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和過動兒找到改變的動力

如果我們能夠陪同孩子找到他「改變」的「動力」。一種驅使他行為持續改變的誘因(先從外,再回到內在)。這時,ADHD的可塑性將自然而然提高。

陪孩子找到他改變的動力

這個孩子令我印象深刻。

深刻的是,當年他那段行為改變的日子。

如同校園內普遍被診斷為注意力缺陷過動症(ADHD),而不時與周遭同學起衝突、打架的例子。當時,這位小六的男孩子也不例外。幾乎班上所有動粗的事件,他幾乎無役不與。

當然,這也不能純然地怪罪這個孩子愛惹事。只是,面對周遭的刺激,無論是他人的言語、表情或舉動。對於自我控制力薄弱的他來說,出拳動手,也就司空見慣。至於輸贏的勝負比,那就不是重點了。

如此,讓爸媽、老師頭痛的動粗日子,維持了很長一段時間。在大人幾乎表明放棄的氛圍下,突然間,這孩子不打了。

沒錯,他有段時間,真的不打架了。

當時,在和這男孩的晤談中發現,原來讓他決定「洗心革面」「脫胎換骨」的關鍵因素居然是,班上有一位心儀的女生告訴他「如果你再繼續跟人家打架,我就不理你了,不跟你做朋友了。」

當時,過動男孩衝了這句話(他是以男女朋友的規格看待)。與班上同學之間的衝突行為,竟然維持了好長一段時間的自律。沒錯,你眼睜睜地看到,一個過動男孩,為了這一段情愫與感情。好吧?硬要說是愛情也可以。他竟然讓自己改、變、了。收手,不再使用打架與肢體衝突來做為問題解決的模式。

那時,在我的心中,不時浮現出那句讓人嚷嚷上口的台語歌詞:「愛情的力量,小卒仔有時也會變英雄」。

行筆至此,當然不是要強調,容易與人起衝突的過動兒乾脆都去談戀愛好了。但在這裡,我所要說的是:如果我們能夠陪同孩子找到他「改變」的「動力」。一種驅使他行為持續改變的誘因(先從外,再回到內在)。這時,ADHD的可塑性將自然而然提高

 

我們真的熟悉孩子嗎?

至於這些誘因或關鍵因素會是什麼?這因人而異。但卻也反映了我們為人父母、老師、心理師、治療師、醫師等孩子身旁的重要他人,是否清楚了解他所在乎、在意的事。

同時,我也要強調過動兒依然擁有一般孩子的所思所想。例如青春期階段,他們一樣會有喜歡的同性、異性,期待遇見讓自己內心產生悸動的人,希望被喜歡的人接受,而將好印象留在對方的腦海裡,維持並擁有一段好的關係。

但令人惋惜,故事的發展,過動男孩又再度故態復萌,與人動手的老毛病又患了。原來,在經歷一段兩小無猜的交往之後,因其他的一些因素,小女孩還是選擇和過動男孩分手了。

當支持改變的動力消失了,過動男孩面臨了一股不知為何而戰的消極意念。他的自我控制力量也頓時失去了力道。

但令人感到汗顏的是:在陪伴孩子一段不算短的時間,我們這群大人竟也沒找著讓他維持改變的關鍵元素。

孩子,我們真的熟悉嗎?有時,我不得不問問自己。

 

Photo:Nithi Anand, CC Licensed.

數位編輯:陳玉玲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