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主宰從來都是你自己,沒有別人

我們要明白受教育不代表聰明,教育會讓你學會反思,要學會擁抱不確定的生活,在挑戰中實現價值,學會在拒絕中找機會,關注一個人的本身而並非是他的頭銜,人生的選擇沒有對錯,以及最後一點,別過無意識的生活。

如果人生可以重來,一切就會不一樣嗎?

有人留言裡問我,你能不能告訴我怎麼才能讓生活充實起來?

我不知道怎麼回答這個問題,這讓我想起以前剛進大學的時候。那時我替自己規劃了很多事情,參加很多社團、學生會,經常替學長姐打雜跑腿,整天馬不停蹄地出去拉贊助,但最終結果都失敗了,忙碌、辛苦了一天毫無意義。這一切都讓我很慌張,感覺自己很沒用。

後來我問過很多的同年齡的人,如果再給你一次機會回到大學時光,你希望怎麼過?果不其然,大部分人都對曾經的自己不滿意。

那些學科被當的希望自己可以好好學習,那些認真學習的書呆子希望自己做一兩件放肆好玩的事,宅在宿舍的人希望自己大膽一點去追自己喜歡的人就好了,當年忙碌於打工的人希望自己出去旅行一下。

更有現實一點的同學說,我要是把我爸媽給的零用錢存下來,再借一些然後入手一間房子,那我現在的壓力就不至於那麼大了。

我也問過自己,如果大學再一次重來,我會怎麼過?可是我的腦海裡終究沒有一個清晰的答案,感覺自己當年沒有做得很好,但是也不至於很糟糕。

如果非要說自己想有什麼矯正的話,我希望當年的自己不再沉浸於自己跟周圍幾個同學的比較當中,我希望自己可以看到班級以外、學院以外,甚至是整個大學校園外的視野。

 

別過無意義的生活

我想起之前看過的一篇文章,美國杜克大學的老師曾經替學生們總結出了一套觀點,大概含義就是,身為真正的受教育者,終其一生應該具備的思考方式,比如說堅持,擁有感恩的心,做自己,善於學習,學會慷慨。

這套觀點還包括,我們要明白受教育不代表聰明,教育會讓你學會反思,要學會擁抱不確定的生活,在挑戰中實現價值,學會在拒絕中找機會,關注一個人的本身而並非是他的頭銜,人生的選擇沒有對錯,以及最後一點,別過無意識的生活。

我把這幾個關鍵字一一記下來,然後對比自己當前生活裡的實際案例,我發現所有的問題都得到了解答,這也是我覺得思考最後需要總結昇華的原因所在。

以上的這些思考邏輯其實每一條拿出來我們都覺得很平常,我們知道堅持努力、善待他人是好的心態,可是我們很難讓自己敢於接受不確定的生活以及挑戰,就更別說我們對一個人的評價,大部分都基於他的社會價值包裝了。

而要在繁瑣無聊的生活中時刻保持有意識,這更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事情,即使我們知道什麼對自己是重要的,可是我們就是沒有辦法控制自己的想法以及行動。

 

世上最痛苦的事,不是失敗,而是我本來可以

有很多人對自己的工作、老闆不滿意,其實你有機會去改變。只不過你在寫履歷時感覺沒得寫,草草了事,或者在求職過程中挑三揀四,覺得壓力大、薪水低、福利不好、地方太遠,總有藉口能夠讓你放棄改變的機會。於是你停住了,然後在這份周而復始的上班生活裡,繼續討厭上司討厭同事,順便討厭公司樓下的速食,討厭這個城市裡的交通跟天氣。

於是,你討厭這個世界。

我們之中的大多數人,其實都是在比較得失與利益中作出選擇。既然你此刻沒有選擇另一條路,那就意味著你覺得改變的代價過大你無法承受,你思來想去,覺得現在是各項指標綜合下來最好的選擇。

既然這樣,那你為什麼要在看到別人過著跟你不一樣的生活的時候,心裡念著為什麼別人可以而我就不行,為什麼我就沒有那種命,為什麼這個世道這麼不公平?

對於那些你遠遠觀望的光彩耀眼,你滿是羨慕與敬仰,可是當你身邊有一個當年跟你同樣起跑點的人,現在也過著你想要而不可得的生活,為什麼你就非得憤恨至極咬牙切齒呢?

我們都在計算自己的生活,我們選擇一種自己覺得最划算的方式。這個世界裡,沒有誰對不起誰,有受害者心理之人不適合生存於這個殘酷的社會。

那些你自認為的無可奈何,那些你覺得當前要經歷的忍受,那些你覺得無能為力的迫不得已,事實的真相是,我們都是主動選擇了一種生活。

我是個普通人,對於生活中的選擇其實也有很多不確定的擔憂,但是我每次的思考邏輯就是,對待一件事情,如果你覺得它很重要,那它就很重要,比如學習、讀書、社交、旅行、健身,甚至是每天做不重複的早餐這件小事。

而如果你覺得它不重要,那麼其他人的評價都無法撼動你。

回到開頭那個問題,此刻我可以回答了,讓自己過得充實,得先是一種內在的心理意識,而後回饋到行動中引導你的生活模式,所以你要有危機感,時刻保持有意識的狀態。

當然了,如果你覺得這樣很累,你也可以不去想這一切,因為生活也不至於很糟糕,無意識的表現就是,你啟動了默認設定,按照最基礎的動物本能生存下去就好。

世上最痛苦的事,不是失敗,而是我本來可以。

 

摘自 達達令《成為一個厲害的普通人》/時報出版

 


Photo:maf04, CC Licensed.

數位編輯:吳佩珊、吳怡蓓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