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多歲的健康狀況,決定下半生的命運

日本人口中的「下流老人」,指的就是在年輕時,擁400萬日圓以上年薪的中產階級,卻因邁入55歲以上的熟齡期後,因發生變故,如:生大病、孩子是啃老族、熟年離婚、失智等,而淪入貧苦階層的人。

幸福老人不希望死後為家人帶來負擔,關於往後人生,有百分之七十一的高齡者認為「若病重,不需要勉強救治延命」,有百分之六十二的人「希望盡可能不給孩子帶來困擾」,其次有百分之五十八的人「希望辦個只邀親友的簡單葬禮」,有百分之五十四的人「不想活這麼久,希望走得突然」。

從回答比例來看幸福者與不幸者的差異,幸福老人回答「希望不給孩子帶來困擾」與「想要在家迎接死亡」的人較多。相反地,不幸老人當中較多回答「不想活這麼久,希望走得突然」,感覺有些厭世。

 

女性幸福的來源是子女或朋友,而男性則是因為異性

將前面的調查結果,針對「幸福」者再進一步分析兩性的數據,可發現女性占比較高的回答有「被子女溫柔對待時」、「感覺自己很健康時」、「不須為錢苦惱」、「與朋友和樂聊天時」、「與親戚和樂聊天時」、「全家人都健康」、「與鄰居和樂聊天時」,大多都是與子女、親戚、朋友、鄰居等人際關係有關的內容。

相反地,男性居多的回答是「與喜歡的異性相處時」,正如前文討論到的現象,無論其對象是妻子或其他女性,對男性來說,身邊有交往對象的存在是很重要的。

另外,「不必做不喜歡的工作」則很像是一路走來都以工作為人生重心的男性會說的答案。

 

下流老人會因為健康與孫子而愈感幸福,上流老人則是因為家人團聚

接下來,從不同金融資產階層來分析。針對資產五百萬日圓以下的高齡者,將「幸福」者與「不幸、兩者皆非」者的回答依人數百分比差距由多到少排列,分別是「感覺自己很健康時」、「與家人和樂聊天時」、「看見孫子時」、「與親戚和樂聊天時」、「被子女溫柔對待時」等。不過,若單看有孫子者的回答,則「看見孫子時」的占比最高。另外,若只看已婚者的回答,則「被另一半溫柔對待時」上升到第四高。顯示出很重視自己及家人的身體健康與和樂融融。

再來看資產兩千萬日圓以上的高齡者,觀察「幸福」者與「不幸、兩者皆非」的回答人數百分比差距,從差距最大者往下排列,依序是「與家人和樂聊天時」、「全家人都健康」、「被另一半溫柔對待時」、「被子女溫柔對待時」、「看見孫子時」、「與親戚和樂聊天時」等。雖然不同資產族群之間沒有太大差距,但可以從資產兩千萬日圓以上者的數據觀察到與工作相關的答案更往前排了幾名。

另外,這兩種資產階級當中的「不幸、兩者皆非」者,回答「不必跟討厭的人見面」的人都一樣很多。資產五百萬日圓以下且「不幸、兩者皆非」者選擇「不必做不喜歡的工作」也不少,我認為這是因為不幸者不擅長處理工作與人際關係問題,因為從中獲得自由,而確實感到幸福吧。

 

比起有錢但沒朋友,沒錢卻有朋友比較幸福

若從不同金融資產階層以及不同幸福程度來觀察受訪者是否樂於在閒暇時與朋友相聚,結果發現,無論哪一個金融階層,都顯示出幸福者與朋友相聚的機會也愈多,不幸者則相反,可看出相當明顯的比例關係。可以說這應該不只限於高齡者,朋友與幸福程度之間有很大的關連。

特別是,資產愈多,享受與朋友相聚的「幸福」者人數也愈多。或許是因為資產多的人在工作上拓廣了人際關係,也因為有錢而能出席各種聚會場合、派對等活動而認識了更多人吧。因此,資產較多者閒暇時與友人相聚的機會也多,這一點也不奇怪。

另一方面,針對「不幸」者與朋友相聚的百分比,就算把每一種金融資產階層的數據相加,人數占比也不超過兩成。相反地,資產五百萬日圓以下但「幸福」者,有三成會與朋友一同享受空檔時間。與有錢但沒朋友比起來,沒錢卻有朋友的人所感到的幸福程度更高。

 

摘自 《在下流時代,也要做幸福老人:利用共享生活創造老後幸福》/時報出版

 


Photo:Nabeel Syed , CC Licensed.

數位編輯:吳佩珊、黃小羽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