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陪孩子走過青壯期,但我更想有自己精彩的第二人生

小么子天真的問我:「馬麻,你會活到幾歲?」我怔了一下,三十八歲才生下眼前這老三的我確實常常盤算著這個問題:「我『必須』活到幾歲?」

小么子天真的問我:「馬麻,你會活到幾歲?」我怔了一下,三十八歲才生下眼前這老三的我確實常常盤算著這個問題:「我『必須』活到幾歲?」

我告訴兒子:「媽媽不知道我能活到幾歲,但我希望我至少要活到80歲!」

我常常盤算著,當我八十歲時,小兒子四十出頭,回想自己的人生,三、四十歲之時,正是人生最忙亂徬徨的時期,家庭工作兩頭燒,許多事理想不清、也拿不定主意,我常常希望身邊有個健朗智慧的長輩能助我一臂之力,比如看頭看尾顧孫子,或是教導我理家育兒的撇步,甚至多多傳授過來人的經驗、給我人生指引,然而,我一路走來,這些助力總是非常微薄。

因為深愛自己的孩子,對照自己的經驗,我當然企盼他們在人生最繁亂需要援手的時候,不要像我一樣,總是走著單打獨鬥的辛苦路。

「不過,我絕對不要活超過85歲喔!」我跟小子說。
「為什麼?」
「因為再活下去,我就會愈來愈老,身體就愈來愈差,然後就退化、生病、要靠你們來照顧。而且,爸爸媽媽目前存下的老養金,到那時大概差不多也用完了。爸爸媽媽太愛你們了,所以絕對不想成為你們的負擔!」
「活到80歲但不要超過85歲」一直是我的理想值,要達成這個目標很難嗎?

 

百歲人瑞將成為常態

根據統計,過去兩百年,平均每十年人類的壽命就增加至少兩歲,因此,目前40歲的人,有五成的機率會活到95歲;目前60歲者,有五成會活到90歲。至於年輕世代,如果現在20歲者,成為百歲人瑞將變成常態。

因此,如果沒有任何意外,我要擔心的,恐怕不是沒辦法陪伴孩子走過青壯年,而是,極有可能成為他們的負擔,特別是未來在艱困的大環境下孩子們自己都自顧不暇。

不論財務上、心理上、生活上,目前我確實只準備到八十多歲,我似乎從未想到我的生命很可能會多出個二十年。

我沒有想到這一點,你呢?想過嗎?有準備嗎?

 

政府社會不再可靠,自己要為「長壽人生」扛起責任

事實上,我們整個社會都沒有準備,從軍公教年金被砍的紛紛擾擾開始,我們將不斷面臨因社會來不及因應「壽命延長」所產生的種種新問題,年金問題不只發生在軍公教,勢必擴大到整體勞工,而這不只是台灣的問題,而是全世界政府的難題。

看起來人類壽命延長,將會是一場資金有限、年金短缺、不斷衰老病弱的集體災難?人類,多半要被迫接受此又苦又窮又遙遙無期的生命牢刑?

如果一個人60歲退休,意味著將有長達三、四十年的退休光陰,這漫漫長路,幾乎等同於一個人的工作年歲,甚至遠遠超過一個人受教育的年歲,也就是人生每個階段將再也不是如同過去,工作了大半輩子之後等著享「幾年」清福,而是變成:退休年數=工作年數>受教育年數

當人生的樣貌變成這樣,意味著,我們需要更多的資金,需要更好的健康,需要更健全快樂成熟的心靈,否則,長壽人生,無疑的等同一場折磨人的牢獄。

相反的,我們的一生都在為生活奔波,接近生命終點時,才發現生命清單裡仍有若干未及完成的夢想與願望。如果,我們都能在財富、健康、身心靈上做足充分的準備,長壽,便不是詛咒,不是牢獄,而是一份生命厚禮,是多出來的資本,也就是,我們將能擁有double人生──

一個可以精彩揮灑的第二生命,供我們從容不迫地完成生命清單上的項目。

然而,要支應長壽趨勢,全世界人們都會面臨到一個狀況,也就是社會的整體大機器—社會制度、政府政策、年金、教育制度等等,反應速度跟不上,這代表我們「自己」要首先看清這個趨勢,「自己」要比社會更率先為長壽生命扛起責任。

 

和「受教育→工作→退休」的線性人生說掰掰

趨勢大師Lnda Gratton & Andrew Scott認為,面對長壽趨勢,我們必須打破對生命發展的固有想法,不必、也不能再受限「受教育→工作→退休」此線性發展思考,而是用更彈性、更有創意的方式來思考人生階段,也就是「多重階段人生」,生命的每個階段都可以重新定義、暫停、反覆或重來。

五十歲,可以暫時離開工作崗位,可以重新當學生,可以學科技;六十歲,可以轉換跑道,投入新的工作;七十歲,當然還是可以再學習、更有樂趣或更有創意的投入社會、與社會連結。

「壯有所用」當然可以被顛覆成「老亦有所用」,因為,如果我們把五十歲當成「第二人生」的起始點,那麼七十歲不就是「雙十年華」再現?

 

不只要規劃財富,長壽人生更需要「無形資產」的支撐

既然年金退休金都不再可靠,我們當然必須延續把自己視作人力資源,不斷貢獻己力,也才能不斷創造財富,延長工作年數勢必成為一種現實;然而,既然人生如此長遠,我們卻可以重新定義工作,從長計議的思考更平衡而美好的慢活人生,而非沒有人性與餘閒的「拚命三郎式」之工作模式。

我們可以再受教育、再學習,我們有充裕的時間跟上科技、趕上潮流,不斷創造自己的價值,真正的「活到老、學到老」,並且「有熱忱、有樂趣的服務貢獻到老」;此外,我們還多了一個福利,那就是在工作之餘,能挪出更多的時間和家人相處、維持友誼、培養興趣、參與社會。

Linda Gratton & Andrew Scott提出,要享受長壽人生帶來的優勢與好處,不能只想到「有形資產」財富,「無形的資產」更為重要,擁有健全的「無形資產」才能支撐穩固的「有形資產」。

「無形資產」包括了健康的身心、正向和樂的家庭關係、個人的休閒興趣陶養、深度的友誼、與社會的正向連結,以及能提升個人生產力的知識技能,此外,還包括在快速變動社會中發展新生活、轉換跑道、展開新工作的變通性與彈性,在準備「有形資產」的同時,絕對不能輕忽「無形資產」的重要性。

今年,我剛好來到人生半百,我把心念一轉,不由得興奮起來,因為,這不意味著我才開始我的第二人生嗎?我又可以重零開始啊!

 

我們是自己第二人生的設計師

工研院和保德信近來攜手合作發展了《「設計思考」+「九大面向」》的創意方案,來幫助人們打造自己專屬的第二人生。

此方案將人生劃分為九個面向:居住、飲食、醫療保健、旅遊、財富管理、休閒學習、移動、工作與社會回饋、外在儀表,我們就是自己人生的設計師,在第二人生到來前,我們要好好思考這九個面向中,自己最不能捨棄的部分,以及最能割捨的部分,這樣就能清楚勾勒出自己想要的人生樣貌。

而從現在起,就是思考、預備、做計劃的最佳起點,面對第二人生,即使我們體力能力不比從前,但絕對能更有智慧、更理智、更珍惜,並且更堅持。

你知道金氏紀錄最高齡的騷莎舞者是一位80歲的阿嬤嗎?
你知道德國有一位體操教練已經高齡90歲嗎?
日本還有一位奶奶60歲才開始接觸電腦,在80歲竟然開發出app?

芬蘭為了避免老化人口拖垮國家,長照目標設定為「將老人臥床的時間,壓縮成到生命的最後兩週前」。

回到我自己,我將如何設計我自己的第二人生?事實上四十歲開始我就在思考設計,我常常覺得喜悅、感到希望,這是因為我的人生清單上已經有許多具體可行的計畫等著我實踐,但我沒想過我有希望走到90歲人生。

走筆至此,我想我應該跟小兒子改口了:
「媽媽不只想活到80 歲,因為玩心太重、好奇心太強、想學的東西太多,想做的事情太有趣,80年,實在不夠用啊!但是,請放心,我不僅在我還有能力、你們需要我的時候成為你們的最佳幫手,我更會努力成為自己第二生命的可靠舵手,好好設計並努力實踐自己健康、知性、美麗、優雅、智慧的新人生!」 


 

Photo:Randy Yang, CC Licensed.

數位編輯:吳佩珊、王信惠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