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動和亞斯是病嗎?

過動亞斯不是病,是一種生命存在的風格,也是自我平衡生命的方式,更是一種強大的生命能量!

我們都知道有些小孩靜不下來、衝動、注意力不集中,於是我們給他們一個病名叫「過動」,還有一群人講話白目、不能同理別人、有特殊或過度的固執言行,我們稱之為「亞斯柏格」,當我們那麼容易的說出過動和自閉時,有沒有質疑過,為什麼這些言行是「病」?是不是符合了大家公認的標準才是沒有病?

 

為什麼過動亞斯是不正常的

相對於「正常」的小孩,一般提到過動和亞斯的小孩,直接會給予負面的評價,但我們想想為什麼他們的表現要被定義成「負面」?這背後想必有一個「正面」的對照標準,相對於過動的小孩,比較正常的小孩應該是可以靜得下來,也可以專注不吵鬧;相對於亞斯的不正常,比較正常的小孩應該是能同理別人、講話經過大腦,而且不那麼固執,但我們有沒有想過這個「正常的」標準是從何產生?

究其源頭,就是我們長久習以為常、根深蒂固的「主流價值」,在這一套標準下,教育現場就像工廠製造產品一樣,有電腦設定的程式、用固定的機器,和操作人員,層層把關,以生產出符合標準的良質品和劣質品,然而我們有沒有想過,這一套標準有沒有問題?難道人就要像產品一樣被塑造,只要不一樣就要被矯正重製?還是應該像獨一無二的藝術品一樣欣賞他們的獨特?不符合主流標準的人是不是就是大家的負擔,還是另一種進步的力量?

我相信在主流標準下,像哥白尼、愛迪生、金恩博士、孫中山、女權運動者…在當年也必定是主流價值下極為劣質不正常的產品,然而我們看看這些當時「不正常」的人,為我們的世界帶來了什麼重大的改變?我們的主流標準真的都對嗎?

 

我們都是特殊生

若說他們是特殊生,我們其實每一個人都是特殊生,當我們面對自己熱愛的事情時,是不是像過動兒一樣的衝動和過動?面對自己討厭的事是不是也像過動兒注意力不集中?當我們堅持一件事情時,是不是也像亞斯一樣固執和不能同理別人?當我們不斷重複犯錯時,是不是像妥瑞症小孩一樣重複出現TIC的情形?

只是他們比較明顯而已,而且他們明顯的干擾到主流工廠的作業進度(主流考慮的還是以進度和績效為主)以致最後定義他們有病,然而他們真的有病嗎?我們該好好質疑是:是他們有問題還是主流價值有問題?

 

過動和亞斯是強大的生命能量

如果換了一個角度,其實過動和亞斯是另一種天賦,過動是一種超強的生命能量,過動讓菲爾普斯拿了奧運23面金牌,至今無人匹敵,而亞斯是一種勇敢做自己的能力,他讓比爾蓋茲創立微軟成為首富,讓我們的柯市長,單車一日雙塔,兩年省下500億,但是可惜的是,有太多過動和亞斯小孩的天賦在還沒有看到之前就被打壓變形了,這世上要改變其實正需要這種突破主流的「怪咖」,人類的文明也是這些怪咖慢慢引領創造的,所以不同以往的「負面」刻板印象,我們要翻轉原本自以為是的「主流價值」,從另一個角度看到他們。

相同的,其他「不正常」的人也要被平反,例如:對立違抗症的人可能是優秀的領導者,躁鬱症的人常會變成了不起的藝術家,我們覺得的人格障礙者可能是哲學家,社交恐懼症的患者常常是人道主義者,廣泛性焦慮者是行動主義家,注意力缺乏症可能變成大發明家,我們以為的品性障礙者也可能是改革家。

 

不正常也是一種正常

當我們給一個行為定義時就同時給了他力量,給正向的期待就變成正面力量,給負面的標籤就給了他們負面的力量(如生命的答案水知道的實驗),當「主流價值」掛帥時,自然就會明顯產生了「正常」和「不正常」的二元對立,於是讓被不正常期待的這個族群往負面發展,對大家造成負面長期的影響,然後再次定義他們「看吧!果然很糟!」。

只有在主流價值下,多了一個「愛」「包容」「欣賞」,我們才會慢慢發現,原來不正常也是另一種正常,不正常是心靈提昇的力量,如果把他們的過動和亞斯當作一種病來治療和看待時,他們的自我概念和行為就會符合我們的負面期待,病給我們看,壞給我們看,但是當我們欣賞他們的特長時,他們會發揮他們的天賦讓我們驚訝,也因為這份體恤和包容,他們言行中有害別人的部分也會減少,因此,這一味「先從心裡包容接納的愛」,才是最好的過動和亞斯「心藥」,名醫名藥或是有效的教養策略還是次要,而最好的醫者就是父母和老師,尤其是父母,如果你們也和主流價值一樣認定自己的小孩是有病的,和他們一同的批評小孩,急於矯正小孩,那麼小孩內心深處會有多麼痛苦和孤單?試著接納自己的小孩吧!如果還是回到慣性,練習正念覺察是一個很好的方法。

 

學習他們的優點

過動亞斯不是病,是一種生命存在的風格,也是自我平衡生命的方式,更是一種強大的生命能量,也許他們的特質就是我們一般自許為「正常人」的人所要學習的,我們正常人太常壓抑內在衝動不敢講真話、害怕別人討厭,躲在舒適圈裡畏畏縮縮的,不敢大膽追求心中的夢想,如果每個人都好好的過動一下,亞斯一下,也許你的生命就從此大翻轉了。

當我們想盡辦法讓過動和亞斯的小孩接受各種療癒時,請試著相信,他們沒有病,只是和我們不同,需要一點幫助,甚至他們是有使命來讓我們成長醒悟的,他們要被接納的遠比要改變的多得多。

 

Photo:Bernal Saborio, CC Licensed.

數位編輯:陳玉玲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