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閱讀心理學家夏爾研究,閱讀發展有六大階段,不同年齡的孩子各有重要任務,父母得「客製化共讀」

根據美國哈佛大學閱讀心理學家夏爾(Jeanne Chall)的閱讀發展理論,不同年齡的孩子有不同的發展階段,例如,出生到6歲屬於「前閱讀期」,6~7歲進入「識字期」、7~8歲為「流暢期」等。要讓孩子愛上閱讀、主動閱讀,父母可以針對不同年齡層孩子,給予不同的做法。

根據美國哈佛大學閱讀心理學家夏爾(Jeanne Chall)的閱讀發展理論,不同年齡的孩子有不同的發展階段,例如,出生到6歲屬於「前閱讀期」,6~7歲進入「識字期」、7~8歲為「流暢期」等。要讓孩子愛上閱讀、主動閱讀,父母可以針對不同年齡層孩子,給予不同的做法。


 

要讓孩子愛上閱讀、主動閱讀,關鍵在於習慣的建立,而且從家庭開始養成,最是事半功倍。《未來Family》採訪多位專家,針對擁有不同年齡層孩子的父母,給予不同的建議,從學齡前的親子共讀、小學時期的獨立閱讀,乃至於中學時期常見的卡關期之突破,都有具體做法可以依循。

「總體來說,父母可以把握『揹、扶、放』的原則,孩子小時需較多協助,小學三年級之後,就要開始練習放手,」國語實小校長林玫伶提醒,階段的劃分,並非一刀兩斷,而是一種光譜。在這光譜中,大人要學習收放、斧鑿的程度也不要太深,「不論孩子在哪個時期,父母都要記得,閱讀應該是生命的滲透,而不只是待辦功課。」

新莊瓊林小大讀書會創辦者、說故事專家林寶鳳說,在培養孩子閱讀的過程中,父母要懂得「等待」,別期待能速成,「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你播下的每一顆種子,都會開出不同的花。」

鹿江教育基金會董事張采珍則說,跟孩子共同閱讀時,父母其實也是為自己創造了另外一個童年,「孩子長大後,你再回想,會覺得『曾經有段時間,我們一起創造了這樣的美好時刻』,那就夠了,至於閱讀帶來的其他好處,都算是附加價值了。」

 

學前兒:親子共讀小約會,讓孩子愛上書
閱讀發展理論這麼說
根據美國哈佛大學閱讀心理學家夏爾(Jeanne Chall)的閱讀發展理論,孩子從出生到6歲,屬於「前閱讀期」,若父母有心陪伴,孩子可以認得常見的標誌、符號、故事書中出現的字等等,也逐漸能把書拿正、邊唸邊用手指字、一頁一頁翻書,甚至可以看圖說故事,或者對故事有自己的詮釋。

「從孩子出生之後,就要多跟孩子說話,這對小baby的發展很有幫助,而故事書,自然是最好的談話素材,」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教授柯華葳表示,研究證實,孩子出生後,環境中的詞彙量,會影響2歲時與5歲時的詞彙量,還會影響小學二年級時的閱讀成績。

張爸爸故事屋創辦人張大光說,想讓孩子愛上閱讀,首先要讓孩子愛聽故事,「只要父母多跟孩子講話,孩子在1歲半、最晚2歲時,慢慢就能坐在大人旁邊聽故事。」

林寶鳳說,跟小小孩說故事時,假如孩子聽一下下就爬走或跑掉,大人別太灰心,只要有耐心,常常溫柔的對孩子說故事,慢慢孩子就會習慣跟爸爸媽媽一起看書了。「到了兩歲多之後,就可以進展到親子共讀,讓孩子也一起翻書、動手操作書中的一些機關。我很強調說故事時要用實體書,讓孩子摸到書、感覺書。」

隨著孩子愈來愈會說話、愈來愈有自主性,也可以請孩子反過來講故事給父母聽、自己到圖書館或書店選書等等。當然,無論孩子選什麼書,都要盡量給予肯定。這個階段的重點在於讓孩子習慣書本的存在、喜歡跟爸媽一起看書的時光。

人都會對美好事物留下深刻印象,我建議父母跟孩子共讀時,要燈光好、氣氛佳,讓閱讀連結到愉悅的感覺,讓孩子感到被愛包圍、獨享爸媽,」張采珍如此強調。林玫伶則形容,在0到6歲時,父母要「揹著孩子共讀」,肩負起主要的引導責任。


如何為學前兒選書?
林寶鳳建議,繪本最好選「圖大字少」的,繪畫的主題要明確、文字則要精鍊,特別要注重美感,畫面能有適當留白最為適宜。在主題上,若契合孩子的生活經驗(如搭公車、去動物園玩)或興趣(如火車、挖土機),孩子較能融入。


學前兒的閱讀環境安排
林玫伶說,家中的書架最好用開架式,不要有玻璃門,讓孩子可以輕易拿取。如果空間許可,最好有孩子專屬的書架或放書的區域(有時只是一個小角落即可),放手給孩子自己布置,讓孩子對這個區域、這些書有認同感。至於藏書量,台北市曾針對學生調查,家中若能有20本以上「真正的課外書」,孩子的閱讀狀況會比較好。

 

國小生 巧妙陪讀+適當放手,邁向獨立閱讀
閱讀發展理論這麼說
夏爾的閱讀發展理論中,6到7歲的孩子進入「識字期」、7到8歲為「流暢期」,9到14歲則屬於「閱讀新知期」,國小階段,正是培養閱讀能力的關鍵期。

國小階段的重點,要慢慢讓孩子從親子共讀邁向獨立閱讀;選書方面,可以慢慢從圖多、字少,進展到圖文各半,再到圖少、字多,最後變成純文字。每個孩子的進展都不一樣,個別差異大,父母不要太心急。

林玫伶指出,台北市曾做過大規模調查,發現小三時約有3成的孩子「閱讀興趣不足」或「閱讀偏食」;到了小六時,有這兩種情況的孩子比率還是維持3成,「不難看出,這3成的小朋友就是同一群人。而實務上觀察,這批孩子到了高年級更容易逃避。」

也就是說,小學三年級之前非常關鍵,「以前橋梁書還沒那麼流行時,這段期間的孩子幾乎無書可讀,現在8000字到20000字之間的橋梁書比較多了,父母可以好好運用,」林玫伶說。

此時的孩子常見的卡關原因,是文字量突然變多,而且少了圖畫視覺,完全得從抽象文字擷取資訊。林玫伶建議,「這時選書就很重要了,可以先選圖跟文比例2:1的書,再慢慢過渡到圖文比1:2,再慢慢進展到全文字,情況會好很多。」

(●延伸閱讀>>李黨:帶著孩子從圖畫書跨入文字閱讀,就從【橋梁書】開始(影片) )


父母怎麼陪伴國小生
林寶鳳說,假如孩子不願意自己讀字多的書,父母可以有技巧的陪讀。先挑選有趣、精采的書,唸給孩子聽,唸了幾天、正進入高潮時,就不唸了,通常孩子會等不及,便自己開始看。也可以跟孩子輪流唸一本書,「只要有好的開始,引發孩子的興趣之後,就比較容易進展下去。」

現在有許多學校出閱讀的功課,張采珍表示,父母可以多關心孩子最近要讀什麼書、多久得讀完,再跟孩子討論進度怎麼分配。例如可以每天讀40頁,適時給些獎勵,「重點是,請孩子開始看、大人也要在旁邊陪讀,看自己的書或雜誌都好,不要孩子讀書、你滑手機或看電視,大人的行為會深深影響小孩。」


如何幫國小生選書?
林玫伶建議,父母要漸漸練習放手,不要期待孩子每一本書都讀出微言大義,每一本書都要跟升學、課業等等有關,而是讓孩子依照興趣發展、在閱讀中找到樂趣。

 

國中生 跟孩子輕鬆聊書,卡關期也別緊張
閱讀發展理論這麼說

依據夏爾的閱讀發展理論,14到18歲是「多觀點期」、18歲以上是「建構和重建期」。

「孩子到這個時候,已經有能力發展觀點、批判思考了,父母可以多跟孩子聊聊,」台北市立圖書館副館長王淑滿說,若父母能跟孩子共讀同一本書,當然最好,倘若無法,也可以多用開放式問題、給予肯定型的回應,讓孩子願意敞開心胸。

中研院院士曾志朗強調,可以跟孩子聊書,互相探討知識跟知識來源,彼此鼓勵、互相學習,這才是閱讀的極致。

孩子進到中學以後,因為課業壓力大,又進入青春期、更有主見,常常會碰到閱讀的卡關期。但父母也不必太緊張,可以在生活中常常不經意的跟孩子聊到書、尊重孩子的閱讀偏好等等,重點是「看似隨意的交流」、多肯定多讚美,別給孩子壓力。

「孩子小時候的閱讀狀況還不錯,到了國中,就卡住了,是很常見的狀況。從圖書館的借閱狀況也會發現,學齡前跟國小的借閱狀況都很不錯,國中階段的借閱量就大幅減少,」王淑滿說。

 

怎麼尋找閱讀的意義
高雄右昌國中教師陳筱姍分析,這階段的孩子除了忙課業之外,也常接觸3C產品,「太常看刺激性比較高的資訊,對於單純的文本,當然就比較沒興趣。」此時很需要家長跟老師共同合作,讓孩子找到閱讀的意義感。比方說,這階段的孩子常會遇到交友、人生方向等問題,可以試著製造機會讓孩子發現,閱讀能幫助解決人生疑惑。

讓孩子多元探索、找到自己的興趣,也是一招,苗栗大湖國中圖書教師劉靖珍曾遇到不愛閱讀的孩子,為了要研究機器人的程式碼,發現Google到的資料也滿足不了他,便主動借閱相關書籍、開始愛上看書。「大人不必逼孩子,而是應該告訴孩子可以去哪裡運用哪些資源。」


父母怎麼做
王淑滿建議,平常外出時也可以多到圖書館或書局逛逛,讓孩子自己選書、買書,如果孩子常用智慧型手機或平板,也可以下載電子書,增加閱讀的機率,如今圖書館都有很多電子書可以運用。跟著影劇圈跑也是一招,例如電影通常有原著小說,可以先用電影勾起孩子興趣,再來看原著。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本篇文章出自第期未來Famiy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