子情緒穩定後,本來連沙都不敢碰,到下海玩水的+1、+1……的過程是這樣:

怕沙想被抱著,那鋪著毛巾坐在沙上的毛巾就好。(隔著毛巾坐i、坐沙上+1)
怕碰沙,那我準備工具給你,不直接碰到也能玩。(用工具玩i、玩沙+1)
不敢自己邁出步伐走在沙上,媽媽牽你踩穩ㄧ步步走。(一起走i、走沙上+1)
害怕靠近海,那媽媽蹲下陪你近近「看」。(媽媽在i、近距離視聽大海+1)
海浪好可怕,那你先看浪來了,打在媽媽腳上的樣子。(接受最信任的人被自己害怕的東西觸碰+1)
不願意下水,岸邊等浪或踢水都很好。(身體部分碰到海水+1)

 

我的退一步,是讓孩子的「願意」跨一步

我與兒子花了不到兩個小時,他已經全身濕答答地期待每一次浪潮打在身上的感受。倘若第一次見到海,就立馬抱著他,半「逼」半「強迫」他馬上達標,換來的可能是再也不願意下海的陰影,甚至是對大人的不信任。現在的「一小步一小步慢慢來」是兩小時,卻能成功邀請一顆本來排斥的心,與心中久留的陰影比起來,不是真的很快嗎!

我們的焦點,不應該放在孩子距離「自己的期望」有多遠,而是孩子已經往前跨進了多少。

如果可以做好,為什麼要故意失敗?

請相信,孩子如果可以做到,那他就會好好做,孩子比任何人都希望自己能做好。他會拒絕,大多時候是出自於對新事物的不瞭解、被賦予太多期望,或是知道只要示弱一次,他就可以賴著等大人幫他做好,才漸漸養出溫室花朵的性格。

若孩子拒絕父母的邀請去行動,不妨先找出讓孩子有自信踏出第一步的嘗試,讓他先覺得這+1「不算太難,或許我可以試試!」那麼每一次做到的回饋,便會再給他更多信心,繼續再多加一點點的挑戰。

相片提供:谷卓

數位編輯:陳玉玲、黃晨宇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