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手玩木作 以木育啟發兒童的五感經驗

源自日本北海道的「木育」,是日本在正式教科書外的補充性教育主題,重要性與食育並列。台灣近年在創客(Maker)風潮推波助瀾下,兒童木育也蓬勃發展,從實驗教育到坊間教室,兒童木工課大受歡迎。

源自日本北海道的「木育」,是日本在正式教科書外的補充性教育主題,重要性與食育並列。台灣近年在創客(Maker)風潮推波助瀾下,兒童木育也蓬勃發展,從實驗教育到坊間教室,兒童木工課大受歡迎。

 

你聽過「木育」嗎?木育是關於木材利用的教育活動,包括接觸、創作和理解三階段。這觀念源自日本北海道,是在正式教科書外的補充性教育主題,重要性與食育並列。


日本向來致力於推動兒童木育。像是位於新宿的「東京玩具美術館」,以木育啟發兒童的五感經驗,除了展示玩具,同時也開辦玩具創作課程。日本小學的圖畫和手工課,依據教材指引,三年級的孩子都必須學會運用鋸子、錐子、鉗子等工具,進行木材創作。


將場景拉回到台灣,近年在創客(Maker)風潮推波助瀾下,兒童木育也蓬勃發展,從實驗教育到坊間教室,兒童木工課大受歡迎。


學會使用工具才能實現創意

讓孩子做木工,幾乎所有家長的第一個疑問是:「安全嗎?會不會危險?」「發明造物」木工教室老師張嘉俐指出,「學會使用工具,才能夠實現創意,」大人不應該一直擔心危險、禁止孩子使用,而是應該教孩子如何正確、安全的使用工具。


位於高雄的「觸木精心」木工俱樂部,理念源自於德國。創辦人之一黃柏琛指出,德國法律規定,6歲以下不能進行任何形式的學前教育,孩子唯一要做的就是玩,5歲的孩子就能做出一張椅子。「父母放手,孩子會得到更多,」黃柏琛說。


觸木精心除與高雄科工館合作開課、全省巡迴教課,最近更把觸角拓展至大陸。「去年大陸兒童木工課市場崛起,」黃柏琛說,觸木精心與大陸鳳凰集團合作,輸出台灣授課模式;也與上海易樂木藝合作,培訓講師。


現代孩子手指靈活,卻缺乏動手經驗

綜合各家業者的觀察,家長送孩子學木工的動機不同,有的因為孩子有興趣,有的則認為孩子生活中缺少動手做的機會。


張嘉俐觀察,現代孩子動手做的經驗實在太少,有孩子四年級了還不會打結,連綁鞋帶都不會。過去鞋子多為綁帶,後來變魔鬼氈和吸鐵式,孩子完全不需要動手,「孩子動最多的是手指頭,滑手機和平板十分俐落」。


小亨利木工教室創辦人王宏亨認為,在所有的手作之中,木工是手部運動最多的。以釘釘子來說,手握鐵錘、手腕施力敲下去,可以訓練肌肉協調。有些孩子的肌肉協調性較差,釘釘子就是釘不好、老是釘歪。


坊間流行「會彈鋼琴的小孩不會變壞」,黃柏琛則認為,「會做木工的小孩,絕對不會是笨蛋。」木作不僅可以培養手感協調能力、專注力、耐力及創造力,還必須運用數學知識如計算長度和角度,以及結構、美學。以做彈珠台為例,牽涉斜面坡度:斜面斜度愈大、彈珠滾得愈快;以及槓桿原理、重力加速度、折射角等知識,所培養的能力十分多元。

 

以下針對其中六種能力說明:
能力1:創造力

同時也在文化大學推廣教育部教成人木工的王宏亨表示,愈小的孩子,想像力愈豐富。每次上課時設定一個主題,發下一塊木頭,透過引導,讓孩子從零開始、發揮創意和想像力設計造型,每個人做出來的作品都不同,但都充滿童趣,是大人根本做不出來的。


發明造物教室老師徐雅惠說:「最難寫的作文叫做隨便寫,最難畫的圖叫隨便畫。」每次上課指定題目,在一定的範圍內給孩子發揮的空間,例如主題是車子,車子要大、要小,是卡車、轎車、消防車等由自己決定。有孩子就創造出自己的LOGO,每次的作品都會畫上自己的LOGO。


能力2:規劃工作流程

徐雅惠表示,「創意、程序、技巧、耐心、美感,是完成一件好的木工創作必要的要素,未來不管在哪個領域,這些能力都很有用。」


在發明造物教室,不同年紀的孩子上不同的課程內容,但不論班別高低,所有的孩子在動手之前都必須規劃自己的工作流程、拆解細節及零組件,即使是小小孩也不例外。


以大班生和小一生所上的初階「種子繪本班」為例,從繪本《劍獅出巡》所延伸出的主題「劍獅」,做之前先拆解出需做:一隻劍獅、一把劍;而劍要從劍獅的口中抽出來,上片的木板必須鋸出溝槽,再利用鋸下的木條做劍獅的牙齒。「如何才能做出最多的牙齒?正三角形和倒三角形連續,最省木料,」徐雅惠說。


孩子習慣動手做之前先列出1、2、3、4……,安排工作流程,許多家長意外發現,孩子做事變得很有條理,自我管理的能力變好了。


能力3:專注力

來到小亨利木工教室,可看到低年級孩子專注的操作線鋸機、裁切出自己想要的形狀,銳利的直線鋸條加上轟隆隆的聲音,必須全神貫注,才不會發生危險。


王宏亨表示,孩子第一次使用機台時,老師的大手扶著小手,推著木板移動、裁切木材;初期幾堂課,老師會格外注意小朋友操作機器的情況,而後漸漸放手讓孩子自己操作,其他手工具如鐵錘、電鑽等,也幾乎都讓他們自己來。


玩木作是訓練專注力很好的方法。徐雅惠指出,每件木作有好幾道工序,如:鋸木材、鑽洞、砂磨等,工序之間的切換,有助於孩子持續保持專注力。由於木作的誤差值極小,因此手的穩定性要高,更需要專心,手到、眼到、心到才不會失敗。


能力4:思考力

徐雅惠表示,孩子在手做的過程中,腦海會冒出許多的想法和疑問,他們帶著這些問題,打開眼睛認真觀察周遭環境,試著解決問題、找出答案,而這正是孩子未來需要的能力。


有孩子想做一台大砲可以360度旋轉的坦克車,問徐雅惠要怎麼做?她不直接說答案,讓孩子先想想可以怎麼做。過了一陣子,這個孩子跑來告訴她,只要在棒子後面加上一顆圓球,再把一個方塊挖出圓洞,將圓球放進圓洞就可以了。徐雅惠問他怎麼知道這個結構,他說是從玩具巴斯光年的肩膀上找到的靈感。


發明造物教室的「木工基礎班」教孩子畫心智圖,在創作前先大量聯想,再慢慢收斂想法、決定創作的元素。徐雅惠說:「心智圖就是孩子思考過程的紀錄。」


能力5:機構和物理知識

在「發明造物」學了5年木工的評詔,爸媽說隨著他學木工時間拉長,更能看出實作經驗帶給孩子的幫助。評詔升上六年級、上自然課時,學習十分輕鬆,「因為他早在實作中學會許多機構的原理,而不是憑空想像、抽象的學習。」
木作要從靜態變成動態,必須進階學習利用凸輪、連桿、齒輪、繩索等機構元件,製作出好玩、會動的玩具。徐雅惠舉「利用橡皮筋帶動」的題目為例,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創意去詮釋題目,有人做腳踏車、風車,還有人做鯊魚,充滿創造力。「有時候做出來的作品不會動,或是動起來卡卡的,難免會讓孩子感到挫折,但這也是一種學習過程,」徐雅惠說。


能力6:負責任的態度

徐雅惠認為,「兒童木工真正要學的是做事的態度和方法,包括堅持、耐心、細心、負責任,」而創造力、專注力等能力則是附加的價值。


「作品呈現出孩子的個性和態度,」有些孩子做事細心、有耐心,會細細的修飾細節,將直角磨成圓弧角;有些孩子個性粗枝大葉、沒耐性,做出來的作品不夠牢固,如:做彈珠台,釘子釘得淺,過沒多久釘子就掉光光。「這是態度的問題,你應該對自己的作品負責,」徐雅惠說。


發明造物教室的學生,上課時必須按規矩來:進教室把圍裙穿好、拿出自己的小書;下課後椅子和工具箱要放好、把地掃乾淨、機器關掉,將教室還原成原來的樣子,才能離開。這是一種生活能力和態度。


從作品可以看出孩子的特質

徐雅惠表示,從孩子的作品可以看出孩子的特質,有些孩子的想法很好、頭腦轉很快,但手做的能力跟不上腦袋;有些孩子手腦協調性佳,有能力做出自己的創意。


手做過程中,難免發生失誤。如鑽破木板,這有好幾種解決方法,像是鋸短、補起來或不管它。在時間和材料有限的情況下,孩子要做取捨、選擇一個方法。有些小孩很在意木板破掉,很想補起來,作品比例看起來失衡,「每個孩子的特質都不同,十分有趣,」徐雅惠說。

 

家長最好少批評、多鼓勵

發明造物教室每年針對學員開辦親子活動,一年一度、讓家長和孩子一起做木工。老師徐雅惠表示,之所以開辦親子活動,是因為發現很多父母會批評孩子的作品,「洞怎麼沒有鑽好?磨得那麼粗?」要批評很容易,但其實只要試過之後就會知道,木頭要鋸直並不容易,作品的形成不是那麼簡單。
徐雅惠說,在家裡父母很習慣「教導」,但小孩想要的是陪伴,「一起動手做,孩子也可以看見父母做事的樣子,有助於彼此了解,增進親子關係。」
觸木精心的課程只要3歲以上就可以參加,有些工序小小孩需要父母的協助,「家長是協助者,但有時卻變成大人搶著做,父母應該要懂得適時放手,」黃柏琛說。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本篇文章出自第期未來Famiy雜誌

★填問卷
領$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