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貌」是發自內心的「敬」,爸媽不應該只為了分數而教孩子要有禮貌;這是做人的必備品格

「禮貌」是一種外在的行為,源頭是發自內心的「敬」。《禮記》的第一句話就是「毋不敬」,意思是對人對事都不可不敬,也就是要尊重自己和他人,並且願意好好做事。如果孩子在家中對父母有敬,出外對人也自然有禮;反之,沒有禮貌的孩子,在家中也不會尊敬父母。│教育教養好文就在未來親子

自身從事教育工作,對於鄰居的孩子們也就有了較多的觀察。五樓家的孩子從幼兒階段開始,就懂得跟鄰居長輩們打招呼,如今已是高中生的他,不論是同乘電梯或進出一樓大門,總是很自然的向人問好,

每次碰到他,都有一種春風拂過的感覺,微笑自然掛上嘴角。

同樓層的鄰居家有三個孩子,可說是從小看到大,父母相當有禮,但是孩子們完全不跟人打招呼,即使目光對到也沒有表情,幫他們按住電梯按鈕也無所表示。他們的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會尷尬的說孩子是怕生內向,但是隨著孩子們成長,情況並沒有好轉。

在這個講求自我表現的時代,「禮貌」似乎是一種虛無的教條,在我看來,其實「禮貌」是變得很「功利」,也就是說,只對重要他人有禮貌,對閒雜人等就隨便對待。

有些父母可能認為,孩子不跟鄰居打招呼、不跟長輩開口問好,並不是嚴重的缺點,反正孩子在學校、將來在職場,自然會表現該有的禮貌,孩子還小,就尊重他的個性吧。我認為這種想法是一種「親職怠惰」,也是對「禮貌」的內涵不夠了解。

「禮貌」是一種外在的行為,源頭是發自內心的「敬」。《禮記》的第一句話就是「毋不敬」,意思是對人對事都不可不敬,也就是要尊重自己和他人,並且願意好好做事。如果孩子在家中對父母有敬,出外對人也自然有禮;反之,沒有禮貌的孩子,在家中也不會尊敬父母。

「禮貌」必須是發自內心的表現,所以如果家庭教育沒有做好,臨時命令孩子要打招呼,效果一定不好。

對長輩、師長內心常存感恩之情,自然會顯現尊敬的態度;對同儕、周遭有平等與同理之心,必對他人顯現尊重。這些內發而顯於外的態度就是禮貌的涵養,也是成就孩子「質感」的必備品格。

教孩子有禮其實不難,就是父母以身作則而已。在我的觀察中,禮貌教不好,往往有三個原因:

首先,父母把禮貌當作面子問題。固然一個孩子沒有禮貌,會讓他人質疑家教不好,讓父母覺得沒面子,但是如果父母用「你要有禮貌,不然我會很丟臉」這樣的心態去教孩子或指責孩子,就代表父母本身對「禮貌」也是一知半解,教出來的禮貌也是虛偽又浮面的。

其次,父母把禮貌當作獲取利益的工具。我曾經聽到一個家長對孩子說:「你對班導師要特別有禮貌,他可是打你操行分數的人啊。」

第三,父母寵愛孩子,認為親子相處不必太過拘泥。我想「不拘泥」和「無禮」之間,是有很明確的界線的。拿吃飯這件事來說,吃飯前應該要請尊長、父母先入座,而不是自己就自行開動,這是沒有敬意的表現。

禮貌是一種能力

無論孩子個性內向害羞或不拘小節,我認為都不能當作沒有禮貌的藉口。對於害羞的孩子,父母當然要耐心的引導,給予足夠的適應時間,打招呼的方式也可以循序漸進,譬如剛開始真的叫不出口,就先用點頭微笑來代替;對於大剌剌的孩子,要讓他知道「禮貌」並非「小節」。最重要的是,父母本身要有明確的態度,讓孩子知道這是做人的基本道理,不是可有可無的形式。

父母總是很注重孩子能力的培養,其實,我認為禮貌真的是一種能力,尤其在現今的職場上,很多人會感嘆年輕人缺乏職場倫理,對於工作、主管和同事的態度,可說是注重自我權利有餘,敬人敬事不足。對於企業來說,「禮貌」和「專業」都是用人的基本要求。

百萬暢銷書《優秀是教出來的》作者隆.克拉克(Ron Clark),是「全美最佳教師獎」得主,也是唯一被美國總統接見過3次的小學老師。他訂立了55條規則,其中第1條是「與大人應對要有禮貌」,第2條是「當別人說話時,要看著他的眼睛」。而這些規則,絕大部分是來自從小祖母對他的生活教養,包含許多待人接物的禮貌。

父母能給孩子一生最好的禮物,就是良好的教養,「禮貌」是最基本的教養,也絕對應該由家庭開始培養。親愛的家長,請從今天開始一點一滴的做,讓禮貌內化為孩子的修養,反映出孩子的內在品質,幫助他成為一個更優秀的人。


※延伸閱讀

養成1%的好習慣 竟是滴水穿石的偉大力量
https://gfamily.cwgv.com.tw/content/index/9267

夏克立:公共場合孩子不懂禮貌,是父母的錯
https://gfamily.cwgv.com.tw/content/index/5471

 

Photo By:pixabay
數位編輯:黃小羽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填問卷
抽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