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心全意愛著,但我還是我,我想帶著你生活

如果將孩子視為一個生活的個體,一起分享生活、創造生活,我們只是多負擔了一點照顧他們生活起居的責任,那我們還是可以是自己的角色,和成為父母的角色並不衝突,反而多了孩子來當朋友,一起享受生活的點滴。

義無反顧的愛

享受親子間愛裡的甜蜜,一句句「媽媽,我愛你」,我珍惜,並小心翼翼好好地收藏著,收在心裡、收在手裡、收到抽屜裡,是話語、是擁抱牽手,是紙條的隻字片語。我曾想過,當孩子說愛我的時候,一定是真的!因為,那樣的眼神全心灌注在我的身上,話語與擁抱是這樣絕對沒有猶豫,即使我偶爾偷懶不煮晚餐,或是偶爾和他們聊著聊著就睡著了,在他們心裡我永遠是最愛的媽媽,大概最常被抱怨及捨不得的就是---他們上學時與我分離的時刻。

 

一定會有的討厭

說實話,我膩在這樣的愛及需要裡,有時太享受自己身為一位媽媽了,當然,這裡說的是孩子與我平和共處的時刻;可是,人和人在一起難免會吵架生氣,我也盡最大的努力,以想得到的最佳方式,和孩子溝通,學習如何一起相處,對於這樣"不平和"的狀況,自然也會懊惱不開心。相較於其它人際關係,親子間因為多了一份「教養」的責任,所以會有較高的機率處於劍拔弩張的狀況;如果陷在身為父母的角色裡,在情緒或方式上常會陷入泥沼,或許會是因為太享受於親子間的親密,所以捨不得離開,也或許是太在乎自己在教養的責任,所以執著於對錯。

 

這段日子我們一起生活

某晚,我正準備出門進行固定每週一次的健身房運動,運動的時間是平時與孩子談心的時刻,所以他們左右擁抱著我,不希望我出門,被小小的手拉著衣角的時候,我的確是不太想放手啊!萌生打消出門運動的念頭,但最後決定和孩子們溝通,還是讓自己擁有了一個小時的運動時光。

我常在想,如果我們是以「帶著孩子生活」的角度來和孩子相處,是不是很多時候看待親子間的觀點就會不同了呢?!是的,誰不是「帶著孩子生活」呢?!這裡指的是,如果將孩子視為一個生活的個體,一起分享生活、創造生活,我們只是多負擔了一點照顧他們生活起居的責任,那我們還是可以是自己的角色,和成為父母的角色並不衝突,反而多了孩子來當朋友,一起享受生活的點滴,所以,我後來決定帶著孩子一起運動!他可以從事他喜歡的運動,然後我也保有自己的運動,然後一起分享過程的樂趣。等孩子長大,也許這段日子就成了我們最棒的相處印記。

 

我能幫助你什麼

除了運動,應用在其它事情也是。一起吃飯,享受好吃的東西,當然孩子也可以選擇不喜歡這份食物;一起學習,他在學校學習、我們在職場工作,如同我們會有挫折一樣,孩子也是。比較不一樣的是,孩子有比較多還沒有學會如何自己操作的事情,例如:洗澡、寫功課、掌握時間……..,如果我們是站在父母的角色,有時就會覺得為何小孩拖拖拉拉或覺得怎麼還沒學會;但若是個體的角色,思維的面向就會不自覺落在「他會需要我怎麼協助」,從這個角度切入時,就不會覺得自己在消耗當父母的能量,或是覺得沒有自己的時間,那短暫的分離或在一起時,也不會有過猶不及的甜蜜或疏離,因為親子之間最棒的是,可以既是甜蜜也是疏離。

 

我是我,你是你,我愛你,有時也會討厭你;你有困難我能陪你討論,我有傷心你會給我安慰,我願意帶著你生活。

繪本延伸:《有時母親,有時自己》(字畝文化)

Photo:Pixabay,CCLicensed.
數位編輯:陳玉玲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