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裡受傷孩子淚訴:「我什麼都說了,卻只得到一堆大道理」精神科醫師:「接住孩子的求救信號!同理孩子的難處。」

你知道嗎?其實緊張、焦慮、情緒低落、睡不著、肚子痛, 或是乖張不服從、衝突、說謊、偷竊等行為表現,都是孩子正在用各種方式告訴大人「我的壓力太大了」。蔡伯鑫提醒家長,好好、溫柔的聽聽孩子想跟你說什麼,才能夠同理「孩子真的很辛苦」。
【中央社2021年10月8日】桃園15至24歲青少年自殺通報破千,全國通報中,也從108年的第三位,躍升到109年第二位、1萬659人次,首次超過萬人。數據顯示,青少年越來越不快樂。

桃園市生命線協會表示,網路通訊方式普及,求助信件逐年提高,桃園高居全國第一。協會也發現12至29歲青少年自殺原因中,以人際關係位居第一,同儕相處的憂鬱焦慮位居第二,第三位為家庭成員問題,和家人過高期待或缺乏關心有關。

以下是未來FAMILY曾就兒少的身心壓力,訪問心智科主治醫師蔡伯鑫,所做的報導,也提醒家長不要錯過任何孩子的求救信號。


 

基隆長庚兒童心智科主治醫師 蔡伯鑫:如何接住孩子的求救信號?

「請問各位媽媽,XX醫院兒童心理科初診要怎麼掛到號呢?」 
「初診只收4個,我們半夜1:00到現場排隊,掛到3號,差一點就槓龜了。」 
「兒心門診經驗談」近年來成為親子育兒網站熱門話題。各大醫院負責18歲以下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和情緒行為問題的兒心門診候診區,隨時坐滿等待的孩子和家長。 

門診病患類型大致是這樣:學齡前多是家長擔心發展遲緩,上學以後主要是注意力缺失過動症(ADHD)、自閉症等早發性兒童精神疾病。根據統計,因為情緒困擾被帶到門診的孩子,近年來明顯增加。 


兒童心理健康「可以討論」,不見得是壞事 

現在的孩子壓力愈來愈大、愈來愈不快樂,所以情緒問題愈來愈多嗎?基隆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主治醫師蔡伯鑫認為,兒心求診人數增加,表示兒童心理健康受到注意,成為「可以討論」的事情,「不見得是壞事」。 

不過蔡伯鑫也同意,現在的孩子「壓力超級無敵大!」不只是孩子,現在的家長「也超級辛苦,孩子壓力有多大,就反映家長壓力有多大。」 

蔡伯鑫是目前基隆地區唯一的兒童心智科主治醫師,門診每次收20-30個病人,開放掛號一下就滿了;下午1:30開始的門診,通常要到晚上9:00才會看完。回診病人看診時間約15-20分鐘;初診比較久,通常要1小時左右,因為「除了孩子,家長也有滿腹壓力和苦水要宣洩。」

蔡伯鑫觀察,12年國教實施後,家長焦慮感明顯增加,把「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點」的期待往身上背,「但是跑道在哪裡?終點在哪裡?」各種不確定轉變成沉重壓力。 

不少孩子陷在「我該怎麼辦」的無助中:要不選擇滿足大人的期待,讓自己變得緊張又焦慮;要不選擇對抗體制、變成「叛逆的孩子」,或是逃避退縮、自我放棄的「魯蛇人生」。無論是戰鬥或逃避,孩子被壓力和情緒困住了,找不到出口,愈來愈辛苦。 


青春期孩子更容易有壓力 

青春期男孩阿青因為情緒困擾,換了好多醫師、吃了好多藥,情況始終沒有太大改善,後來成為蔡伯鑫的病人。從第一次到門診,阿青就沒開口說過話,情況維持將近一年。

後來蔡伯鑫和阿青約定,每次在診間陪他10-15分鐘,蔡伯鑫偶爾看看電腦,偶爾看看阿青。沉默幾個月後,阿青開始默默掉淚,哭完、時間到了,就默默步出診間。再幾個月後的一次回診,他拿了一封信給蔡伯鑫。 

「哇,花了這麼長時間的陪伴,孩子終於有點聲音跑出來了,而且還是透過文字。」蔡伯鑫坦言,當下他小心翼翼的「接住」阿青累積多年的辛苦和壓力,深怕一不小心,孩子就又縮回他的殼裡。之後的回診,阿青愈來愈願意對話,才告訴蔡伯鑫,其實之前曾經試著「說」,但只得到一堆大道理,「我就放棄了。」 

 
沒有「不說」的孩子,只是不一定用口語表達 

蔡伯鑫強調,沒有「不說」的孩子,只是孩子的「說」不一定用口語表達。年紀小的孩子可能會出現緊張、焦慮、情緒低落、睡不著、肚子痛、拔頭髮、坐立不安的徵狀,長大了就出現乖張不服從、衝突、說謊、偷竊等等行為表現,都是孩子正在用各種方式告訴大人「我的壓力太大了」。可惜這些「說」很容易被忽略,身邊的人沒有即時「接住」,孩子便把自己像繭一樣縮起來,麻煩就愈來愈大。 

蔡伯鑫分享診間現場。和孩子聊天時父母會在場,家長聽完孩子的「心裡話」後,第一句話常常是:「從來沒聽我的孩子說這麼多話」,或是「我從來不知道我的孩子可以講這麼多話」。

「我覺得這是件很有趣的事,」蔡伯鑫說,家長和孩子相處時間最久,理應最有機會聽孩子說最多話,「這中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 


好好的、溫柔的聽,讓各種表達不漏接 

蔡伯鑫提醒家長:「好好的、溫柔的聽聽孩子想跟你說什麼」,讓自己保持一種「被surprise」的可能,去聆聽還沒聽到的,或是平常聽到了卻不相信的東西,讓各種「表達」不被漏接,才能夠同理「孩子真的很辛苦」。 

「在互動中帶著新的理解、想法,或許就有更多的可能,在充滿壓力的人生中,一起往前邁進。」蔡伯鑫樂觀的期盼著。 

 

 

※延伸閱讀

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 高淑芬:多跟孩子相處,多點同理心

練習正念覺察 破解親子壓力三角形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本篇文章出自第期未來Famiy雜誌

延伸閱讀

回到
本期
★填問卷
領$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