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 高淑芬 多跟孩子相處, 多點同理心

根據衛福部的調查顯示,台灣近三分之一的少兒有行為情緒障礙。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高淑芬建議,父母不要期待孩子完美,用比較健康的心態面對孩子的情緒或心理問題,親子的壓力會小很多。

根據衛福部的調查顯示,台灣近三分之一的少兒有行為情緒障礙。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高淑芬建議,父母不要期待孩子完美,用比較健康的心態面對孩子的情緒或心理問題,親子的壓力會小很多。

今年七月,衛福部公布台灣第一份青少年心智調查,近三分之一的少兒有行為情緒障礙,引發各界關注。主導這份計畫的,是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高淑芬,歷經三年完成。

高淑芬是兒童精神科權威,見到人總是笑咪咪的,給人很溫暖的感覺,學生暱稱她「高媽媽」。高淑芬辦公室桌上放著一大束鮮花,她開心的分享:「這是病人送的,要三千多塊,他存了好久,我還唸了他,不該花這個錢的······」。送花給她的病人生長在大家庭裡,哥哥姊姊非常優秀,都是第一志願,他從小就承受不小的壓力,後來接受高淑芬的治療,最近剛考上大學,特別送花感謝她。


心理生病不容易被看見

孩子身體不健康,家長很容易看出來;但心理生病了,卻經常被忽略。


談到最近的調查,她指出:「我們發現,孩子終身有情緒性行為發展上的問題,半年內的盛行率有28.7%,這個數字告訴我們,孩子不是像我們想像的那樣沒有問題、情緒上都非常健康。」確切的說,9~10%的孩子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1%自閉症;但更多數的是焦慮或畏懼,比方社交上的害怕、表現上的害怕,或不敢跟親人分開等,約占13~14%;情緒明顯混亂、甚至比較憂鬱的,則占2~3%。整體來說,有清楚的情緒、行為、焦慮、憂慮等問題的學童,占了調查近1/3。


高淑芬從調查中發現,城鄉差距、家庭收入都是影響因素。在都市低社經地位的家庭裡的孩子,更焦慮、也更憂慮,自殺想法的比例也相對高。可以想像,都市的生活競爭激烈,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下,對比落差更大,但不管是家庭、學校或社區提供的資源都比較有限,無法充分給予協助。


高淑芬認為,行為上的問題(比方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比較容易觀察到,或是發展上有很明顯的語言表達困難,父母也很容易發現。但孩子憂慮、焦慮的問題,甚至想自殺的念頭,父母不但不容易察覺,也不了解是否可以治療或需要治療。


氣質不同,給予的管教與對待也應不同

在生物學上,有所謂的「體質」──同樣的情境,有些小孩抗壓性很好,有些小孩則小小一件事都會想得很嚴重、很害怕。父母若能先了解孩子天生的體質或氣質,管教、對待孩子的方式就會不一樣。


高淑芬指出:「每個孩子生下來都不同:有的天生腸胃不好,沒怎樣就會瀉肚子;有的皮膚不好,容易長溼疹;有些小孩發展就是比較慢。」心智問題也是如此。父母要試著去了解,慢慢抽絲剝繭,觀察小孩是不是真的生病了?可能有憂鬱症,或注意力有問題等心理疾病。高淑芬也建議,父母不要期待孩子都是完美的;孩子不是工廠製造出來的物品,用比較健康的心態面對孩子的情緒或心理問題,親子的壓力都會小很多。


在這次調查中,高淑芬發現另一個重要問題:孩子有自殺的想法、計畫、企圖等。其中,孩子的調查結果和父母的認知結果落差很大;有自殺想法的孩子中,只有不到1/10的父母表示曾聽過孩子有這樣的想法。可見孩子內心焦慮、憂鬱,或有「很絕望、想自殺」的念頭時,大部分家長並不知道。


高淑芬說:「有些受訪的孩子透露有很強的恐懼感、怕得要死,我們問他有沒有告訴媽媽?他回答:『沒有,因為媽媽會說,你閒閒沒事做,有什麼好怕的?』」類似的情況屢見不鮮。很多孩子遇到問題都是不說、不敢說、不想說,大人也不容易觀察到,除非有明顯的行為問題,比如干擾行為、過動、偷錢等等,才會被注意到,心理問題容易被忽略。


高淑芬發現,親子關係中,父母對孩子如果比較少採取溫暖、關心的態度,而比較常用過度權威式的管控,孩子的焦慮會比較高、不敢講話,或是有想法卻不敢表達。

她建議父母,對孩子多一點同理心,並且多跟小孩相處。這個「相處」是種溫暖、互動、了解孩子的「陪伴」,這在小孩的成長過程非常重要。

行為上的問題,比方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較容易從行為上觀察到,或是在發展上有很明顯的語言表達困難,父母很容易發現。但憂慮焦慮的問題,甚至想自殺的念頭,父母不容易察覺,也不了解是否可以治療或需要治療。

父母能夠多一點同理心,而最重要的,父母多跟小孩相處,而且這個陪伴是溫暖、互動、了解孩子的「陪伴」,這在小孩的成長過程非常重要。

 

博士媽媽的陪伴

在台灣兒童精神科有「教母」之稱的高淑芬醫師,不但是專業領域的佼佼者,也是盡心盡力的母親。她懷孕時,醫師診斷出肚子裡的寶寶可能有問題,高淑芬便暗自決定,「如果孩子健康,就要把原本可能辭職照顧孩子的時間,拿來照顧其他的小孩。」所幸孩子都健康,她才有時間做自己的志業。


高淑芬35歲時有機會去美國耶魯大學進修,她毅然決然帶著6歲大的女兒與3歲的兒子赴美。進修的3年期間,她邊讀書邊照顧孩子,兒子在耶魯的圖書館打地鋪,女兒則幫她印資料、文獻,雖然辛苦,倒是培養出革命情感。


即使再忙,高淑芬都堅持陪小孩。她會陪孩子一起玩、或是演戲,孩子喜歡編故事,假裝媽媽是醫院院長,他們是醫院的小精靈,想像力豐富。女兒晚上肚子餓,她會煮碗麵,等女兒吃完、睡覺後,自己再繼續熬夜寫報告。


高淑芬認為,運動、活動和閱讀,都是小孩紓解壓力很好的方法,從小培養孩子閱讀、寫作的習慣很重要。她的孩子沒上過補習班,但有大量閱讀的習慣。女兒從小就非常愛故事書,覺得書太有趣了,什麼書都讀得下去,也喜歡寫作,現在就讀台大醫科。「我覺得這和我從小花很多時間陪伴、養成閱讀的習慣很有關係。家長不要用忙碌當藉口,應該想辦法專心陪伴小孩。」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本篇文章出自第期未來Famiy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