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玩又愛吵架,除了勸架,大人可以怎麼教?5步驟教小孩思考怎麼自己處理衝突!

從「玩」的過程中學習,是最好的方式,玩遊戲除了有開心快樂、各種高昂的正面情緒,也會遇到吵架、哭鬧、生氣等等狀況,藉由這些事件,大人可以引導孩子如何面對問題,想辦法處理。

兒童在生活中常會碰到許許多多、或大或小、不易處理的問題,當問題出現時,煩惱隨之而來,而它激起的情緒,就像颱風一樣,會將周遭相關的人事物全都席捲進來,讓原本順暢、美好的生活不再平靜。因此,如何處理生活中的惱人問題,紓解情緒困擾,便成為兒童成長過程中必須學習的重要功課。


兩個小傢伙又在吵架,不過這次鬧得有點久,我前面坐著兩隻黑羊和白羊,互不相讓。

「如何?有結果了嗎?」我說。
「我就是要重新開始。」小安說。
「但是妳剛剛猜拳猜輸了!」柔柔一副快哭的樣子。
「那是因為妳每一把都慢出!」小安這次不客氣地大吼出來。

好吧,看來今天是沒有結果,兩個人還是在賭氣,誰也不讓誰。

柔柔和小安是對很奇妙的組合,她們每次在遊戲開始時都吵著要同一組,沒多久就因為意見不合而吵架,接著上演僵持不下、誰也不讓誰的戲碼。

其實小安控制的對象不只有柔柔,包含課程裡的其他人也必須照她的想法玩,否則她會不高興的罵人、嚴重點還會踢桌子抗議。雖然看柔柔梨花帶淚的表情有點可憐,但我必須說:「孩子呀,這些妳不喜歡的事,必須自己學習解決。」

 

同儕摩擦、手足衝突,誰家的小孩不吵架?

某次課程結束後,家長跑來問我:「小熊老師,我家裡兩個小孩愛玩在一起又愛吵架,每天吵吵鬧鬧,有時候還動手動腳,我們都快被逼瘋了,要怎麼處理這個狀況?」聽完家長的控訴,讓我不禁回想自己小時候好像也是如此,我跟弟弟天天吵架,有時候還會動手,從結果論來看,我們現在感情很好,雖然小時候很失控,但只要我有難,弟弟每次都會跳出來保護姊姊,畢竟我們是手足,也是彼此唯一的玩伴。

小孩不像大人一樣成熟,該怎麼處理小孩吵架失和的問題呢?

我認為從「玩」的過程中學習,是最好的方式,玩遊戲除了有開心快樂、各種高昂的正面情緒,也會遇到吵架、哭鬧、生氣等等狀況,藉由這些事件,大人可以引導孩子如何面對問題,想辦法處理,基本五個問題一定要當作SOP去和孩子討論:

1. 為什麼會發生爭執?(開端)

2. 聆聽兩方的說法,讓兩個孩子都簡短說明事件過程(客觀、公平)

3. 從聽到的內容,引導孩子分辨「情緒」和「事實」(判斷)

4. 這次該怎麼解決?(請雙方都要提出解決辦法)

5. 下次遇到一樣的問題時,我們該怎麼辦?(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善用機會教育>>吵架是孩子們學會溝通的第一步

玩遊戲難免起爭執,通常我不介入處理小孩的糾紛,一方面覺得沒必要這麼做,鬥嘴吵架並不是太重要的事,二方面抱持「孩子的問題讓他們自己協調」的做法,除非出現動手腳或是更強烈的人身攻擊,否則孩子們要自己學習處理問題,老師扮演的角色是「引導」和教他們「判斷」,把學習的機會留給他們,讓小孩告訴我:「老師,我們決定怎麼做。」

回到一開始,柔柔和小安的問題該怎麼處理呢?

孩子們處不來的情況百百種,首先她們兩個必須先個別引導,接著學習一起解決問題,主要針對三個方向:

一、把情緒正確地表達出來:趨於弱勢的柔柔,要學會適時表達自己的想法、適時反抗,如果一直扮演弱者的角色,只會讓小安覺得柔柔好欺負,更加肆意妄為。

二、尊重不同的意見與看法:過於強勢的小安,要懂得尊重別人,兇狠強勢的個性也許能讓她獲得好處,但誰會想與這樣的人交朋友呢?

三、學會使用條件達成共識:誰也不想讓誰的時候,請提出有效的處理辦法,無論是猜拳、一人輪流一次、或是其他協商方式,小孩要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

長久下來,如果小安和柔柔真的八字不合,無論各種方法就是不對盤,那就把這兩個小孩分在不同組別,別一起玩了!畢竟大人在職場上都會有不想面對的同事,又何必要求小孩一定要喜歡每個玩伴呢?可以不喜歡對方,但是要懂得尊重他人。

 

兒童成長過程中的重要功課>>情緒管理+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面對突如其來的問題時,難免會經歷一段生氣難過、心情沮喪,甚至做出頑強否定與抗拒的反應,其實是一種正常的情緒反應,因此,碰到問題時,毋需對自己的情緒感到不好意思,甚至怪罪自責。

而要讓孩子懂得消化自己的情緒,甚至進一步擁有解決問題的能力,可以透過故事讓兒童較輕易地了解這樣的過程;要讓兒童知道,為了解決問題,我們不能放縱情緒,總要適時調適、積極面對,這樣做,問題和情緒終會在時間中逐漸的被化解與淡去。
 

+延伸閱讀
「我的孩子被霸凌了!」是嗎?
幫助孩子在困頓的人生泥沼中 挖掘晶瑩剔透的珍珠
我愛爸爸,也愛媽媽⋯⋯爸爸媽媽離婚了,我該怎麼辦?

 

Photo:nappy from Pexels,CCLicensed.

數位編輯:陳玉玲、黃晨宇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