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窮養小孩:吃苦的人會感恩、有同理心,不喜歡吃苦的人,會覺得別人付出都是應該的

沒有人天生喜歡吃苦,因此黃天人和太太楊怡潔以身作則,當孩子的教練和引導員,設計環境和情境,在生活中訓練孩子吃苦,並從小訓練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讓孩子學會生活自理的能力。

沒有人天生喜歡吃苦,因此黃天人和太太楊怡潔以身作則,當孩子的教練和引導員,設計環境和情境,在生活中訓練孩子吃苦,並從小訓練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讓孩子學會生活自理的能力。

日本綜藝節目《自給自足鄉間家庭樂趣多》很受歡迎,拍攝在鄉下離群索居的家庭,如何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在新竹橫山鄉,也有這樣一個家庭,「天人岩屋」男主人黃天人希望3個孩子吃苦當吃補、腳踏土地長大,於是14年前一家5口移居至此。當時3個小孩分別念國一、小五和4歲,幾乎是在大自然裡放養長大。


在生活中設計情境讓孩子吃苦

天人岩屋為家庭教會,黃天人除了是牧師、自耕農,還是C級攀岩教練、溯溪教練,從事青少年輔導已經31年。他也是個很特別的爸爸,從小有計畫的訓練孩子吃苦,帶孩子種田、養雞、做家事;帶孩子單車環島,訓練體能;多次帶孩子去泰北孤兒院服務,建立服務的價值觀。

一般人很難想像,過去他們的生活有多刻苦,連房子都是自己蓋的;怪手挖石整地、灌漿打地基,找來鐵工、木工師傅加上他們一家子,釘釘子、拌水泥、刷油漆,全家人一起打造這個家。偏僻的鄉下沒有自來水,要喝水,只得自己挖水井;洗澡要撿木頭燒柴,才有熱水。

「沒有人天生喜歡吃苦!」黃天人說,爸媽要當孩子的教練和引導員,設計環境和情境,在生活中訓練孩子吃苦。黃天人和太太楊怡潔以身作則,帶領孩子勞動、操持家務,每天生活中要做的事包括:清晨餵雞、拔草、翻土、種菜、摘菜、撿雞蛋、煮飯洗碗、餵寵物等。

黃天人堅持,「有禮貌、能吃苦、有愛心、團隊服務」4個品格必須從小建立,根基打好,以後長大成人、房子要蓋多高都沒有問題。


爸媽不是服務業,從小訓練孩子生活自理能力

楊怡潔強調,做爸媽的不是做服務業,「爸媽要給孩子的是什麼?」教養必須有一套標準,凡事不要問孩子要不要、好不好,爸媽訂下規矩,孩子就應該遵守。

夫妻倆從小訓練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讓孩子學會生活自理的能力。兒子念小一時學會煎荷包蛋,當年春節親戚來訪,他站在小凳子上一次煎了20幾顆蛋;小三就自己洗衣服,有時還會幫爸爸洗。

兒子從小跟著爸爸上山下海、貼身學習,不僅會種菜、養雞,做木工和水電也難不倒他,天人岩屋的雞舍就是他們動手蓋的。黃天人對孩子不要求什麼成績,而是要求他「具備『親手做工』的能力,18歲時生活獨立。」

「現代孩子11、12歲進入青春期,但很多到了22、23歲都還是青少年,不願負擔責任。」黃天人說,青少年本該探索「我是誰?我的價值及夢想是什麼?」為成年預做準備,但父母卻讓孩子用念書來面對這一切,出社會以後所需的能力和態度都沒學到。


都市小孩搶著體驗農村生活
天人岩屋除了平日輔導中輟生、帶弱勢孩子,暑假則開辦「農村體驗營」和「野外求生營」。楊怡潔說,農村體驗其實就是3個孩子小時候每天做的事:澆水種菜、翻土拔草、煮飯燒菜、燒柴洗澡、手洗衣服等;野外求生也是黃天人從小訓練孩子的內容:單車、攀岩、溯溪等,培養耐挫及毅力。

父母捨不得小孩吃苦,幫孩子準備好一切,但這樣也等於剝奪孩子的學習機會,從沒做過如何獲得在失敗中建立成功的經驗?黃天人有感而發的說:「孩子缺的只是動手做的機會!」

 

兒子16歲起養110隻雞

「22到25歲才進職場太慢了,」黃天人讓兒子16歲起獨立負責養雞、把養雞當成事業,練好如何計算成本、記帳、營生賺錢的基本能力。

兒子黃書恆當110隻雞的雞爸爸,黃天人則是雞顧問。黃書恆除了付1萬元給爸爸,補貼爸爸買雞和蓋雞舍的成本,另外每個月再付爸爸1000元、開車送雞蛋的油錢。為了養出好的雞蛋,黃書恆主動研究怎麼煮飼料,煮魚肚加入飼料,蛋殼就會比較硬。

黃書恆從小沒有零用錢,寒暑假期間當教練帶團,賺得的錢一半給父母、奉獻教會1/10,所有開銷儘量自己付,自食其力。黃天人說:「父母不缺孩子的錢、缺孩子的心;吃苦的人會感恩、有同理心,不喜歡吃苦的人,會覺得別人付出都是應該的。」

 

※延伸閱讀:

現在讓小小孩洗碗 長大不必用錢讓他洗碗

好習慣影響孩子的一生,「整理收納」是父母該教給孩子最重要的生活常規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本篇文章出自第期未來Famiy雜誌

回到
本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