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為何沒有資優班》在孩子年幼的階段,強調資優恐淪為表揚、較勁或羞辱其他孩子的工具

成績不是用來表揚、較勁或羞辱其他孩子的工具。芬蘭教育者早就瞭解到,不要讓孩子在幼年時期,就被大人簇擁著去一較高下,在心靈還不成熟的階段,學會恃寵而驕或打擊他人。

在我第一本書出版之前,為了書名和出版社透過 email 來回討論過無數次,快要定案之前,有天大女兒突然問說書名到底叫什麼?我告訴她目前傾向以「沒有資優班」為主,並用英文解釋了一下。

沒想到她以英文脫口就說:「資優班不好,因為它會讓其他孩子們很有挫折感。將資優班級特別標識出來,會讓其他學生覺得自己既沒天賦,又不資,也就是會讓孩子認為自己只是個庸才、不夠好。」

聽到當時才十二歲的她居然能脫口說出如此深具同理心的話語,我一下子愣住了,甚至說是嚇了一跳都不為過!我想,這樣的評語,應該不容易出自從小在「競爭」環境下成長、習慣贏過別人、以分數論高下,考試成績一向名列前茅的孩子身上吧。

 

進不了資優班的人是自己「資質」不足、不夠努力?

幾週之後,我們來到挪威奧斯陸,順道造訪了朋友的家庭。無獨有偶的,當我們一起談論起資優班這個話題時,朋友在挪威讀了兩年書的十八歲大女兒,竟然也脫口說出了和我家女兒幾乎一致的論述與觀點。

我被深深觸動,心底一直想:到底是什麼樣的教育,會讓她們在如此年幼的時候,就去思考分班、分類將對孩子們的心靈造成什麼影響、是否會讓孩子對自我有負面評價呢?

而又是什麼樣的教育體制和環境,會讓這些孩子沒有面帶嘲弄說:成績好的人去念資優班是當然;進不了資優班的人是自己「資質」不足、不夠努力;資優班的人本來就比較厲害,進不了的人就是笨……

為什麼,這兩位十二歲和十八歲女生的言談之中,能道出對於社會公平與正義的誠摯要求呢?又為什麼在一個高度強化「競爭」概念的社會下,資優生或菁英份子反而不見得會有這樣的同理心與正義感呢?

我對於孩子們能自然而然表達出這樣的想法,心中竟產生了絲縷的敬意。我想,或許有一天,她們會進入一個講求弱肉強食,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競爭」就是一切的環境,因而改變了她們原先的心態和想法。但是身為一位母親,只要憶起孩子們曾經有過「教育必須公平」的思維,心裡總還是會有一絲驕傲吧。

 

成績主要是給學生的學習參考、並非獎賞工具

就大女兒來說,她在學校的人緣很好,學業成績也不錯,但卻不會以為自己有多厲害,因為她知道自己哪裡還不夠好。

這個環境不鼓勵大家只去恭維好學生,學校和老師也不會一天到晚說哪些學生成績比較好,哪些人不用功,所以很差,因為成績是學生個人的隱私,不是用來表揚、較勁或羞辱其他同學的工具。

在芬蘭,肆意公布孩子的成績是極不道德的行為。即便是在大學,若教授選擇公布成績,也會建議採用匿名方式;主要是希望成績高低的落點,只做為學生個人的參考,而不會被用來公開比較。

就因為這樣的環境,所以不會有「資優班」這種事存在,從制度面去造成不公平、不公義。

芬蘭和北歐的教育者們早就瞭解到,不要讓孩子們在懵懂幼年時期,就被大人們簇擁著去一較高下,在心靈還不成熟的階段,就學會恃寵而驕,或打擊他人的惡習。

這種不會在孩子小小年紀時,就只把學業成績當成學習成果、評比排名的教育方式,讓我看到了一種回歸人性、尊重人權的養成模式,而它所散發出來的人文精神,也顯現出人性中樸實的良善基本面。

 

摘自 陳之華《每個孩子都是第一名》/天下文化出版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數位編輯:王信惠(20.10.08)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延伸閱讀

★填問卷
領$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