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自己的「不能」

總有一天,孩子將從被保護的世界,走進「殘酷冷漠」—也許是學校、實習或職場—的真實世界。

孩子們這樣的趨勢早已不是新鮮的話題了:自我意識過剩、自我感覺良好,看了太多迪士尼與好萊塢電影所養成的極端樂觀—「只要夢想得到,就做得到」—的自大心理。他們的成長歷程就像音樂盒舞池裡的玩偶,無論如何地轉啊轉,時刻都活在讚美歌聲的圍繞中。

他們不太能接受自己失敗,面對困境時缺乏經驗,常感到無所適從。

總有一天,他們將從被保護的世界,走進「殘酷冷漠」—也許是學校、實習或職場—的真實世界。

在這個現實世界中,鳥事總是多於好事,不開心的事遠比開心的多,不公平的事會持續發生,滿滿希望將會幻滅成失望,甚而絕望。

每個即將面對真實世界的孩子,就像嬌嫩初長成的玫瑰花,該如何溫柔呵護、細細照料,使之長出力量?

面對挫敗時,我們可以選擇讓自己的花朵遭受攀折,丟棄任她萎凋,也可以重新滋養、澆灌她。讓她雖然只有四根刺,卻能有抵禦全世界的力量。

從這幾年陪伴學生的經驗裡,我發現孩子們在面對困境、失敗時,若能擁有這四種思維,結果會很不同:

 

1. 戒掉以完美為目標 

因為不容許自己犯錯,許多孩子都抱持著必須完美的心態苦撐。

我總會提醒他們,完美並不存在,我們若已經完美,也不需再學習了。

我告訴孩子們:別將完美當目標,而該把學習當目標。

期末,一個學生出現在我面前,苦悶的愁容,讓我差點忘了她剛入學引人注目的笑容。

隨口問了最近的狀況,她三句不到,眼淚就開始奔流。

她說,愈來愈害怕與人合作的場合,因為不懂得拒絕。

她常自願當組長,承擔了同學們不願意做的事,令她常整夜趕報告,半夜在房間裡默默崩潰。

逼近能力極限的時候,她數度想放棄,休學的念頭揮舞不斷。

她沒有想到,自己的主動竟成了懲罰,而熱心也成了噩夢。

我靜靜地坐著,不停遞給她面紙。聽她說了近半個小時,讓她盡情發洩壓抑。

話語好不容易找到停頓的休止符,但眼淚仍繼續流著。

我用接近氣音地柔聲詢問:

「那,從這麼多痛苦、流淚、崩潰的過程中,妳有沒有學到些什麼呢?妳覺得這一個學期對妳而言值得嗎?」

大概沒有猜到我會這麼問,她停止了哭泣,陷入沉思。

我讓出一個自在的空間供她思考,並努力用最有支持性的眼神凝望著她。

她終於說話了:「雖然累,但是值得,因為真的學到了非常多!」

於是我又回歸寧靜,讓她找到說話的音符,繼續說、說、說。

這一次,談到在這段經驗中的學習,她愈說愈起勁,臉上慢慢綻開了笑容。

剛入學那種懷抱希望的眸子,又重新在她臉上出現。

等到她真的都說完了,最後,我又丟一個問題給她,說我發現她其實還學到了一個很珍貴、很珍貴的事。

她不明白,直問我是什麼。

我帶著淺笑告訴她:「經過了這一切,妳終於發現了自己的『不能』。」

她露出我意料之內的疑惑表情。

我心想,總算換她聽我說了。

「妳發現了妳『不能』管好妳的組員,帶動他們完成任務;

「『不能』把每件事做得完美無瑕,把自己搞得疲憊不堪;

「『不能』堅持自己當初進入學校時的夢想,過了一學期就想放棄;

「『不能』總是保持樂觀、正向、積極的態度,丟棄了笑容;

「『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反而常常崩潰,對同學發脾氣。

「以往的妳,都覺得自己很優秀,可以把許多事情做得很棒,也能討老師的歡喜。然而,經過了這些沉痛的經驗,至少妳認識了自己,認識了自己的限制,認識了自己的

『不能』;在未來,也才知道可以如何針對這些狀況改進,讓自己再突破、再成長。

「而這些體會,都是妳在遇見這些困境之前所料想不到的,不是嗎?」

 

2. 停下無限上綱的想像力

經過了一個寒假不見,因為掛心這位學生的狀況,開學時在走廊遇見時,我就率直、半開玩笑地問:「還記得放假前,妳哭嚷著想要休學,快活不下去的樣子嗎?現在呢?還會有這樣的念頭嗎?」

她略微害臊地回答:「早就沒有了,我現在過得很好,還很驚訝當時自己的反應會這麼激烈呢!」然後蹬了個腳,匆匆進班上課去了。

我愣了一下,想起了多年前曾因感情因素,有一段時間自暴自棄,彷彿覺得沒有明日的自己。

這件事在旁人眼中,是小菜一碟,但在我的心裡,卻是一整個世界。然後遇見了一些人,體會了一些事,那個絕望的自己如同蛇脫去了舊皮,振作起來,反倒嘲笑自己當初太小題大做,和這位學生同個模樣。

恐怕,真正傷害我們的,就是我們自己。

在失敗後對你毫不留情痛批的、在犯錯後對你撂下狠話的、在面對好運時不斷吐槽你的、在開心時常提醒你舊瘡疤的、在失望時讓你陷入絕望的,這些死忠的反對者,不變的都是我們自己。

沒有真正的真相,只有我們所相信的真相。不要低估自己扭曲現實的能力。

然而,詮釋事情的選擇權,一直都在我們的手上。

 

3. 找到自我價值,培養不受傷的能力

開學兩個月後,很奇妙的,這位孩子帶著眼淚浸濕的花臉再度出現在我面前。這次,她說,是受不了某位老師始終沒看見她的努力。

在期中活動表現中,即使她全力以赴,老師也只看見了她沒做好的小瑕疵,而忽視她一次又一次的付出。

我試著問她:「在這個辛苦、不容易的過程中,妳可以舉出三件自己做得好的地方嗎?」

她揉揉眼,不猶疑地說了五點,並且作勢還要繼續說下去的樣子。

我趕緊微笑打斷她,接著問:「老師對妳這些努力的漠視,會讓妳的努力變為不存在嗎?」

她說當然不會。

我接著說:「是的,老師一定有沒做好的地方,她不該對妳的認真視而不見。但妳從這樣的事件能帶走什麼學習,是帶走一肚子的怨氣?還是自憐又自艾?內心的受傷,是滋長憤怒最好的花園,看看妳現在有多麼的憤慨就曉得了。

「從對方的眼光中,妳一定找得到可參考的意見,並修正自己的行為,但絕不是無止境的迎合、無條件的接受。難道老師這麼說妳,妳就會成為她口中的那個人了嗎?

 

4. 適度負面思考,大肆慶祝失敗

當學生們在困境、焦慮中打轉、沒有方向時,我都會建議他們對失敗採取開放的態度,試著「負面思考」一下:「如果你選擇放棄,那又如何?假使真的說出那句話,會怎麼樣?若完完全全搞砸了,然後咧?」

雖然我們該拒絕成為想像力的奴隸,但大膽地設想自己「全面失敗」會面臨的最糟狀況,卻是個很有效的策略。

聽到這樣的問題,孩子們通常都會注意到潛在的威脅,並轉換思維回答:「若真的……大不了就是……」

設想過最擔憂的恐懼,才有機會面對它;知道黑暗存在,面對它時,才不會毫無防備;承認自己害怕,自己有可能會失敗,就能知道如果願意,便有機會擁有擊敗黑暗的力量。

有時候,失敗才是更好的。因為你跨出步伐,才會失敗;然後你正視失敗,向失敗學習;若再失敗,也就再有更多學習的可能。

 

受傷了,才懂得堅強

我們都不喜歡示弱,不喜歡讓自己脆弱的一面被看見。畢竟這常是周遭人們對我們的期待。

「開心一點」、「堅強一點」、「看開點」、「明天會更好」這些安慰人的言詞,彷彿在暗示現在的對方不夠好,是個該被矯正的狀態。

然而,露出脆弱的一面並不可恥,可恥的是不知道自己的脆弱,並對自己的問題渾然不知。沒有受過傷,就不懂得什麼叫做剛強。

如果我們可以學會在自己盡力之後,承認自己的不完美;遭遇失敗的時候,不做悲情主義者,反而平靜地挖找其中蘊藏的功課;不小心受傷時,不憐惜自己的苦痛,不責

怪人、事、物,反而把傷痕看作力量的泉源,相信我們將成為更堅強、更勇敢的人。

 

摘自 吳緯中《老師該教,卻沒教的事:那些在升學主義下,被逐漸遺忘的能力》/寶瓶文化

 


Photo:Davies Designs, CC Licensed.

by 未來Family數位編輯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