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自然,像嬰兒一樣柔軟的生命狀態

嬰兒雖然號哭,但屬自然狀態,並未失去生命的和諧。天性淳厚的悟道者,觀察嬰兒雖哭但也時常笑,了解哭與笑並存於嬰兒的生命中,這就是嬰兒生命的和諧與常態。

極度追求物欲享受,是否果真為享受?物質與精神,孰輕孰重?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五色」:青、黃、赤、白、黑。「五音」:宮、商、徵、角、羽。「五味」:酸、辛、甘、苦、鹹。「爽」:失。「畋獵」:打獵。「行妨」:行為不當。

過度的五色刺激,使人失去視覺。過度的五音刺激,使人失去聽覺。過度的五味刺激,使人失去味覺。騎馬奔馳打獵,使人心緒狂亂。難得稀有的財貨,誘使人行為不當。

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腹」指生命內在的精神層面;其意涵不在於文字字面,並非僅僅指血肉之軀而已。「目」指向外追逐感官刺激。「去」:去除。「彼」通常學者都認為指「目」,「去彼」指「不為目」。「此」通常學者都認為指「腹」,「取此」指「為腹」。 

所以聖人重視生命內在的精神飽滿,不追逐過度的感官刺激。去除對物欲極端的追求,並且重視內在的精神。

老子誠實面對生命,了解人人皆是血肉之軀,皆須物質供養以延續生命,因此物欲不可能斷絕而必然與生命並存。然而以物質滿足血肉之軀需求的同時,也須同等重視精神層面的滿足與提昇,唯有二者都獲得恰如其分的滿足與安頓,才可能成就理想人生;反之,執著任何一方,都是偏頗,也都是錯誤。

此外,有鑑於基本的物欲滿足後,更多的物質便不再具有意義,並不提供更大的喜悅與滿足感,此時唯有提昇至性靈精神層次,才可能獲得更高的喜悅與滿足感。

然而,如果缺乏此項了解,誤以為無止盡的追求物質享受與刺激,可創造更多的喜悅與滿足感,以致偏離了物質與精神恰到好處的中庸與平衡,則將斲喪正常的感官功能,對生命造成折損。因此老子以高度自覺,提醒讀者必須誠實面對血肉之軀的欲求,適當節制,並且無所偏頗的等同重視物質與精神,使二者達到平衡,以此自我安頓,使生命自在平穩。

 

溫柔如嬰兒抑或固執於強壯,對人生有益?「道」是否排斥強壯?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蜂蠆虺蛇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

「德」可藉《淮南子‧齊俗篇》「得其天性謂之德」來了解,指天性本質。「蠆」:長尾蠍。「虺蛇」:毒蛇。「螫」:蟲類以尾部刺人。「據」:抓。「攫鳥」:飛鳥以腳爪取物。「搏」:撲抓。

天性淳厚之人,如同初生的嬰兒。蜜蜂蛇蠍不刺他,猛獸飛禽不抓他。

這是指天性飽滿無缺之人,如同初生嬰兒一般的溫柔,與萬物和諧共存,不製造緊張與對立,所以不遭受攻擊。

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脧作,精之至也。

「牝牡」:雌雄。「脧」:男嬰的生殖器。「作」:舉起。

筋骨雖然柔弱,但是號哭時,拳頭握得很緊。不知雌雄之交合,但是用力時,生殖器自然舉起,這是精氣飽滿的自然現象。

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

「嗄」:沙啞。

雖然整天號哭,但是喉嚨不沙啞,這是因為生命極至的和諧。了解和諧,稱做「常」。了解「常」稱做「明」。

這是指嬰兒雖然號哭,但屬自然狀態,並未失去生命的和諧。天性淳厚的悟道者,觀察嬰兒雖哭但也時常笑,了解哭與笑並存於嬰兒的生命中,這就是嬰兒生命的和諧與常態,一如人生的常態就是悲喜並存。觀照「哭與笑」、「悲與喜」的生命整體,而不僅只察見單一片面,則是「明」的智慧。

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

「益生」:過度養生。「祥」:妖祥、不祥。「心」指意念。「氣」:通常學者認為指生理本能的運作;或許也可認為指打坐、煉氣,以自然呼吸為前提。「心使氣」以意念指使生理運作或呼吸;打坐、煉氣,本以自然呼吸為宜,因此如果以意念指使呼吸的氣息,則不符合自然。「強」:逞強,指不自然。    

過度養生稱做不祥。以意念指使生理運作或呼吸的氣息,則不符合自然,稱做逞強。

五十章曾說明「生死」一體不可分,求「生」的同時,不可避免的,也就是求「死」,所以過度養生,反而使生命提早結束;理想狀態則是通達「生死」一體,無所執著亦無所排斥,順應生死之自然。但是如果不具有上述觀照整體之「明」的智慧,不明瞭「生死」是不可切割的一體之兩面,遂有過度養生之舉,遠離如同嬰兒的自然狀態,則將成為不祥與不自然的逞強。

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已」:結束,指死亡。

萬物發展至極度強壯,必趨向衰老,這稱做不符合「道」。不符合道,則將早早結束,進入死亡。

以上三句敘述,亦曾記載於三十章,本書於該章曾說明:老子並非指出「盛極而衰」不合乎「道」;反之,「盛極而衰」正是事物發展的自然法則。只不過大眾過度偏愛壯碩,也都刻意將事物推展至壯碩,並且竭力執著於壯碩。因此老子指出:如此極端強求與執著的舉動,背離「道」順應自然以及不執著的流動本質,所以不但無法長期持續,反將自促死亡。

本章則是揭示:無庸強求長生、壯碩,不妨如同嬰兒之溫柔,與萬物和諧並存,也就是前述「蜂蠆虺蛇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不遭受傷害,而是順隨自然的「出生入死」(五十章)。

 

摘自 王小滕《老子──為你排難解憂》/商周出版

 


Photo:Donnie Ray Jones, CC Licensed.

數位編輯:吳佩珊、吳怡蓓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填問卷
領$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