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經當「直升機父母」而不自知,總是亦步亦趨跟在孩子身邊,直到有天,一位瑞典媽媽跟我說……

我們才慢慢體會到,怎麼去尊重孩子做為一個獨立個體的需要和尊嚴。雖然老實說,我們經常忍不住越線,但基本上,從那時候開始,小孩獨立人格的發展,已經成為我們養育小孩的基調。

第一次當父親是在國外,因為大兒子出生過程的磨難,我們對小孩的保護可以想見。我還清清楚楚記得他第一次搭校車到離家不遠、就在我們住的小島中間,學校名字就叫小島公園小學。小孩在等校車的地方一上校車,我們馬上飛奔回家,開車直奔學校。

我們到的時候,校車也才剛到。好險,晚一點就錯過小孩子第一天到學校的畫面。看著小孩下車,我們也跟著他到教室。開學第一天,老師忙得不得了,也沒空招呼我們。看著班上小朋友慢慢安靜下來,老師準備開始上課,我們才驚覺我們是教室裡唯一的一對父母,於是匆匆離開教室,沒空和小孩打招呼,出來之後還為小孩看都沒看我們一眼而感到惆悵。

雖然這個畫面還歷歷在目,但現在偶爾回想起來,每一次都覺得十分尷尬。我們就這樣開始了當「直升機父母」(Helicopter parents)的第一天,只是當時完全不曉得。什麼叫直升機父母?救援直升機出任務,在上空來回盤桓,隨時準備著地進行救援行動。如果父母照顧養育小孩的方式如救援直升機般,掌握和監視小孩一舉一動,隨時準備馳援,並且經常反賓為主或者親上火線解決問題,過度保護小孩,完全把小孩和任何立即或潛在性危險隔離,這樣的父母稱為直升機父母。

後來小孩參加了游泳隊,我們也結識了許多游泳隊成員的父母,有趣的是,這些父母的背景比起學校同學的父母,顯得特別多元。除了美國人以外,我們還結識了一些非洲裔、西班牙裔以及歐洲移民的父母,其中有一位來自瑞士的媽媽,和我太太曼如特別談得來。有一次曼如和她帶各自的小孩一起到公園的遊戲設施玩,曼如回家之後轉述她們的談話內容給我聽。那是我第一次聽到直升機父母這個名詞。

原來這個叫Siba的媽媽看我太太在遊樂場上,跟著小孩亦步亦趨,跑來跑去。曼如說,Siba把她拉到一邊,正色的說,「妳知道,妳可以讓小孩自己玩,他們不會出事的。」曼如回她,那出事怎麼辦?她沒好氣的回說,那就出事再辦。

Siba接著跟曼如大吐怨氣。她說,美國到處是直升機父母,她覺得很不可思議之外,還有些生氣。她覺得小孩在這樣保護的環境長大,將來怎麼能成一個人?她說,這類直升機父母在歐洲基本上是不存在的。歐洲有歷史以來,一直都把小孩當一個獨立的個體看待,他們對待小孩是像「人」一樣,這裡的父母則把小孩當成凡事都倚賴父母的附屬品。她說:「其實是父母過度倚賴小孩。如果在歐洲,在公園這樣對待小孩會引來側目,那裡的社會氛圍就是如此。」

雖然被她那樣搶白了一頓,我們並不覺得很舒服,但我還是找了許多有關直升機父母的書籍和資訊來看。閱讀之後,我反而很感謝她的提醒。她說的話就像警鐘一樣,敲醒了我們在怎麼做父母這件事上的無知和缺乏準備。從那時候開始,我們才慢慢體會到,怎麼去尊重孩子做為一個獨立個體的需要和尊嚴。雖然老實說,我們經常忍不住越線,但基本上,從那時候開始,小孩獨立人格的發展,已經成為我們養育小孩的基調。

 

養成孩子面對人生挑戰的勇氣

在美國,關於直升機父母,或者父母與子女之間依賴(Dependency)或相互依賴(Co-dependency)的討論,其實非常的多。嚴格來說,美國父母的直升機性格,並不能說是太嚴重。

舉例來講,從孩子參加科學展覽的作品,就可以知道這裡直升機父母有多少,有些參賽作品可以很清楚的看到父母或老師「積極介入」的鑿痕,說介入是好聽,有些根本是大人思想的產物。但這些畢竟是少數,尊重小孩獨立完成的作品還是比較多。

和歐洲相比,美國直升機父母如果算多的話,和亞洲,特別是台灣相比,那就是小巫見大巫了。在台灣,直升機父母比率之高,我已經不好意思直說了。有人在電視上說,他小孩出個門,媽媽跪在地上幫忙綁鞋帶,爸爸則負責扣釦子。也聽過家長說,有小孩是躺在床上由父母幫忙穿衣服,然後小孩洗澡時幫他們拿換洗的內衣褲、睡衣等,出門幫他們準備衣服、鞋襪等。

這樣的小孩,到了上大學,父母會跑去問學校,小孩在宿舍睡上鋪,跌下來怎麼辦,也就見怪不怪了。我聽過最誇張的是,已經長大了的「孩子」在工作面談時,家長就坐在旁邊,而且還可以幫腔助講;也有求職者談完說要回去和家長商量,或面試之後家長來電代談條件的。這還沒結束,有人結了婚還和父母住在一起,生了小孩給父母代為照顧,父母還要幫孩子全家煮飯兼洗衣。

一般美國父母聽到這些事,絕對是兩眼圓睜、嘴巴張大,詫異到說不出話來。但是我曾經和台灣的父母轉述過這種現象,我得到的反應也很有意思,他們通常是微笑點頭,一付「我知道」的神祕表情,這個表情有點像是他自己也這樣做。

我們都知道,長在懸崖邊、歷經風霜雪雨的植物才會昂然矗立在山巔。溫室的花朵在烈日的曝曬、強風大雨的摧殘之下,很快會委靡不振,奄奄一息。這樣備極呵護之下的孩子,可能在步入社會之前,從未碰過什麼特別的挫敗和人生的挑戰,你能期望他無畏的面對殘酷的人生挑戰嗎?聰明的父母應該知道怎麼做了。

 


作者:徐宏義

人工智慧專家,美國EDUx教育 基金會及數位科技公司創辦人,長期致力研究未來科技、人工智慧、機器學習、腦神經科學、教育與教養。經數十年的教育經驗與研究開創「徐式教育法」,依此擘畫EDUx 未來學校,致力於培養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人才。著有《教育大未來》系列三書,即將出版《超學習力(Superlearning)》。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本篇文章出自第期未來Famiy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