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遊世界後,我更想跟孩子說台語(母語)

堅持和孩子說母語這條路上,仍有許多小石頭,需要一一克服。但我鼓勵各家父母,跟孩子說母語。出門在外,即便有朋友嘲笑我的台語不輪轉,怎麼還要堅持跟小孩說台語,我仍然堅定地回答:再怎麼樣,我就是他的阿母,聽得懂也願意聽最重要。

我們是一對曾經花費426天帶著還未滿兩歲與四歲的兒子浪跡天涯的夫妻,一路從帛琉、尼泊爾、印度、斯里蘭卡、馬爾地夫旅行。我們不汲汲於收集護照上的出入境戳章,帛琉一待五個月、尼泊爾兩個月,印度更是前後加起來八個月。今年暑假又回去印度兩個月。

對印度的特別留戀主要是在南印度有個國際生態村,名為曙光村(Auroville),那裏是一個以超越金錢、宗教與政治為理想的大同之家,正式村民大約兩千多人,涵蓋世界各國55個國籍。在這裡與村民們同體共感,根本就像是環遊世界,這就是為何我們流連來去的原因之一。

 

母語議題 是國際村父母共同的痛

在印度期間,兒子們也在國際村上幼兒園,除了以共通語言英語交談外,還有額外學幾句印度語(南印度語是Tamil)、梵語,學校還會教點法語歌(因為創辦人為法國人)。當你跟各國父母交流教育經時,大家都不免會提及一個問題:你們在家說甚麼話?

母語的議題,在這個有55個國籍的世界村,往往是部分家庭的痛。英語當然不成問題,每個小孩可能也會兩三種強勢語言,如法語、西班牙語等,只是讓有些父母頭痛的是,當你的母語在這個國際村中,屬於少數,只有在家裡才聽得到父母說時,孩子們都不願意聽與說,遑論讀與寫,例如中文、荷蘭語、衣索比亞語、日語等等。

大部分父母妥協了,也有些父母堅持下來。而我們會是做哪一種父母呢?

身為一個在國際政治舞台的孤兒,我們總是在各個場合以各種方法為台灣發聲,許多國家的朋友會問我們:那你們跟小孩說甚麼話呢?

“Mandarin”(中文)。

“跟中國一樣嗎?”、”那你們沒有台灣的語言嗎?”

即便你努力解釋台灣也有當地語言,如原住民各族族語、台語(河洛語)、客語等等,只是台灣的官方語言跟中國一樣是”中文”。有些習於跟小孩說母語的父母還是會問你:

"那妳為什麼不跟小孩說台灣話呢?”

我總是只能解釋跟他們不同的處境,因為台灣以往威權政府的國語政策,貶抑了母語價值,讓我們與同儕團體溝通時習慣講中文,以致於跟下一代溝通時,我們也沾染了這習性,孩子自然無從學習”父母的母語”。因為他們的父母跟他們說的”母語”的確就是中文。

但是,每次說完,內心就是一陣小小的空虛。

是啊,我為什麼不能跟我的小孩說母語呢?特別是當我跟自己的父母說的都是母語(台語)時,為什麼從孩子出生後,我也一心期待小孩能說母語,妄想小孩能靠著跟祖父母、外公婆說話,就可以學到”母語”,卻只看到祖父母、外公婆本來都是說台語,看到小孫子就自動切換頻道,說起不輪轉的”台灣國語”了。

 

捫心自問台語所代表的價值

捫心自問對母語的認知與價值,身為六年級生,在那個有著國語政策的小學時代,我曾在中年級獲選為”國語股長”,名稱響亮但責任微薄,只需要在每周的班會講台上報告:「請大家多多說國語」,就可以下台一鞠躬。猶記得那時在台北的學校,不論上下課,都不准說台語(母語),即便你一踏進家門看見父母說的是台語、打開電視一看就是熱門的台語布袋戲,在公眾場合聽到有人說台語時,你仍然覺得那是次一等的、文化層次較低的語言,因為我們都被國語政策愚民地非常成功。

直到國中,上著我最喜歡也拿手的”國文課”,當導師談到中國古詩詞,竟然跟我們說:「要分析平仄,不能只用國語分析,要說台語。因為台語是最接近中原古音,也就是古人創作詩詞時的語言」。老師甚至說,她為了把國文教好,還去借了一卷卷的布袋戲錄影帶。因為布袋戲中的台語開場詩,寫作者都有豐富的古文涵養,而且寫得「非常美、非常優雅」。

那是人生中第一次原本以為台語是次等的,說台語是水準低下的首次翻轉教育。老師還說:你看,平平是雨水從天而降的現象,國語說是”下雨”,平舖直述。但台語卻說”落雨”,「下」與「落」的意境之間,高下立見。

加上後來在大學、研究所受到的批判思考訓練,我逐漸擺脫小時候鑲嵌在腦袋中的國語至上的幽靈,開始肯認每一種母語的價值。但是,由於長年語言習慣的積累,仍然讓我的母語進得了家門,出不了廳堂。

生了孩子之後,也想跟小孩講台語,但每次總被語言習慣與不堅強的意志所打敗,沒多久又自動切換回原來的國語模式。

 

母語的學習比英語更緊急

不過,這次暑假第四次從印度回來之後,我對小孩的母語教育,突然有了跳躍性的成長。因為這樣出入台灣多次,我驚覺,學英文對孩子而言,只要給他一個環境,實在易如反掌。但是,要營造母語的環境談何容易?當我的小孩已經三歲與五歲,即便他們停止說英文半年,只要回到曙光村(全英語環境),不消多久,立刻又跟班上同學”英來語去”,但是母語呢?如果此刻我這個母親再不跟他們講母語,等他們長大離我而去,更不可能覓得”母語環境”,如何習說母語呢?

當我的小孩長大,能說中文、英文都是嚇嚇叫,但不會說台語,我是否會引以為憾呢?答案非常肯定。而我也認為母語的責任就在父母的肩上,所以這一次回國之後,改變策略,自己和先生之間先說台語。讓孩子感覺到台語不只是父母間說著不想讓小孩聽懂的秘密語言,而更是一種可溝可通的工具。

初期當然不習慣,而且兩個兒子常常會反抗。已經五歲的Hank對語言接受度較高,通常問清楚該句台語是甚麼中文後就接受。但是,三歲多的Woody的反應就比較轉折,之前從印度回台,跟他說英文時,他會回:「說中文」。這一次從印度回來,跟他說台語時,他會回:「English!」也就是寧可聽你說英文,也不要聽你說他更不懂的台語。但是,目前不過堅持一個月,就發現Hank與Woody對台語的接受度高了,有時候還會跟著練習說一兩句。可見,語言真的不過是一場與時間和意志力賽跑的學習。因此,幾番出入台灣轉換環境後,我發現學母語真的比英語緊急。英語的環境不難創造,但母語的環境,不把握此時此刻,孩子們真的要變成母語絕緣體了。

但是,母語後面承載的文化認同,只靠爸爸媽媽說台語是不夠的。我也想從台語兒童劇下手,目前所知只有風神寶寶這個劇團是主打台語兒童劇,但在台北的演出場次有限,時常沒跟到。由於我家也沒有電視這種存在,無法也不願讓他們收看不是專為兒童打量的台語節目。因此,之前社會風向說要催生台語公共電視台,實在舉雙手贊成,也特意去臉書按讚了。

總之,堅持和孩子說母語這條路上,仍有許多小石頭,需要一一克服。但我鼓勵各家父母,跟孩子說母語。出門在外,即便有朋友嘲笑我的台語不輪轉,怎麼還要堅持跟小孩說台語,我仍然堅定地回答:再怎麼樣,我就是他的阿母,聽得懂也願意聽最重要

Photo:Fröken Fokus,CCLicensed.
數位編輯:陳玉玲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填問卷
領$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