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真正的「長大」

你也許「成年」了,但你不會突然就「成長」了。成長,是經歷過一些事、有了一些領悟、獲得了一些啟發,並對生命採取了另一種高度的眼光。

當老師以來,第一次,陪著高一的孩子升上二年級,腦中頓時冒出大手牽小手的畫面。


成長是什麼?

回頭一望,發現其實這四百多個孩子過了一年,驀然間都長大了一點,改變了一些。
但所謂的長大到底是什麼呢? 
當你滿十八歲生日的那一刻,你也許「成年」了,但你不會突然就「成長」了。
成長,是經歷過一些事、有了一些領悟、獲得了一些啟發,並對生命採取了另一種高度的眼光。

對照著他們生命在短短一年內變換的軌跡,我的心中有一份感動;隱隱約約,我看到了九種關於成長的面貌:

 

1) 世界的中心,顯然不是你

看見自己不再是居於世界中心的天之驕子/女。
有一天,你會恍然大悟,看見台灣不是世界的中心,你也不是台灣的中心。
沒有人會圍著你打轉,忙著討好你;沒有人有義務安慰、照顧你的情緒,聽你無止無盡的牢騷。
沒有什麼是理所當然,沒有什麼是你說了算。
不是聲音大、拳頭硬、人找得比較多,靠著死纏爛打,就能達到你的目的,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你所盼望的事情,不管有形或無形,都必須自己爭取。
你有多少的渴望,就得拿出多少的行動。

 

2) 標準答案不復存在

沒有任何人可以為任何人提供標準答案。
答案不會握在某個人的手中;每一個擲地有聲、對自己有意義的解答,都得靠自己去尋找。
小時候,父母是我們的神,他們口裡所吐出的話就是不容質疑的聖旨;大了一些,我們各自有自己崇拜的男神、女神,他們的言詞、舉止令我們遵循;但再過一些時候,你終究會發現,他們也不過是有偏見、會犯錯的血肉軀體。
因此,關於人生,關於選擇,你開始不再需要費神去尋找某個人,給你一個什麼神來一筆的建議。你需要費神的,是去尋找原本就隱藏在你深處的,那個細微低吟的跫音。

 

3) 找到自己的聲音

成長,是一條回歸自我的路。
在領悟標準答案不存在之後,你會開始脫離盲從,試圖尋找自己的聲音,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樣子。
你會發現這個世界存在著太多矛盾之處,認清所謂的「教育」無法教你如何面對人生,太多的喧囂與咆哮讓你厭煩,於是你著手從網路、書籍、人群、生命經驗中擷取觀點,建立起自己的篩選器,進而建構自己的價值觀,訓練理性思考,分辨屬於自己的對與不對,找到自己的信與不信。
你開始多和自己對話,建立起思考的習慣。
讓真實世界所發生或大或小的事成為最生動的教材,讓每次的成功經驗成為你獨有的祕密,讓每次跌得狗吃屎的失敗經驗成為你的教戰手冊。
然後,你會珍惜你從人生中萃取出來的生命觀點,這會成為你內在的完整與完滿,讓你成為一個自主獨立的人。

 

4) 一切都得等你自己情願

長大的其中一個深具媚惑的權力,在於再也沒有人可以逼你做什麼了。
每項事情都是自願的,你想學就學,不想學,也不會有人求你。你想學,你可能會接受最多的壓力,花費最多的時間,但也相當有可能,你將獲取最豐碩的成果。
終究你會領悟,把付出當白痴的人,自己反成了白痴;把給予看作多餘的人,自己反成了多餘。
然而,當你真的情願決定做某一件事的時候,你就得準備好承接這事衍發生的所有狀況。
幼稚的人一發生事情,總是推得乾乾淨淨,避重就輕,好像從來不關他的事;成熟的人不再將失敗歸咎給身旁的人,他會堂而皇之的承擔起自己決定後的責任。

 

5) 看見自己的有限

長大意味著看著自己的身形愈來愈大,卻發現自己一個人在這個世界中徬徨無依,存在感愈來越渺小。
因此,你必須把自己擺進人群的脈絡中,必須學習觀察團體中每人的亮點與缺乏,並且找到一個夾縫,把自己塞進去。
在驕傲與謙卑的情緒中找到平衡,在卑屈自己與佔人便宜間找到平衡,並探尋出一個自己在人群中的定位。
你將明瞭,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是一面展開在你眼前的明鏡。所遇見的每個人,都能讓你回過頭認識自己多一些。
看見自己的有限之後,你才會知道自己可以做什麼,不能做什麼。
摸清自己的底細,探索自己的邊界,然後才可能再往外出走一點、往前邁進一點。

 

6) 找到抱怨的底線

一個人的人格素養,不在於他成功、風光、開心的時候做了什麼,而在於他挫折、低潮、憤怒的時候做了什麼。
抱怨最大的殺傷力,是它會中斷思考,讓人停止理解事物背後深層的原因,嚴重的話,甚至會阻斷你的行動,讓你變成「動口不動手」的小孬孬。
有時候,成長意味著在痛快地抱怨完之後,繼續挺身面對那些討厭,卻需要完成的事。
成熟的人知道自己抱怨的底線,他清楚忿忿不平只不過顯示出內心的空虛;而批評、碎嘴也只是表示自己沒有解決問題的能力。
他不會永遠處於自我感覺良好的幻象裡,他會適時的提醒自己走出抱怨的快感,並投入充滿問題的世界。

 

7)表面往往只是偽裝
成長的一個令人不太愉快的事實,是在於看見事物常不是表面上看起來的那樣。發現背後世界的黑暗、詭譎,與太多不能說的祕密。
你會驚訝地看出,舌粲蓮花的人可能包含著禍心,外表美豔的人內心可能全是空殼,包裝華麗的產品可能只是垃圾。
但一段時間之後,你就不會這麼容易受騙,不再以表象來斷定結論了。
你會開始觀察事物背後的潛規則,並找到自己理解世界、接受世界,並存活於世界的方式。
如果幸運,你會逐漸鄙視那些華而不實的腦包、敗絮其內的花瓶,並竭力讓自己不成為你所痛恨的那種人;然後開始增長你的內涵,更多發展那些看不到的,需要時間養分才能培育出的珍貴品格。

 

8)學到的比贏得的更可靠

「你贏了嗎?」「你成績幾分?」「你有沒有得獎?」「你得第幾名?」
大了一些之後,你會知道更好的問題可能會是:「你學到了什麼?」
因為你清楚,學到的比贏得的更可靠。
贏得的會失去、分數會被遺忘、獎盃會被雜物淹沒、名次也終將歸於虛無。
但,那些從失敗或困境、憂傷與眼淚中真實學習到的事物,沒有人能從你的內心偷去。
而且,最棒的是,這樣的學習並不需建立在別人的失敗上,而是建立在自我的超越上。

 

9)準備用一生來探索一些詞彙的重量

某些詞彙,諸如「愛」、「寬容」、「尊重」……等,原本是你過去不曾注意過的,但隨著心智年齡漸長,你會發現它們低調背後的致命吸引力。
因為你擁有了更寬廣的視野,看見某人在面對決定時的兩難、在某個環境中的道德掙扎;你認識了事情不是非黑即白,人不是非好即壞。
於是你會逐漸看見別人的需要,進而發展出同理心,也多了一些寬容和尊重。然後,從這份寬容和尊重中,將會滋養出愛來。
你會開始感到愛是一個沉重、分量極大的字眼。
幼嫩的人,隨口說愛,也隨意拋棄愛;愈成熟的人,愈謹慎說愛,愈認真實行愛。
你於是明白,這些看起來最簡單的字彙,其實是最艱難的字彙,也決心開啟了一生追尋、體現這些詞彙重量的旅程。

也許,在人生的任一階段,當你經驗、體會了這九件事之後,你都可以說自己又長大了一些……

 

摘自 吳緯中《老師該教,卻沒教的事:那些在升學主義下,被逐漸遺忘的能力》/寶瓶文化

 



Photo:Joanna Kosinska, CC Licensed.

by 未來Family數位編輯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