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階級的產生和打破階級

當你擁有投票權,那就是你的Power,千萬要審慎選擇,一個政府應該要給年輕人夢,給中年人保障,給老年人回憶。

國家的義務是領導人民,可是好像要付出的只有平民,年輕人22K、過勞死,還是被叫草莓族;有錢人有權有勢、有綠卡,小孩還吃胖胖,順理成章不用當兵,這樣的社會結構有可能改變嗎?  

 

階級抬頭的Powerless  

社會學家很重視「意識」與「生產關係」的互動。事實上,心理學者早就肯定:個人的環境必然影響他的價值觀,相同的環境當然可能塑造類似的價值觀。

一群人既然處於同質性極高的工作環境、同一水平的所得與地位逐漸形成某種集體性的情感與認知,我們便可稱之為「階級意識」。

美國汽車業鉅子艾柯卡承認:「當我年輕時,我很貧窮,我加入了民主黨;現在我很富裕,所以我加入了共和黨。」可以理解的是,民主黨的理念同情窮人,當年艾柯卡的「階級意識」使他自然傾向民主黨;共和黨是有錢人的政黨,發財後的艾柯卡的「階級意識」變了,他認為共和黨比較「對味」。

「上層階級」掌握可觀的既得利益,「中產階級」憑專業知識或技能賺取固定的收入,「勞工階級」依賴勞力謀生,他們的「階級意識」的不同可以理解,而中層階級的興起,某種程度造就了現在民主政治的新風貌,讓傳統的政治版塊形成改變的動力,要掌握這股變動中的Power,不可不了解「上層階級」、「中產階級」與「勞工階級」不同的特質與利益。

階級形成過程一方面是相輔相成的,一方面也是相互矛盾的。

一方面,如果沒有廉價的勞工,臺灣不可能創造經濟奇蹟;如果沒有經濟奇蹟,臺灣也不可能出現中產階級;如果沒有經濟奇蹟,勞工與中產階級所得不增加,當然也不會出現「財團與地方派系複合體」。

另一方面,經濟奇蹟的後遺症之一是貧富差距拉大,貧者未必更貧,富者卻是更富,富者的生活品質令貧者望塵莫及;但是貧富之間的差距常常不僅是物質上的,更嚴重的是感覺上的。

尤其是夾在貧富之間的中產階級,他們的意識更是充滿「愛恨交加」的情緒。他們的「根」很多來自勞工階級,或者至少是同情勞工階級的。但是他們的生活方式早已脫離勞工階級,而是「嚮往」與「模仿」上層階級的。

「機會均等」尤其是中產階級高度關切的問題。中產階級既然是靠自己努力爭取或善用機會獲得成就的族群,他們的基本心態是傾向「輕視」不努力、不善用機會的懶人,「仇視」擁有機會的既得利益者,同時也「同情」努力但是卻被剝奪機會的弱者。

在「全民覺醒」後,多數民眾越來越關心自己切身利害的問題,他們拒絕受到父母、長官、政黨的「倫理綁架」,而是自己扮演更積極、直接參與的角色。而階級也成為社會衝突中的重要議題。

 

理性選民的Power

事實上,階級意識的出現代表一種人心的覺醒。當每一個階級「覺悟」到,雖然他們的利益很重要,而且常常和其他階級的利益是矛盾的與衝突的。他們同時將會了解,彼此都是同一個「大環境」的一部分,他們也具有「共同利益」。

可見,階級意識的出現與凸顯,反而是民主社會建立「共識」的第一步。階級意識的出現代表一種人心的覺醒,階級利益的爭取也可以視為民主政治保障個人權益的具體行動,這都是進步的象徵。 中國傳統農業社會的哲學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帝力於我何有哉!」這句話道盡了個人對「參與」政治的無奈與冷淡。

在當時,除了政府官員與主地階級為了維護既得利益必須關心政治,以維持會上的「秩序」與經濟上的「產量」,一般農工群眾僅是安分守己的貢獻「勞力」而已。

就算有人「覺醒」而企圖去改變現狀,這些人必然是少數,很容易被統治者視為「造反」而慘遭壓制。事實上是,在中國傳統社會,除非遇到大規模的天災或戰亂,農工階級爭取政治權利的行動是不可能成功的。

反過來說,一旦工商業發達,產業結構改變,中產階級在生產過程上能夠貢獻的是「專業知識與技能」,且是不容易取代的能力,是很有價值的。當中產階級有能力了解自己的價值,也有資訊去了解他所生存的大環境,他的「意識」也就覺醒了。

在政治上,「意識」是一種個人對自己利益的認知,認知的程度越強,越能夠以積極而實際的行動去追求利益,也就是說,越傾向積極參與政治。 如今年輕人的劣勢是對政治冷淡,因為覺得政治骯髒無解,所以選擇忽視自己的命運,選舉放假一天,乾脆就郊遊去了,然後選出來的人讓他們永遠沉淪,國民所得永遠一樣低。

但這些不能怪年輕人,社會並沒有給予他們夢想的權力,長輩互鬥,政府在以身做壞則,但幸好我們身在民主時代,當領導人不能給你夢想,你可以透過選票把他轟下台。柏拉圖有句名言:「放棄參與政治的人,到最後的懲罰就是讓壞人來統治他。」

人要認識自己的命運,主宰自己的命運,在有機會可以主宰的時候,千萬不要放棄,譬如說投票,當你擁有投票權,那就是你的Power,千萬要審慎選擇,一個政府應該要給年輕人夢,給中年人保障,給老年人回憶。一個統治者如果做不到這些,就應該要下台。而一人一票的選票,就是改變命運的方式之一。

 

摘自 李錫錕《Power錕是這樣煉成的》/圓神出版

 


Photo:Sally, CC Licensed.

數位編輯:曾琳之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填問卷
領$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