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習正念覺察 破解親子壓力三角形

親子關係就像兩個三角形間的互動,互相衝撞時,經常兩敗俱傷。「正念」(mind+ful+ness)就是「留心你的狀態」,覺察內心想法和身體狀態後,就可以有所選擇和取捨,而不被念頭和情緒帶著跑。

親子關係就像兩個三角形間的互動,互相衝撞時,經常兩敗俱傷。「正念」(mind+ful+ness)就是「留心你的狀態」,覺察內心想法和身體狀態後,就可以有所選擇和取捨,而不被念頭和情緒帶著跑。 

 

趕在放暑假前,位在天母的台北美國學校演講堂有一場「正念」(Mindfulness)的演講,200位家長跟著台灣正念工坊執行長陳德中一起練習「觀察自己的呼吸」。台上的投影片畫了兩個大大的三角形,象徵父母和孩子的親子關係。 


 陳德中後來在臉書,分享這段特別的經驗。有聽不懂中文的美國老師特地等到演講結束後跟他握手,謝謝他把美國教育現場正流行的「正念」帶到台灣。 


 饒富禪意的「正念」源自2000多年前的印度。1979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卡巴金(Jon Kabat-Zinn)博士結合東方智慧和西方心理學,在麻州大學醫學院推行「正念減壓」(MBSR), 幫助慢性生理疾病病人改善生活品質。因為成效良好,使得「正念」受到各行各業的注意:谷歌(Google)開發出一套正念課程;小學老師上課前先請孩子進行3分鐘的「正念覺察」,上課效果事半功倍;中學校園健身房增設「正念室」,讓青春期的孩子情緒煩躁、壓力大時,到正念室紓解情緒。 


 父母的壓力成為子女壓力的來源,兩敗俱傷 
 
被用在職場、醫療、教育的正念減壓,「其實對破解親子間的壓力也非常有用,」陳德中說。 

 陳德中認為,親子關係就像兩個三角形間的互動。獨立的三角形代表父母和孩子各自的認知、情緒、壓力,認知影響情緒,行為又受到情緒影響;大三角形和小三角形互相衝撞時,親子間的衝突和壓力一觸即發。 


 他舉例,台灣父母對孩子充滿期待的「認知」:「最好像AI機器人一樣,我輸入指令他就照著做,」小時候考試考一百分、長大了念最好的大學、畢業後當工程師或醫生……。可是孩子不是機器人,父母開始出現失望的「情緒」:「我這麼辛苦賺錢讓他去念私立學校,他怎麼可以不好好表現?真是太糟糕了!」「為什麼鄰居的小孩這麼孝順,只有我們家小孩這麼不乖?」;或是產生災難性想法「這孩子這麼不聽話,以後怎麼辦?成績這麼差,以後找不到工作要變魯蛇了怎麼辦?」······各式各樣的想法,加上工作壓力,回家就出現對孩子大吼大叫或是責備的「行為」。 


 孩子的三角形則是:接收到爸媽的情緒和行為後,腦袋裡的「認知」和「情緒」就會出現「糟糕了,我的爸媽這麼討厭我,我要怎麼取悅他們呢?」「完蛋了,我是不是真的是個失敗的孩子?以後要變魯蛇了!」……然後產生對應「行為」:叛逆、對抗、自我放棄等等。 


 父母接收到孩子的行為表現,腦中負面想法愈來愈多,愈想愈氣、愈氣愈想,不斷循環。兩個三角形碰撞循環,父母的壓力成為子女壓力的來源,兩敗俱傷。 


 覺察自己的狀態,不被念頭和情緒帶著跑 
 
陳德中把「正念」的英文拆解為mind+ful+ness,中文就是「留心你的狀態」,包括覺察內心想法和身體狀態的能力。 

 比方,看到孩子成績單好幾科考不好,發怒前可以先靜下心來,覺察自己腦子裡的想法:「他要變魯蛇了」「他浪費我辛苦栽培的苦心」;以及生理臉紅脖子粗、胸悶、肩膀緊繃、呼吸急促等等的狀態。覺察到這些感覺後,就可以有所選擇和取捨,重新評估「我現在想做的動作,對孩子有長遠的幫助,還是只增加兩個三角形的惡性循環」,而不被念頭和情緒帶著跑。 

 

 一次專心做一件事 

陳德中曾建議一個下班不斷忙家事、每天晚上一到7:30就覺得特別累的忙碌職業婦女,在每天晚上7:00、又累又煩前,先去洗碗,而且要「專心洗碗」,一次只能做一件事。 

 神奇的事情發生了,專心洗碗的她發現,髒碗盤竟然只花15分鐘就洗完了,看看時鐘:「哇,才7:15耶!」開心了一點點。到後陽台看到成堆的髒衣服,乾脆順手丟到洗衣機吧!再看看時間:「才7:30,離睡覺還有3小時,待會兒說不定還可以悠哉的煲個韓劇。」她突然有一種放鬆的感覺,無論是走到客廳看到3個男孩滿地亂丟的玩具,或是進到房間幫孩子檢查功課,都沒有怒氣了。 


 媽媽後來問陳德中:「洗碗為什麼有這麼大的魔力?」陳德中笑著告訴她,洗碗沒有什麼魔力,神奇的是「專注做一件事」。因為心定了,情緒平穩了,把情緒耗費的時間拿來解決問題,身心就安頓了。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本篇文章出自第期未來Famiy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