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代同堂 隔代教養120萬家庭 親密好關係

隨著雙薪家庭的增加,台灣發展出有新特色的「三代同堂」型態。祖父母幫忙照顧孫子可拉近代間距離,卻也考驗代間溝通。父母應該把祖父母視為育兒的共同夥伴,相互理解、建立共識,協調出一致的教養方式,以創造三贏。

隨著雙薪家庭的增加,台灣發展出有新特色的「三代同堂」型態。祖父母幫忙照顧孫子可拉近代間距離,卻也考驗代間溝通。父母應該把祖父母視為育兒的共同夥伴,相互理解、建立共識,協調出一致的教養方式,以創造三贏。

 

隨著雙薪家庭增加,不管是否住在一起,不少夫妻會把孩子託給父母照顧,發展出有新特色的「三代同堂」型態。

雖然台灣家庭型態仍以核心家庭占多數,但三代同堂一直占穩定比率,甚至有回升趨勢。根據主計處統計,2000年時,三同堂家庭占台灣全部家庭的10.5%,約有70萬戶;2015年上升到14.3%,約119萬戶,若再加上祖父母及未婚孫子女共組的家庭約10萬戶,至少有超過120萬的家庭,孩子成長過程中有祖父母相伴。


若是將沒有同住,但在早上託付孩子給祖父母、晚上接回的「晚間父母」,以及週間完全託付給祖父母的「週末父母」,甚至更久才見一次的「假日父母」,納入這些廣義的隔代教養,數字更會高。


根據內政部主計處2008年公布的「中老年狀況調查」,60至64歲老年人中,需要照顧15歲以下孫子女者占了48%,而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需要提供照顧者高達61%。台灣約有一半以上的老年人,會協助子女照顧孫子女。


無論是否在一個屋簷下同住,因為照顧孫子女,使得三代頻繁互動,三代同堂究竟好不好?如何創造三方皆圓滿的關係,真是學問不小。


祖父母顧孫 拉近代間距離

對雙薪家庭來說,拜託父母幫忙帶孩子,有多重好處,例如能有效降低育兒支出。此外,與其託付保母或托育機構,還不如交由自己親人,比較放心。而祖父母幫忙照顧孫子女,可以豐富退休生活,保持活力;對年幼孩子而言則有熟悉穩定的照顧者和環境,不需要重新適應。


祖父母代為照顧孫子女,往往促使代間關係更為親密。有些父母年輕時忙於工作,沒太多時間陪伴孩子,藉由幫忙帶孫的過程,反而重新拉近和子女距離。


然而,無論是需要細心照料的新生兒,或需要活力陪伴的小小孩,都極度考驗祖父母體力,也壓縮了他們的社交生活。


振興醫院精神部醫師袁瑋提醒,老年生活重心不該只有孫子女。曾經有奶奶上門求診,是因為孫子甩門不理,備受打擊而想輕生。「孫子長大有自己的生活,是必然的過程,如果祖父母眼裡只有孫子女,會有強烈失落感,」袁瑋強調,在照顧孫子女之餘,長輩更別忘記照顧自己。


根據Morrow-Kondos, Weber, Cooper, & Hesser 在1997年的研究中發現,祖父母想要的是「有趣」的祖孫關係,因此容易溺愛孫子女。然而,在代父母照顧孫子時,必須承擔部分教養責任,和孫子女的關係並不如期望,且最沉重的壓力來源,往往是面對自己成年子女教養不同調的問題。


隔代教養三大難題 考驗代間溝通能力

當因為兩代教養主張不同,生活習慣、親密程度、教育問題等各種面向都可能引發衝突;孩子教養祖父母要介入多少?教養觀念分歧時要以誰為準?在在考驗兩代溝通能力。


1.祖父母溺愛孫子女︰祖父母疼孫子女天經地義,但往往沒有足夠體力和孩子長期抗戰,很多時候希望盡快安撫孩子,往往會順著孩子意思。追著餵飯、幫忙穿鞋穿衣服,這些祖父母疼愛孫子的表現,在爸媽眼中是寵壞孩子,和期望孩子盡快獨立自主的理念背道而馳。


2.教養觀念差異:每個時代都有不同的育兒方式;發燒時要不要馬上吃退燒藥?手腳冰冷要不要加衣服?哪時候戒尿布?該不該繼續餵母奶?照顧孩子的過程中,有無數不同的教養觀念爭執。


3.親子關係疏離:孩子很單純,往往誰陪伴的時間愈多,就依附得愈深。祖父母的長時間照顧與疼愛有加,讓孩子愛黏著祖父母,和父母反而疏離,引發子女覺得被長輩「奪走」孩子的感受。


育兒不是角力賽 而是講求順暢接棒的接力賽

隔代教養中經常出現「小孩比較聽誰的話」、「小孩比較愛誰」的隱性角力問題。然而,孩子對於大人的情緒相當敏銳,和諧的代間關係,在隔代教養孩子早年發展中極為重要。


袁瑋建議,父母應該把祖父母視為育兒的共同夥伴,充分授權,而非爭奪育兒的主導權。以相互理解、建立共識,協調出一致的教養方式,無論是白天晚上、週末週間,雙方可以順利接棒照顧孩子為原則。況且,現代的祖父母很怕被說食古不化或跟不上時代,作風通常傾向開放。


「子女必須認清,祖父母不同於父母,只是協助照顧,教養責任仍在父母身上,」兩性與家庭諮商專家黃越綏強調,如果有任何意見,應該從感謝的角度出發,做為溝通的基礎,「如果完全無法接受祖父母照顧孫子女的方式,那一開始就不要請父母代為照顧。」

 

祖父母顧孫子女 國際也流行

祖父母幫忙照顧孫子女是很自然的選擇,更是雙薪家庭重要的支援,即便西方國家也是如此。


在德國,超過一半的父母必須定期拜託祖父母幫忙照顧孩子,否則無法工作;約有三分之一的祖父母每週至少一次幫忙子女帶孩子。而英國有愈來愈多祖父母要幫忙照顧孫子女,英國政府因而推出「祖父母照顧孫輩可享帶薪假」新計畫。在澳洲,父母需要工作的0-12歲兒童,有22%需要祖父母照顧;託嬰費用高昂的瑞士,也有近八成的祖父母或多或少需要幫忙照顧孫子女。

 

和父母維持「一碗湯」的完美距離

Eric在孩子出生後,一家三口住進太太娘家,請岳母幫忙照顧孩子。然而,岳母對生活各方面規矩非常要求,經常耳提面命該如何教養孩子,讓他覺得好緊繃,經常下班回到家門口卻不想進門。


Eric和妻子討論後,決定搬回家住,改由岳母白天往返照顧。但舟車勞頓,岳母不堪負荷,第二個孩子出生前,舉家搬到離岳母家一個街廓的社區,「方便彼此照顧,卻又保有喘息的私人空間,這樣的距離舒服多了。」


「不同家庭背景的人,同住一個屋簷下,夫妻之間磨合都不容易了,加上孩子的教養問題,情況更為複雜困難,」黃越綏建議,如果能力許可,盡量不要住在一起,反而更有助於情感維繫。


日本學者認為「一碗熱湯不會涼掉」的距離,是子女和父母最合適的距離,能互相照應,又能維持足夠的隱私。現在的確有愈來愈多人選擇住在父母家附近,保持有點黏又不會太黏的關係。


嘉玲婚後和公婆同住,雖然長輩代為照顧孩子很方便,但公婆讓孩子幾乎無限暢飲喝養樂多、吃飯配卡通等,總讓嘉玲一肚子氣,再加上本來就有許多生活習慣的差異,「我覺得自己處在壓力鍋中,隨時會爆炸。」搬到鄰近的社區分開住後,白天仍由公婆照顧孩子,也常和公婆一起吃晚飯,關係反而融洽,「回頭想想,幾乎都只是生活瑣事,但住在一起沒有緩衝的空間,累積的不滿情緒會無限放大,關係愈來愈惡化,無法客觀解決問題。」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本篇文章出自第期未來Famiy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