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孩童品格調查:「關懷」最高,「公德心」最差;好品格須從生活養成,父母至少要每天給孩子15分鐘的高品質談話

品格是一切的根基,也是教養最重要的一環。但品格不該只是課本上的教條,而必須從日常生活中慢慢養成,因此,家長的身教與言教非常重要,讓孩子從小耳濡目染,養成身體力行的習慣,孩子自然會感同身受,了解品格的意義。

品格是一切的根基,也是教養最重要的一環。但品格不該只是課本上的教條,而必須從日常生活中慢慢養成,因此,家長的身教與言教非常重要,讓孩子從小耳濡目染,養成身體力行的習慣,孩子自然會感同身受,了解品格的意義。

 

近年來發生不少高學歷年輕人犯罪案件,這些受過良好教育學生的家長,不知是否想過,從小乖巧的子女是如何變成現在這樣?

「現代社會發展太快,科技成長太快,許多人跟不上腳步,導致壓力無法抒解,突然爆發出來,加上品格道德養成不足,才會產生這樣的結果。」感恩基金會執行長吳志毅表示。


 

品格六大支柱,每一項都不容忽視

「品格就是一切的根基,沒有品格就長不出樹蔭。美國總統林肯曾說:『品格好比樹木,名聲如同樹蔭,我們常花心思在後者,卻未覺前者才是根本。』這就是最好的註解。」吳志毅直言,在兒童成長過程中,品格的培養是教養最重要的一環,包括尊重、責任、公平、值得信賴、關懷、公民責任等「品格的六大支柱」,每一項都不容忽視。

吳志毅指出,一個國家的強大在於人民的品格,而品格一定要自小培養起。「孩子是國家的未來,孩子變好,國家才會變好。品格裡的是非正義觀念、禮貌涵養等都需要靠紀律去遵守,沒有紀律的孩子無法好好受教,也不會有恆心毅力去貫徹始終地完成事情。」

 

調查指出,台灣兒童品格力「關懷」最高,「公德心」最差

其根據兒福聯盟公布的兒童品格教育現況,以國小五、六年級與國中七、八年級學童進行的調查指出,台灣兒童的品格力分數為83.8分,屬於優質表現,在「關懷、尊重、責任、公德心」4大品格中,以「關懷」分數最高,「公德心」的品格最差,「尊重」與「責任」的品格力則有待加強。

「品格不該只是課本上的教條,培養品格必須在日常生活中慢慢養成,核心價值觀念必須持久不變,不然孩子會無所適從。這個核心價值觀不能只是抽象的口號或教條,而是需要透過生活中的例子或故事裡的情節,深入孩子的心中。」兒福聯盟執行長陳麗如認為,品格教育的實施必須與生活緊密結合,讓孩子從生活實際的行動中進行體驗。

陳麗如指出,家長的身教與言教非常重要,讓孩子從小就耳濡目染,從最簡單的家務分工、自我管理時間開始,養成身體力行的習慣,孩子自然會感同身受,了解品格的意義,學會為自己負責。「許多習慣是從小養成的,孩子若能在成長階段學習並養成良好的品格,長大後才能成為良好公民與國家棟梁。」

「現今網路霸凌問題層出不窮、各種兇殺傷害案件的發生,大多是源自於尊重的不足。『尊重』是指,在一個多元開放的社會,不同議題會有不同的意見與行為,因此孩子必須學習尊重。身處多元環境的台灣,孩子在尊重層面仍有學習的空間。」陳麗如表示。

至於責任感,台灣的孩子大多能正確認知自己責任範圍內的事,只是執行時不完全理想。陳麗如感歎的說:「在少子化的今天,每個孩子都是爸爸媽媽的心肝寶貝,但是如何幫助孩子在多元社會學習尊重、具有責任感,仍是需要努力的課題。」

 

家庭的品格教育不能缺席

調查也顯示,現代爸媽空出時間與孩子談心的頻率,54.5%一個月低於1次;其中,親子聊天的內容有80.7%都是學業,談到品格教育的只有48.6%。陳麗如提醒,「家長只重視課業而非品格,親子沒有足夠的時間好好聊天,導致5成孩子很難將煩惱告訴爸爸媽媽,這是不及格的家庭品格教育。」

「家庭是影響孩子品格養成的主要因素,像是爸媽的關愛與照護、對孩子需求的回應、做孩子的榜樣、尊重孩子與開放式的溝通等,都是孩子成長過程中重要的環節。」陳麗如指出,研究還發現,平時家長若與孩子在輕鬆的聊天過程中融入品格教育,對孩子的品格表現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家庭的品格教育不能缺席。」

品格教育最核心的部分沒辦法用說的,用生命能量展現出來的,才是品格教育核心。對於幼童的品格教育而言,生活就是教育,家長的言行舉止在實際的日常生活中映入孩子的腦海、眼裡,就是他們最具體、最容易學習的素材,成為他們的行為模式。

 

幼兒必須及早養成的三種重要規矩

品格教育與行為發展息息相關。陳麗如表示,許多針對兒童行為發展與腦科學的研究指出,幼小的孩子有三種重要的規矩必須及早養成:能耐心等待、分享事物及學會輪流。「6歲以前有良好生活品格力的孩子,心智發展會比較成熟,到了學齡以後的學習效率相對也會比較高。」

孩子常根據爸媽的規則界定自己行為的對錯,因此,有清晰堅定的規則,以及不隨著個人情緒而改變的標準,孩子才能正確的分辨與遵守。孩子違反規則時,父母的反應與處理方式,也常影響孩子自我管理能力的好與壞。陳麗如說:「父母在孩子犯錯時給予提醒、並說出心中感受,表達痛心與失望的情緒,可能比責罵、處罰更能打動孩子的心。」

父母要能深刻體認,品格比考試成績、技能才藝更重要,並且花時間與精力協助孩子建立重要品格。前台北市教育局局長丁亞雯認為,如果爸媽沒有足夠的時間培養品格,至少相處的品質必須非常好。「每天給孩子15分鐘高品質的談話;而高品質是沒有電視、沒有電話。開車送孩子上、下學就是很好的時間,家長要非常珍惜,用同理心去聽。」

「台灣的孩子花在電視、打電動遊戲的時間太多、太長,家長則是整天忙著工作、賺錢。」丁亞雯強調。她認為,爸媽要積極參與孩子的生命與生活,關心、了解孩子的生活與生命變化,「一定要花時間,達到某個量之後,才會有高品質。」

 

張大春談品格教育

「網路時代學習環境改變,教育卻沒有與時跟進。現在的道德、品格都是空話!」作家張大春曾經在臉書接到不少年輕網友的來信,請他提供報告所需內容,或是回答成為作家的條件、工作內容、版稅等問題,都被他一一拒絕。他表示,寫錯字、用詞不當、態度不佳、尊卑不分⋯⋯都是現代人品格教育失敗的結果。

張大春經常談古代俠義故事、出書教大家認字寫詩、在廣播節目說書談古,但他覺得,再怎麼談論忠孝節義的故事,也很難培養出良好的品格。「因為品格倫理來自於感情,而感情依歸的極致,除了宗教信仰,就是家庭,有了豐足穩定的家庭關係,才能擁有品格。」

張大春的一對兒女張容與張宜,從小就跟在爸媽身旁,他的教育方式是從不把他們當成小孩子看待,彼此以成人的模式相處。他希望教育孩子成為健康、正直而大方的人,有著從容、不爭的人生態度。「身體健康,在大是大非上正直,還要能慷慨分享,大方不計較,人生就會舒服。」對他來說,這就是最好的品格教育。

 

 

推薦好讀>>>《童年的那個埤塘》/ 小天下出版

童年的那個埤塘很美,
也是動植物們的家,
現在它卻變了模樣,
動植物們更搬了家,
但如果我們趕快回到埤塘前,
種下希望,
是不是就能找回當年的快樂與美景?

帶著孩子一起關懷大自然,他們會多一份尊重與良善,這是父母給他們最重要的品格教養!

主角在雙連埤度過快樂的童年,感受山裡濕地四季的美。長大後離開家鄉,到城裡工作。在育兒過程中,想起在埤塘邊度過的快樂童年,想讓孩子也體驗同樣的快樂,於是帶著孩子回到雙連埤。但是雙連埤景色已經不復往昔,於是主角跟不約而同前來的童年玩伴,一起努力復育埤塘,期待埤塘回復往日的美麗。

 

 

數位編輯:陳宣雯(220125)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本篇文章出自第期未來Famiy雜誌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