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受到的創傷 正讓你傷害孩子的童年 教養會「複製」

如果用大腦神經科學來解釋,教養確實會以某種方式在世代之間「複製」,許多父母無意識的用自己以往被父母對待的方式教養孩子,變成孩子的「毒性壓力」來源,同時自己的教養方式也會傳給下一代。

如果用大腦神經科學來解釋,教養確實會以某種方式在世代之間「複製」,許多父母無意識的用自己以往被父母對待的方式教養孩子,變成孩子的「毒性壓力」來源,同時自己的教養方式也會傳給下一代。

 

台大生化系畢業的留佩萱,是美國國家認證的心理諮商師、賓州州立大學諮商教育博士候選人,並在學校受訓成為家暴與性暴力庇護所諮商師。「很多人認為是這個人本身心理有問題,但其實是童年或家庭發生問題,才會塑造成現在這個樣子。而且就算基因相同,造成影響的主因卻是環境。」


美國心理學有一名書《家庭會傷人》,留佩萱整理一些個案經驗寫成《童年會傷人》一書,希望幫助台灣的家庭,讓許多僵化的家庭關係找到解套的方法。


教養會複製到下一代 家庭是夢魘痛苦來源

「心理問題總是以極端的方式呈現出來後,才會被大家察覺到,」留佩萱在美國的諮商室裡,聽到不少個案描述「原生家庭的童年傷痛」,還有很多台灣的朋友,寫信告訴她關於「原生家庭帶來的創傷」,描述痛苦的兒時經歷。結果她得出一個驚人的結論:「家,被認為應該是安全的避風港,卻是許多人的夢魘與痛苦來源。」(原生家庭指個人自出生至獨立前,與父母共同生活的家庭。)


「無論是美國或台灣,儘管是有著不同文化、不同種族的2個國家,受到原生家庭的傷害卻是如此相似,」留佩萱對親子情緒管理有深入研究,希望幫助大家覺察到原生家庭帶來的影響,了解父母的言行舉止對孩子所造成的傷害,希望家長能夠停下來、檢視自己的原生家庭,對自己帶來的影響,理解過去並開始改變,讓家庭創傷在這一代停止,不要再傳遞到下一代。


「如果用大腦神經科學來解釋,教養確實會以某種方式在世代之間『複製』,」留佩萱在諮商過程中,看過許多父母無意識的用自己以往被父母對待的方式教養孩子,變成孩子的「毒性壓力」來源,同時自己的教養方式也會傳給下一代。


結果會如何?「在父母情緒傷害下長大的孩子,大腦也會因此而改變。若這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不斷接受到這種「毒性壓力」,長大後可能會不自覺地將同樣的傷害「循環」傳給下一代。」


「沒有父母會故意傷害自己的孩子,」留佩萱建議,家長可以先思考,原生家庭對個人造成了哪些影響:「父母得先拋開管教包袱,管教並不是懲罰、控制孩子,管教的真正目的、在於幫助孩子成長。」

 

啟動上層腦 不再受下層腦情緒掌控

「從醫學角度來看,關鍵就在於人類的上、下層腦。」留佩萱表示,爸媽常遇到如管教孩子時容易爆怒、罵完小孩後自責、孩子越罵越不聽話⋯⋯等教養困擾,其實都與上、下層腦的發展及教養的方式有關。


上層腦包含了大腦皮質區,負責調整情緒、同理別人、思考後行動。下層腦則包括腦幹及杏仁核,負責掌控情緒。當遇到危急時,人類會反擊、逃跑,此時就會啟動下層腦,心跳開始加速、血壓升高、肌肉緊繃,可幫助快速反擊危險,「這是人類生存的重要模式。」


「父母應該幫助孩子啟動上層腦,他才有辦法思考剛剛做了什麼事情?為什麼這樣不對?而不會總是被下層腦掌控。」若從小就慣用下層腦,長大後可能傾向用衝動、激烈的方式來處理情緒,「因此常常有些人情緒來了,就會爆怒或暴飲暴食。」


留佩萱表示,若父母的管教方式為打罵、威脅、恐嚇,會讓孩子下層腦的杏仁核偵測到危險,而進入反擊逃跑的模式,「這時候,孩子被下層腦掌控,無法理性思考、調節情緒,只能用更激烈的方式回應,比如哭得更大聲、或產生更激烈的行為。」


「父母本身也同樣適用於上下層腦理論,」為了避免打罵小孩之後才後悔,留佩萱建議,父母也應多用上層腦。「科學家發現大腦的可塑性是一輩子,當父母願意做出改變,並且每天去重複、習慣,大腦就會建立一條新的神經迴路,擺脫以往總是以負面方式對待孩子的模式。」


留佩萱指出,人生氣的情緒就像一塊冒出海面的冰山,其實海面下還有非常多堆疊的原因,家長應該去思考冰山下讓自己生氣的原因是什麼:例如,為什麼小孩不吃飯會這麼生氣?是因為他不聽你的話?還是自己在童年吃飯時,也曾經有過被父母吼罵、指責的不愉快經驗?造成自己面對相同狀況,不自覺地複製了父母對自己的行為?了解原因後才能好好地處理情緒。


紅燈暫停時間+腹式深呼吸 幫助緩和情緒

留佩萱建議父母,每當湧上情緒時,試著給自己一段「紅燈暫停」的時間,告訴孩子自己需要冷靜一下,等冷靜後再來談;同時要讓孩子知道父母很愛他,只是需要一些時間來處理情緒。


當父母覺察到自己生氣,就是被下層腦掌控的時候,「有一個簡單的方法,可以幫助自己啟動上層腦,就是做8次腹式深呼吸,這可以啟動副交感神經系統,讓大腦告訴身體現在沒有危險,幫助情緒放鬆下來。」等到情緒的浪潮離開,父母就能以上層腦去理解孩子剛剛發生了什麼事情,可以避免被下層腦掌控而立刻爆衝上前,用激烈或衝動方式回應孩子。


「長期生活在負面經驗『毒性壓力』的環境會改變大腦結構。」留佩萱表示,負面經驗對大腦的發展會造成創傷,並且會影響孩子思考、行為、理解事情與情緒的控制,影響如何看待、解讀事情,以及身體如何面對壓力。「就算已經長大成年,童年留下的創傷,也不會因此而離開,而是用其他方式繼續影響著,繼續帶著這樣受創的大腦,產生許多身體與心理情緒的問題。」


「或許我們無法改變孩子遭受到的童年逆境,但我們可以幫助孩子建立復原力。」留佩萱認為,當父母能夠給予孩子充份的愛與關懷,讓孩子知道他被愛著、是重要的,就可以給孩子很大的正向影響力。

 

童年時期「毒性壓力」

根據「負面童年經驗」(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 Study,簡稱ACE)研究顯示,在童年時期遭受越多創傷與負面經驗的人,成年後罹患心血管疾病、焦慮症、憂鬱症、癌症、肥胖症、高血壓、自殺傾向、酒癮等身心疾病問題,或是成為家暴加害者的機率也越高。


而孩子在這種環境下常覺得不安全,需要時時保持警戒、觀察周遭是否有威脅、擔心自己的安危,彷彿生活在不定時炸彈中。這些壓力不斷讓孩子處在「反擊、逃跑、凍結不動」的模式下,大腦杏仁核不斷活化來偵測威脅,大腦不斷釋放壓力賀爾蒙、以便應對危急狀態,身體不停地處於高度壓力狀態下。這樣的壓力就是「毒性壓力」(Toxic Stress)。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本篇文章出自第期未來Famiy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