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來人經驗談 跨出舒適圈, 為自己勇敢活一次

有時候父母的愛太多,捨不得放手,對孩子並不是好事,讓孩子離開熟悉的環境,只能積極主動因而成長,更能激發孩子無限的潛能。經過國際高中學生交換計畫一年洗禮的孩子,有許多獨特的學習與感受。

 

有時候父母的愛太多,捨不得放手,對孩子並不是好事,讓孩子離開熟悉的環境,只能積極主動因而成長,更能激發孩子無限的潛能。經過國際高中學生交換計畫一年洗禮的孩子,有許多獨特的學習與感受。

 

【過來人經驗談1.葉芷廷】欣賞不同文化碰撞出的火花

一考上高中就休學到德國當高中交換學生的葉芷廷,受訪時坦言,她其實沒有想過為什麼要去當交換學生、為什麼是德國,只是單純想在國三畢業與要升高中的中間,給自己一些喘息與思考的時間及空間。


語言造成的距離與隔閡

出發前,葉芷廷在台灣學了半年的德文,原本期望自己在踏上德國土地時能夠只說德語,「當然我沒有做到,一到德國我就什麼都忘了,腦袋裡一片空白,只剩零星的文法結構跟字母發音,我甚至還把乳液當成沐浴乳買回家,用了幾天之後才發覺原來自己買錯了。」


剛到德國時,葉芷廷常常失控大哭,後悔自己為什麼要跑到這種鬼地方受折磨,不好好待在台灣過日子?也覺得自己是學校邊緣人,沒人會主動找她說話,也沒人注意到她其實聽不懂老師在說什麼。「因為語言的關係,沒有人會特別對你好,讓我覺得距離更遙遠。」


因為心情沮喪低落,葉芷廷常懊悔很多事,覺得台灣的朋友、以前的同學都遺忘了她的存在,看到大家在群組討論辦同學會、一起訂火車回花蓮,更是難過不已。「雖然有朋友會說,等你回來我們要做什麼、做什麼,但我總覺得我和大家之間有距離,像是活在不同世界,已經體會不到對方的世界是什麼樣子了⋯⋯。」


在柏林待了3個星期之後,葉芷廷換到道格羅賽費恩,從大都市變成鄉下地方,是截然不同的生活,不過她很能適應這樣的差異,因為她就是在花蓮讀書的台北人。


由於交換學生都是隨班上課,葉芷廷除了上學校的語言班,還跟著德國學生一起上德文、英文、數學、化學、生物、史地、經濟、美術、體育、宗教等。她解釋,經濟課類似台灣的公民。而外國學校向來重視五育發展,不希望學生只會讀書,開設了許多課後自由報名參加的課程。她選擇了烹飪課,這對於單獨在外的學子很有幫助。


看見世界的其他角落
世界上有太多不同的國家與各式各樣的文化,各種文化接觸時勢必碰撞出火花。「我覺得來自不同地方的人,聚在一起分享自己國家的文化,以及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是一件非常奇妙、也非常棒的事情,」葉芷廷在學校的語言班有來自敘利亞、伊朗、阿富汗的同學,談起家鄉的烽火現況時,總令她深感不可思議。


接待家庭轟(Home)家也讓她感覺是家裡的一份子。轟家之前曾接待過2個台灣的交換學生,對台灣印象很好,因此只要轟爸轟媽星期天有空,就會帶她去很多地方遊玩。例如秋假時到南德旅遊1星期,每天開車拜訪不同的小鎮或城市,都成為她珍貴的回憶。


回台後,葉芷廷恢復板橋高中的學籍。目前高一的她雖然比同學晚一年才讀,但她覺得這個經歷很值得,像班上很多同學不敢開口說英文,就只有她敢講,就算文法不對、單字錯了也不怕。


「其實外國的月亮並沒有比較圓,一旦你選擇跨出舒適圈,試著為自己的人生勇敢活一次的時候,就可以找到心中那顆最美的月亮。」經過這一年的洗禮,葉芷廷讓自己看見了世界的其他角落,學習如何安排自己的時間,明白了知足是什麼,清楚知道自己要什麼,珍惜所擁有的而不奢求沒有的,也更樂意去付出,對人生抱持更樂觀、積極的態度。

 

葉芷廷小檔案

年齡:16
交換前:就讀慈濟大學附屬國中部三年級(15歲)
交換就讀學校:德國格羅塞費恩/
KGS Großefehn中學
交換後:就讀板橋高中一年級
現況:板橋高中一年級學生

 

【過來人經驗談2.張嘉芸】學到最多的不是語文,是思考與表達

有兩次高中交換學生經驗的張嘉芸,第一次是到美國俄亥俄州一所全校只有18個學生的私立高中,其中有7個交換學生,「坦白說,跟原來的期待有點落差,與想像中的不一樣。」


因為姊姊也是國際高中交換生,國三畢業後,張嘉芸選擇休學到美國當交換學生。第一次一個人出國、轉機、過海關,一路上心情都很平靜,也沒有遇到什麼大問題。踏上美國的土地時,她的第一個想法是:「天啊!我好勇敢喔!真不敢相信自己竟然能夠順利抵達美國、來到轟家,而且一路上都是靠自己。」


學會思考與表達,All is possible!

開學前張嘉芸先去看了學校。原本她對學校沒有任何成見,但一星期之後,她覺得在學校過得不開心,「我不喜歡這裡,不像我期待的電影電視上美國高中生活,沒有選修課、沒有locker、沒有校隊、啦啦隊,學校的功課又很多,幾乎每天都寫到半夜才睡覺。」後來她與轟媽找校長討論,一星期有一堂選修課,放學後還有課後輔導,真的就如校長說的「All is possible!」


學校並不會特別為外籍學生開特別班,當地學生上課學什麼,張嘉芸就學一樣的東西。她覺得學校的課程很有趣,「我學到最多的並不是英文,而是思考與表達。」她表示,以前在台灣只要乖乖上課不吵鬧,回家好好念書,把老師教的背起來,考試拿到好成績,就會被認為是好學生;在這裡上課如果不舉手、不說話、不表達,沒有自己的想法,就沒有上課的成績,而這部分占總成績50%。


「我在台灣數學考試不及格,在這邊竟然是A++!」課業對張嘉芸來說不算太困難,但是念美國歷史、政府、憲法與《聖經》就比較辛苦了。「我很不喜歡這幾堂課,以前沒有接觸過,讀起來很辛苦。」


相處過的快樂與時光,一輩子不會忘

最初因為與寄宿家庭的生活習慣不一樣,張嘉芸坦言,有時候不能理解他們在想什麼,彼此之間有些誤解。剛開始很多問題她都不敢跟輔導單位反映,加上年紀小,只會默默承受。如果再來一次,她就會勇敢說出來,想辦法表達自己的想法。


每個星期一,張嘉芸還會跟著轟媽、轟奶奶以及一群朋友去Nursing Home(療養院)演奏音樂。

Nursing Home的護士說,大家都很期待每個星期一她們的演奏,讓她們更有持續下去的動力。「原本以為自己沒什麼音樂專長,沒想到也可以成為Band的一員!以前從來不知道,原來做志工是那麼開心又有趣的事。」除了療養院,她也和樂團去啟智兒舉辦的聚會演奏音樂,「在那裡,我真的感覺到自己有多麼幸福,同時也看到一群雖然辛苦卻又堅強的人。」


「有一天轟奶奶抱著我說:『不管我怎麼想,她一輩子都不會忘記我曾經來到這裡,不會忘記我帶給他們的快樂。』我聽了真的很開心,也很感動,因為當時太突然,我就笑笑的沒有回什麼話,但我相信自己也一定不會忘記和他們相處過的時光,」張嘉芸微笑著說。


張嘉芸回台灣復學讀高一,並開始學習日文。有了在美國當交換生的經驗後,她膽子變大了。熱愛日本的她,決定高二休學改去大阪當交換學生。她在日本的生活如魚得水,也認為日本的文化、服飾、食物與生活習俗等,比起美國人的直接坦率,更符合她的個性與喜好,也加強她決定日後到日本讀大學的念頭。


張嘉芸坦言,在美國當交換學生的經驗並非全是美好的,然而住在寄宿家庭不僅能體驗不同的生活方式,還學習到很多異國文化,即使遇到不順利,也絕對是很好的經驗與收穫。

 

張嘉芸小檔案

年齡:20
交換前:1. 衛道高中國中部三年級(15歲)
2. 台中女中升三年級(18歲)
交換就讀學校:1. 美國克里夫蘭俄亥俄州/
Secred Heart Of Jesus Middle and High School
2. 日本大阪/大阪府立住吉高校
交換後:1.就讀台中女中一年級
2. 台中女中三年級
現況:在日本準備11月考大學

 

 

 

張嘉芸 提供

張嘉芸(右二)與寄宿家庭的爸媽出去玩,讓她更融入日本的生活。

 

【過來人經驗談3.閻華、閻虹】體驗對遼闊世界的第一手感動

「旅行能看見外面的世界,因此我們常帶孩子一同自助旅行,親子學習之旅讓孩子打開視野,發現世界比想像中更大,回國後,注意力不再侷限身邊的事物。」冷莉萍是閻華、閻虹的媽媽,兄妹倆都是從國一就開始念住宿學校,並在國三畢業直升高中時,休學一年參加國際高中交換學生的計畫。


閻華到美國留學一年,閻虹則在美國、德國及日本當高中交換學生。「並不是因為家裡有錢,而是女兒說,她有『當交換學生』這個未完的任務要完成。閻虹總是這樣自我介紹:我是有3個爸爸、3個媽媽、無數兄弟姊妹的幸運小孩,」冷莉萍表示。


閻華爭取到五千美元的交換學生獎學金後,就飛去美國,住在一位70多歲的獨居老太太家。剛開始冷莉萍很想換寄宿家庭,「這不是我們想要的畫面,我想像中是要有年輕人的互動才行。」轟(Home)媽隨後又收了一位巴西的交換學生,而且後來才發覺,原來轟媽是位很了不起的老太太,在政界、商界都很有貢獻與影響力。


閻華讀的是只有300個人的鄉下學校,除了一般標準課程,他也跟著上農業、泛舟等台灣教育中不重視的課,他還因此領悟出「泛舟是一門與水溝通的學問」、「組員間的默契很重要」等道理。


異國環境讓自己思考可以為社會做什麼
 

閻華認為,人在熟悉的環境會有依賴性,異國的環境讓他更有機會思考自己可以為社會做什麼。他發起募集二手書回台灣偏遠小學的公益活動,共募到6000本英文童書,還因為利用假日與轟媽陸續種樹80棵,獲得「美國布希總統志工獎」。


回國後閻華跳級念高二,由於在美國接觸各國交換學生,英文是共同語言,他沒有補習,TOEIC就考了接近滿分的970分。冷莉萍說,閻華變得很快樂,在美國念書讓他找到最初簡單的感覺。


閻華把考試當成企劃案來做,只用18個月的時間準備,每天提早一個小時到教室做題庫,高中畢業時是榜首。冷莉萍說:「雖然他的分數不是最高,但是經歷很豐富,」推甄上台大、清大、香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等名校。最後決定念港大,並在大學時就應徵上外商自動化機器公司的台灣工作。


半句德語都不會,激發出自己的無限潛能

從美國完成交換學生回來讀慈濟高中一年級的閻虹,在忙碌的生活之餘學習日文,打算去日本當交換學生。好不容易考取日文初級檢定,冷莉萍卻建議她由日本換到德國當交換學生。「女兒一開始聽到這個提議的反應是傻眼,因為她半句德文也不會。」冷莉萍表示,聽說日本的升學壓力比台灣還嚴重,並不是個適合外國人的學習環境,而德國念大學不用錢,於是建議女兒改到德國當交換生。考慮幾天後,閻虹也接受了這項建議。


「我們安慰女兒,具備英語能力就可以溝通;我也一直這麼認為。而且我發現,人真的有無限潛能。想想一年之後的她能流利的運用德文,是不是很神奇?」冷莉萍表示,花蓮沒有德文老師,閻虹自己土法鍊鋼,用注音、用英文,甚至用學了一半的日文,在每個德文上標出發音,在忙碌的高中課程與身兼班長的職務下,利用課餘時間學習德文。


閻虹總共花了5年,在美國、台灣、德國、日本4個國家念完高中。她開心的進大學後卻發現,同學晚上熬夜玩電腦,白天翹課,70個人的班只有10幾個人上課。只有她享受學習,讓她的求學之路很寂寞。大一升大二時,她考上夢想的工作 ,決定休學,獨自飛去杜拜工作直到今日。


父母捨不得放手,對孩子不是好事

讓孩子離開熟悉的環境「易子而教」,沒有被吃定的父母,孩子無從耍賴,只能積極主動因而成長,加上接待家庭無私的愛守護,更能激發孩子無限的潛能。只要孩子主動,「行萬里路,勝讀萬卷書」,讀書只是靜態被動的接收別人的思想,只有行萬里路,才能親身感受到遼闊的世界,是第一手的感動。


有時候父母的愛太多,捨不得放手,對孩子並不是好事。孩子獨自在外有許多自己做主的練習、嘗試事物的機會。冷莉萍認為,孩子住在別人家裡,正好是一種檢視,孩子的優點及缺點在接待家庭中無所隱藏,清楚而客觀的呈現。

 

閻華小檔案
年齡:27
交換前:慈濟大學附中國中部三年級(15歲)
交換就讀學校:美國維吉尼亞州/
Fuqua School
交換後:慈濟大學附屬高中部二年級(跳讀)
現況:工作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本篇文章出自第期未來Famiy雜誌

★填問卷
領$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