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市福科國中理化老師何莉芳 在生活中教孩子科學

經營「zfangの科學小玩意」部落格長達11年的何莉芳認為,沒有人不喜歡科學,體驗科學變化的樂趣是本能,科學實驗也沒有想像中困難,不是學理工的家長也可以透過動手做,讓孩子體驗科學的樂趣。

經營「zfangの科學小玩意」部落格長達11年的何莉芳認為,沒有人不喜歡科學,體驗科學變化的樂趣是本能,科學實驗也沒有想像中困難,不是學理工的家長也可以透過動手做,讓孩子體驗科學的樂趣。

 

科學,其實沒有想像中的艱深。台中市福科國中老師何莉芳認為,「生活中處處是科學,」她除了在課堂上教理化,也在生活中實踐科普教育,帶著3個孩子動手做實驗、「玩」科學。


何莉芳寫「zfangの科學小玩意」部落格已長達11年,分享許多科學知識及教學文章,也記錄她帶孩子做實驗的心得。何莉芳在家做的實驗,幾乎都取材現成的東西,難度不高,讓人也想試試看,許多家長、國中小老師甚至幼兒園老師都覺得受用。


科學實驗並不難,在家也能做

很多人以為科學硬梆梆,非得拿試管、燒杯做些什麼,才叫做實驗。其實,科學實驗沒有想像中的困難,在家就能做。「科學好玩的地方就在於嘗試,」不一定非要找到一模一樣的材料,「生活中的東西加點變化,如顏色、密度的改變,或是組合起來,這就是實驗,」何莉芳說。


每個小孩都是小小科學家,廚房就是實驗室。何莉芳女兒5歲起就跟著媽媽做實驗,何莉芳說:「別的親子是共讀繪本,我們是一起做實驗。」例如,母女倆將蘋果分別泡在醋、水和鹽水裡,比較看看有什麼不一樣?蘋果會不會變黑?


有些實驗在家先帶女兒做、再到學校帶學生做,小朋友和哥哥姊姊做出來的效果不同。例如拉扯遊戲「登山猴」:在空白紙板畫上圖案,用2段吸管貼成八字形,穿過棉線就完成;一左一右拉動棉繩,猴子就會因為摩擦力而向上移動,看起來就像是抓著繩子爬一樣。


幫孩子打開「觀察之眼」,累積經驗

很多父母認為自己不是理工背景,怎麼教小孩科學?何莉芳認為,培養孩子的科學素養,首先要幫孩子打開「觀察」之眼。他們一家五口最常到戶外爬山,讓孩子有機會觀察自然生態、動植物及地質等。


其次是累積經驗,「當孩子有足夠的經驗,才會產生好奇心,開始提問,」何莉芳說。以汽水和發泡錠來說,當孩子發現兩者反應類似,代表已有「比較」的概念,小孩會嘗試把水冰到冰箱,試試溫度是否會改變反應的速度。「當孩子想嘗試改變,這就是實驗!」


何莉芳說,也許爸爸媽媽沒辦法給孩子很多知識,但絕對可以給予經驗,或是陪孩子從書中找尋答案。


另外,每個父母都做得到的是「問問題」。孩子的小腦袋瓜裡有10萬個為什麼,孩子提問時,父母不需要給正確答案,不妨問問孩子為什麼這麼想?可以用反問的方式,誘導孩子提出他的想法。


或是帶他動手做做看,例如發泡錠,你跟孩子講那是碳酸氫鈉、檸檬酸的反應,他不會懂,但可以問他「怎樣才會冒泡泡?」試試看不同的條件。


何莉芳說:「沒有人不喜歡科學。」大家都曾做過一些嘗試,這個加那個會變怎樣,體驗科學變化的樂趣,這是本能,「不喜歡的是學科考試。」


透過動手做,讓每個孩子體驗創新、成功與失敗。何莉芳表示,很多學生回饋上課印象最深的是做某個實驗,即使是不愛念書的學生,做實驗時眼睛都亮了起來,令她欣慰。

 

啟發想像力,不教科學原理

何莉芳帶孩子玩科學,不會特別教科學原理,只帶著做及觀察。像登山猴,她不教女兒摩擦力原理,因為光是猴子會動,就讓女兒覺得神奇了。「太小的孩子,教艱澀的科學名詞就可惜了,會失去想像力。」


想像力是科學的開端,想像力和創造力結合,能夠開啟孩子對科學的興趣。何莉芳小時候喜歡看倪匡小說和哆啦A夢,裡頭有科學和想像力,例如:對雲噴什麼可以讓雲凝固。


看到彩虹,何莉芳不教孩子色散、折射原理,見到灰塵通過光散射,也不教這是「廷得耳效應」。她會跟孩子說些關於彩虹和光的童話教事,重點是陪伴孩子、親子互動,等他到了學習階段自然就會學到知識。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本篇文章出自第期未來Famiy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