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教育熱潮1:新學校 掃描台北市新實驗教育機構

自2014年底通過「實驗教育三法」後,近3年來,台灣的實驗教育有如雨後春筍,成長速度驚人,連台北市也不例外。從許多面向來看,台北市的實驗教育具有指標意義,從這波新立案的機構,更可觀察出重要趨勢。

自2014年底通過「實驗教育三法」後,近3年來,台灣的實驗教育有如雨後春筍,成長速度驚人,連台北市也不例外。從許多面向來看,台北市的實驗教育具有指標意義,從這波新立案的機構,更可觀察出重要趨勢。

106學年度甫開學,台北市實驗教育又向前邁進一大步!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機構從去年只有1家台北影視音,1年內快速成長至7家,新立案機構包括:長華蒙特梭利、台北史代納、濯亞國際學院、學學實驗教育、同心華德福、無界塾等6家。

「實驗教育三法」在2014年底通過,近3年的時間,實驗教育如百花齊放,成長速度快得驚人。連因為考慮升學競爭問題、跟進腳步較晚的台北市也不例外。


台北市教育局局長曾燦金表示,1997年他還在當國教科長時,破天荒有4個學生申請在家自學,而後通過「國民小學適齡學童申請在家自行教育試辦要點」,為學生自主學習揭開序幕,如今,看到實驗教育如此蓬勃發展,令人欣喜。


台北市實驗教育具有指標意義

近2年,台北市就讀實驗教育的孩子逐年攀升。104學年度自學(包括個人、團體及機構)的孩子為867人,105學年度成長為1247人,成長幅度高達44%。而106年自學學生有1398人。


曾燦金指出,根據台北市政府所做的施政滿意度調查,有70%的市民贊同推動實驗教育,63%家長考慮嘗試實驗教育,比率非常高。


從許多面向來看,台北市實驗教育具有指標意義。從這波新立案的機構可觀察出重要趨勢:
趨勢1.實驗教育從個人自學擴及團體和機構自學

實驗教育過去多為個人自學,在實驗三法通過後,型態漸從個人擴及團體、機構。比起個人單一的力量,團體和機構集結豐富多元的資源,許多創新課程令人耳目一新。對想走體制外但無法帶孩子自學的家長來說,有了其他選擇。


今年包括:台北史代納、同心華德福、濯亞國際學院、無界塾,都是從原本的共學團體升級為機構。


趨勢2.華德福、蒙特梭利為主要體系

新機構的背景可區分為:華德福、蒙特梭利以及教會體系。不同體系的教育特色和目標也不同,例如:強調人智學(關於人類本質的智慧)的華德福,這波有2家立案,分別是台北史代納和同心華德福。


蒙特梭利在學齡前階段廣為人知,許多幼兒園標榜蒙氏教法。國小以上的蒙特梭利多為團體自學,如2008年成立的昶心蒙特梭利,及台灣蒙特梭利、台北國際蒙特梭利等。長華蒙特梭利是唯一的蒙氏實驗教育機構,創辦人就是32年前將蒙特梭利引進台灣的胡蘭(Ms. Lam)。


2015年9月成立的濯亞國際為教會牧師所創辦。另外,自學團體北市「New School新生命全人教育」也是教會背景,已成立3年。


趨勢3.學制從小學延伸至國、高中

過去實驗教育多為小學階段,隨著孩子漸漸長大,學制也從小學一路延伸至國、高中,中學實驗教育開始快速發展。像是同心華德福和台北史代納原為小學的共學團,這2年紛紛成立國中部。


高中部分,去年成立的台北影視音為第一所公辦公營機構,培養對音樂、影劇有興趣的技術人才。而今年9月開學的學學實驗教育機構,則是國內第一所藝術設計實驗教育機構,由學學文化創意基金會成立。


法令規定,機構實驗教育之樓地板總面積,每人不得少於4平方公尺,團體則是每人不得少於1.5平方公尺。因此,機構多向公立學校租借教室上課,如台北史代納落腳在螢橋國小、同心華德福在華江國小、濯亞在懷生國小、無界塾在芳和國中等。


孩子念實驗教育,家長投注的心力更多

台北史代納家長李佳霖認為,比起在民宅上課的團體自學,機構的型態、在學校上課,對很多家長來說,比較放心。


有些家長對實驗教育充滿憧憬,或視為浮木,以為孩子在體制內不適應,去體制外就沒問題。台北史代納7年級家長李宜珊表示,「有些家長什麼都想要,卻什麼都不願意做改變。」


事實上,念實驗教育,家長要投注非常多心力,不是像念一般小學,每天簽聯絡簿就好,教孩子的責任是由學校、老師和家長所共同承擔。

一分鐘認識實驗教育

依據實驗教育法,中、小學的實驗教育可區分為學校型態和非學校型態兩種。

1.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分為公立和私立。公立的實驗學校又分為兩種。A.公辦公營,如106學年度首度招生、造成轟動的北市和平實驗國小;另外,公立學校轉型也屬於這類,如博嘉國小為北市第一所轉型公辦實驗學校。B.公辦民營(公校委託非營利法人經營管理),最廣為人知的是宜蘭人文國中小學和慈心華德福。

2.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依招生人數區分為:A.個人實驗教育(自學);B.團體自學:人數限制3~30人;C.機構自學:國中、小總人數最多250人,高中人數最多125人。

 

一窺5所新實驗教育機構

每個團體和機構都有各自的教育理念和學習主張,希望將孩子培養成什麼樣的人、具備什麼能力。《未來Family》特別採訪、整理5家新的實驗教育機構,提供家長做為參考。

1.長華蒙特梭利實驗教育機構
提到蒙特梭利,不得不提到胡蘭。32年前她將蒙特梭利引進台灣、開辦「台北蒙特梭利幼兒園」,至今有4間幼兒園、2間托嬰中心。今年向上延伸、開辦長華蒙特梭利小學,大手筆斥資上億買下3棟房子打通,2層樓空間共300多坪,顯示辦學的決心。

長華的20位新生都來自蒙特梭利幼兒園,採一、二年級混齡。最特別的是,有2個孩子原本升小3,卻選擇降級一年就讀長華。


蒙特梭利強調讓孩子自己安排想做的工作;長華沒有課表、功課和考試,一張張的桌子讓孩子分組進行不同的活動、操作教具。學習也不僅限於教室,不論是校門前的菜園或附近公園,孩子都可以盡情探索。


也因此,老師的角色非常重要:不對孩子下指令,而是讓孩子主動決定探索什麼領域、用什麼方法,老師在旁觀察、記錄孩子的活動。


一直以來,胡蘭對師資要求非常嚴格。即使才剛辦小學,她已送老師到AMI(國際蒙特梭利協會)接受中學師資培訓,「老師對孩子的幫助是要預見他下一階段所需的能力。」


蒙特梭利小學教育為「宇宙教育」,設計5個主軸故事,依序是:地球的創造、生命的起源、人類的出現、以符號溝通的歷史、數字的故事。


胡蘭表示,宇宙中蘊含了所有問題的解答,萬物息息相關。這5個主軸故事會刺激孩子的想像力和好奇心,「給孩子一個點,讓他們自己去研究、探尋事物間的關連,主動學習。」


例如地球的創造故事,老師講故事時幫助孩子想像,宇宙中礦物與化學物質是如何出現?火、水及空氣如何形成?物質如何變成固體、液體及氣體三態?上完主軸課,孩子分組研究自己所提出來的問題,一起工作。


長華教學將採一至三年級混齡,四至六年級混齡。每班有一個主教老師和外語老師,另外外聘戲劇、體育、足球及音樂老師。學期時間和幼兒園同步,分為上、下學期,小學會多出7至10天戶外活動如露營、長程旅行等。

【長華蒙特梭利小檔案】
‧每天上課時間8:00到下午4:00,4:00至5:00社團課如足球,費用含在學費裡。
‧蒙氏認為孩子有3小時不受干擾的工作,可有最
佳的表現。因此,小學的上課是早上3小時,下午3小時,中間不下課。

 

2.台北史代納

「城市裡的華德福」是台北史代納最大的特色,而華德福最重要的教育精神為「人智學」。台北史代納四年級主帶老師劉宗翰表示,人智學追求全人的健康發展,滿足孩子不同階段的需求,透過課程滋養他們的生理和心理需求。


劉宗翰指出,台北史代納沒有校長和管理單位,而是由老師和行政單位、責任小組家長夥伴一起討論,未來要往哪個方向走、如何呈現華德福理念,三方密切合作、每年做調整。


台北史代納的每一天從「晨圈活動」展開。因為不少孩子趕車、匆忙來上學,學校會先透過唱歌、打節奏等音樂活動和肢體律動,讓孩子慢慢靜心、準備上課。另外,早上也會透過念晨詩,揭開一天的學習序幕。


早上8點至10點為「主課程」,一、二年級主課程為:語文、數學及形線畫(Form Drawing,結合線條和形狀的藝術型式);三年級再增加農耕、建築及職業探索,讓孩子明白吃和住是如何來的,帶他們去客家文化園區,實際體驗耕作、施肥及除草,以及帶他們職業探索,讓孩子明白萬物得來不易,必須辛苦勞動。


四年級除語文、數學及形線畫之外,主課程還包括:人與動物、地方探索,課程涵蓋歷史、地理、公民課,並且在地化,介紹台灣黑熊、梅花鹿、櫻花鉤吻鮭、藍雀、台灣帝雉和彌猴等動物。


自然科部分,到六年級才教物理、天文課,七年級上化學。而外語則是從一年級起上英文和德文,每天20分鐘,用唱歌和遊戲的方式學習。


每個孩子在八年級結束時必須做一個專題,主題及形式不拘,可以是展覽或表演。劉宗翰表示,台北史代納想要培養孩子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或藉由所學,有能力找出自己有興趣、想要深入研究的東西。

【台北史代納小檔案】
‧分為春夏秋冬4個學季,2個學季為1學期。
‧一至二年級1學期學費8萬元,三至六年級9萬
元,七年級10萬元。
‧目前約有120位學生。

 

3.濯亞國際學院

濯亞國際學院2015年9月由周巽正及廖文華兩位牧師創辦。校長李丕寧指出,「一個有信仰的學校,最重要的是讓孩子知道他們生命的目的是什麼。」她說,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生命,需要父母、老師引導、示範和教導,建立生命中最重要的能力,包括:信仰、品格、生活及解決問題等。
但宗教信仰並非濯亞的入學門檻,目前70多位學生中也有非基督徒。濯亞的入學標準是和父母親面談,學生只要會清楚表達自己即可。李丕寧指出,家長的教育理念必須和學校相同、並且願意做到,例如:在家吃完早餐、在家幫忙做家事、在校打掃廁所、家長每天陪讀課外讀物至少半小時、最晚10點入睡等。
濯亞注重教育與生活的結合,國語文、數學和自然科學等學科,都著重生活表述、表徵問題解決及實際動手做,讓孩子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例如,有些孩子會提前花時間把課本內容整本看完,提案和說服老師,選擇他要上的課程。
主要科目各年級分開上課,而科任及其他課餘活動則讓孩子一起學習或學長姐帶領學弟妹。
很多濯亞的家長關心國中銜接的問題。李丕寧表示,濯亞已開始撰寫國、高中教案,預計明年完成國中立案證書申請。一至七年級著重基礎教學,在這段期間觀察孩子,八年級以後如果孩子要在台灣念技職,會利用下午的時間,可能進一般大學修學分;如果打算到國外念書,則會著重語言學習。「這樣的特殊教育方式,其實在加拿大和美國都有。」

【濯亞小檔案】
‧一年分三個學期:第一學期較長(18週),學期結束後放1週耶誕假期;第二學期較短(11週),中間跨農曆新年,到三月底結束;接下來放2週的春
假,第三學期11週,至六月底。
‧學費為每個月22000元,包含午餐在內,一年收9個月。

 

4.學學實驗教育機構

今年9月,在文創、美學領域開課時間長達12年的學學文化創意基金會,宣布將往下延伸到高中階段,成立學學實驗教育機構,是全台第一所藝術設計實驗教育機構,招生對象為高一至高三,採混齡教學。而學學董事長徐莉玲的17歲兒子也將是第一屆學生。

文化大學美術系畢業的徐莉玲,早年為服裝設計師、80年代曾是引領時尚的中興百貨總經理。徐莉玲說:「學學實驗教育要培養的不只是創作者,而是全方位的人才。」
徐莉玲指出,學學將啟發學生兩種重要的感知能力:五感聯覺能力及偶發靈感能力。課程規畫以五感啟發、適性發展、文化研究、美學知識、職業探索、自信培養、品格教育、創業準備及國際生活為主軸。


學學的課程設計多元、跳脫傳統,延攬了國內外近30位藝術設計領域的業師,課程包括:國際趨勢風格識讀、世界文化色彩研究、台灣元素創作探索、藝術創作展覽策畫、設計思考創意啟發等,以及音樂思惟聽覺感知、詩詞書法水墨創作、空間啟發立體想像等。


為了培養學生未來創業的能力,也將開設財務分析創業規劃、創業智財法律知識等課程。另外,還有籃球品格體育活動、飲食文化食藝料理、日本文化生活語言等特別課程。小週末則舉辦文化創意展覽、人文哲思探討、慈善關懷公益等活動。在生活面部分,徐莉玲刻意安排孩子每天自己動手煮午餐,培養他們生活自理以及社交禮儀。


學學今年招生人數為40人。招生分兩階段審核,第一階段採自傳、作品及推薦函等書面審查,第二階段為親子晤談。

學學小檔案】
‧每天上課時間為8:30至5:00。
‧一學年共3個學季,分別為9到11月、1到3月、5到7月;每年4月放春假,舉辦至Boisbuchet法
國設計工作坊一週,親子共同參與。
‧一學季學費10萬,扣掉政府補助之後,1學年大約24萬元。

 

5.無界塾

無界塾由台大電機系教授葉丙成發起,2年前開始籌備,去年9月第一次招生、收五、六年級的孩子,要把孩子一路帶到十二年級,8年一貫,希望跨越國中升高中的升學干擾。


無界塾的目標是翻轉教育,實現以培養能力為主的理想教育。課程目標是培養每個孩子在18歲以前都能有至少一次的小型創業經驗,在畢業前有能力可以3人一組做出影響多人的社會公益專案。為培養孩子做專案的能力,每週都有專案課程。
據了解,無界塾現在只有一個班,採取混齡上課,因此今年招生並非開新班,而是讓新生加入原班級。校方會依據學校狀況及是否開新班,決定招生的年紀,以符合學生的學習需求以及合適性。

【無界塾小檔案】
‧一年3學期,每天上課時間9:00到下午5:30。
‧去年收5、6年級孩子,今年則收7、8年級以上孩子。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本篇文章出自第期未來Famiy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