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史上最大的誘惑 ─ 網路成癮

「我們在家會限制孩子對科技產品的使用。」賈伯斯和其他科技界巨人也會對自己的孩子實施類似的規定。寧為年幼的孩子買數百本書,卻不讓他們使用iPad是為什麼?

賈伯斯認為每個人都該擁有一台iPad。但他不讓自己的孩子使用這個裝置。

2010年底,賈伯斯告訴《紐約時報》記者比爾頓(Nick Bilton),他的孩子從沒用過iPad。「我們在家會限制孩子對科技產品的使用。」

比爾頓後來發現,其他科技界巨人也會對自己的孩子實施類似的規定。《連線》前總編輯安德森(Chris Anderson),在家中嚴格規定他的五個孩子都不能在自己的房間裡使用有螢幕的裝置。「因為我們親眼目睹科技帶來的危險。」部落格、推特與內容平台Medium創辦人威廉斯(Evan Williams)為兩個年幼的兒子買了數百本書,卻不讓他們使用iPad。製造科技產品的人似乎都嚴格遵守販毒的基本原則:絕不使用自己賣的東西。

這些事實令人感到不安。全球最偉大、最知名的科技專家,私底下為何對科技產品避之唯恐不及?你能想像假如宗教領袖不讓自己的孩子成為信徒,會引發多麼強烈的抗議嗎?許多科技界與非科技界的專家,都曾與我分享過類似的觀點。

好幾位電玩開發者告訴我,他們絕不玩以讓人上癮聞名的「魔獸世界」(World of Warcraft);一位運動成癮的心理學家認為,運動手錶很危險,還說它是「全世界最愚蠢的東西」,並發誓絕不買這類產品。Instragram共同創辦人霍奇穆斯(Greg Hochmuth)發現,他的產品會讓人上癮。

他說:「主題標籤永遠看不完。它擁有自己的生命,就像有機體一樣,讓人們念念不忘。」和許多社群媒體平台一樣,Instragram是個無底洞。臉書的內容沒有止境;Netflix會自動播放影片下一集;這些應用程式與網站的用戶享受了不少好處,卻往往難以節制用量。設計倫理學家哈里斯(Tristan Harris)表示,問題不在於人們缺乏意志力,而在於「螢幕背後有上千人不斷努力瓦解你的自制力」。

 

成癮行為主要是環境與處境造成的

這些科技專家的憂心不是沒有理由的。在奮力挑戰各種可能性之際,他們發現了兩件事。

第一,我們對成癮的理解太狹隘了。我們往往認為成癮只會發生在某些「天生有成癮基因」的人身上,像是廢棄空屋裡的海洛因成癮者、菸不離手的尼古丁成癮者、把藥丸當飯吃的處方籤物質成癮者。這些標籤暗示著:成癮者與其他人不同,他們有一天或許會戒掉癮頭,但在那之前,他們只能乖乖被歸類。事實上,成癮行為主要是環境與處境造成的。

賈伯斯很清楚這件事,儘管iPad的各種優點不太可能會讓孩子上癮,但孩子很容易受到iPad的誘惑,所以他不讓孩子玩iPad。這些創業家意識到:自己所推銷的工具刻意設計得讓人無法抗拒,並吸引每一個人。成癮者與其他人彼此並沒有一條清楚的分界線,只要取得或體驗過某些科技產品,所有人都有可能會上癮。

第二,數位時代的大環境是史上最容易促成人類上癮的環境。1960年代,人們只需面對屈指可數的誘惑:香菸、酒,與難以取得且價格昂貴的毒品。到了2010年,人們還需面對環境裡的各種誘惑:臉書、Instagram、色情影片、電郵、線上購物等等。這列清單有一長串,我們需要面對人類史上最多的誘惑,而我們才剛開始體會這些誘惑的威力。

創造並修改科技產品、電玩與互動式體驗的人非常厲害,他們透過數百萬用戶進行數千次的測試,找出哪些招數有效、哪些沒用,哪種背景顏色、字型和音效可以使用戶最投入,而且把挫折感降到最低。隨著使用體驗不斷演化,這個體驗逐漸變成讓人無法抗拒的武器。

2004年的臉書很有趣,2016年的臉書則會使人欲罷不能。

一位心理師告訴我:「我的每位患者至少會有一個行為成癮問題,例如賭博、購物、社群媒體、電郵等等。」她舉出幾個例子,所有患者都是位高權重的事業強人,年薪數十萬美元,卻深受成癮行為所害。

「把行為成癮隱藏起來很簡單,遠比隱藏物質成癮容易許多。這使行為成癮變成一件非常危險的事,因為它可能存在多年,卻沒有人發現。」

有一位患者事業有成,她把自己的臉書成癮藏得非常好。「她經歷一次很痛苦的失戀,分手後,她開始在網路上跟蹤前男友,長達數年。自從臉書出現後,男女朋友即使分手了,有時也很難把關係斷得一乾二淨。」另一位男性患者每天要檢查電郵數百次。「他在度假時也無法放鬆自己、好好享受假期,但可能沒有人發現這件事。他相當焦慮,但他在外人面前的形象一直都很好。他在健康醫療產業的事業非常成功,而旁人永遠不知道他有多麼痛苦。」

另一位心理師對我說:「社群媒體徹底影響了我年輕患者的大腦。我經常在治療過程中發現一個現象:當我和某個年輕人談了五到十分鐘,聽他談他和朋友或女友的爭吵,當我細問後發現,這些爭吵通常是透過聊天軟體或社群媒體發生。但是我無法從他描述事情的方式察覺到這件事,他敘述事情的方式聽起來就像是一個真實的面對面談話。每當這時,我總是會停下來思考:這個人不能像我一樣區分不同的溝通模式⋯⋯最後的結果就像是一幅由斷裂與成癮交織而成的風景。」

本書追溯行為成癮的興起,檢視其源頭,看看這些行為是由誰設計,探討其中讓人欲罷不能的心理學戲法,並試圖減少危險的成癮行為,同時利用成癮原理的科學發現,達成對人們有益的結果。如果應用程式設計師能誘使人們花更多時間與金錢玩手機遊戲,那或許政策專家也有辦法鼓勵人們儲蓄更多退休基金,或是捐更多錢給慈善組織。

——摘自 亞當.奧特 《欲罷不能:科技如何讓我們上癮?滑個不停的手指是否還有藥醫!》天下文化

 

※更多您可能感興趣的相關文章...

黃瑽寧:3C育兒對孩子造成的傷害,爸媽不可不知!

法國2018年九月起,中小學全面禁用手機,後來怎麼了?

看懂孩子遊戲成癮背後的問題,父母用對方法打開孩子心門才能真正解決問題

 


Photo:Taco Ekkel, CC Licensed.

數位編輯:黃小羽、吳佩珊(2019.5.2更新)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