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歲必須思考,五十歲你必須行動

四十多歲就需要預備救生艇,五十歲後你就要抱著,隨時願意搭乘救生艇,去另一片海域遨遊的心態。

大部分的工作,只適合做到六十五歲,而且很多人不到六十五歲,本業就不用他了。我們應該在四十歲開始想:從五十到八十歲這30年,我想做和能做什麼?

同樣重要的是:做這件事情,我必須很快樂。

 

有5個原因,我會奉勸你找個事情做,做到你做不動為止:

1. 台灣平均餘命目前是八十歲,六十五歲退休後,還有15年可活。
2. 退休後無所事事,不是現代人的夢想。
3. 退休後整天遊山玩水,除非你口袋很深。現在六十歲的人,普遍沒有存好老本,甚至五十歲前就無正職工作者的人口,逐年攀高。顯然,繼續保持收入,是很多人的「需要」,而非「想要」而已。
4. 人希望有所付出,並且被關心和肯定,這是天性,而保持彈性工作的職場生活,就是與外界互動的最好方式。
5. 台灣受少子化的影響,勞動力不足,中高齡投入生產力,對整體經濟成長有幫助。

活出意義才能打造優雅熟年人生,不論是無償義工,還是有收入,時間上不論是每天還是一週數次,只要對這個地球上的生物、人類做出友善的貢獻,就能懷抱意義,活到最後。

西方有個研究,科學化地指出「有意義的人生,可以降低中風風險71%、睡眠品質提高58%、看醫生次數減少32%。」(注1)親切有活力的柑仔店,從早到晚,客人川流不息,特別是節慶拜拜時,老闆應付不暇。還有令人稱奇讚歎的五金行,老闆管理著數量奇多的品項,要翻找東西給客人,還要結帳,還要一邊聊天。在大型超市尚未出現之前,我們替父母到這類的店家跑腿,總是會看見中年的老闆和老年的上一代一起共事,甚至跨越祖孫三代。

我印象中,也有體力衰弱的老一輩坐在藤椅上,只負責聊天和打盹。過去,自己家的店,加上絡繹不絕的鄰居們,儼然就是今天的老人日照中心。當柑仔店、五金行、打鐵店、木匠、玻璃店這些傳統工藝紛紛消失在老舊社區時,不只是看不見坐籐椅搖扇子的老人,我們也看不見技藝傳承,可以做到八十歲,和兒子一起奮鬥的老工匠了。

殘酷的事實是,今天沒有太多工作可以做超過六十五歲,而且很多人在六十歲之前就擔心公司不再聘僱他,因為萬一失去工作,很多人不知道自己能靠什麼謀生。兩位美國史丹佛大學設計系教授比爾‧柏內特和戴夫‧埃文斯合著的新書《作自己的生命設計師》提到:光是在美國,四十四歲到七十歲之間,有超過三千一百萬人渴望擁有「安可職涯」,也就是能帶來人生意義,不間斷的收入,還能造福社會的工作。

如今,隨著全球人口老化的趨勢,類似的主張出現在各國的認知情緒研究、社會勞動力、銀髮健康、新興中年社群,不僅如此,還快速地蔓延到生活科技與生命設計領域了。

《一個人也快樂,熟齡的單身生活》作者阿部絢子(注2),在六十歲時被迫從百貨公司離職,單身無靠的她,在吉澤久子老師的鼓勵下,懷抱著希望,拿出她讀書時的藥劑科系學歷,去藥局找工作。聘用她的人,比她年齡大10歲,阿部女士一路在藥局,以鐘點兼差性質工作到現在七十一歲,同時她已經有幾本著作。所以她的收入至少有老人年金、藥局酬勞、版稅收入、演講謝禮。七十一歲的她做著自己擅長又喜愛的事情,還運用積蓄去旅行。

高齡單身的阿部絢子,一直保持著有收入的生活,她懂得維持學習、工作、傳授三個良性循環的生活方式。

我在二〇一六年造訪她時,阿部絢子甚至告訴我,她雖然有藥劑師的證照,但是她還在努力考「營養顧問」,因為這可以拓寬她的職場機會,也是這次見面,我才知道她有了最新的著作《六十歲後沒問題》(注3),裡面她採訪更多像她這樣的熟齡工作者。

很多人看過《一個人也快樂,熟齡的單身生活》都說她看起來比實際年輕,而見過她本人後,我更要用神采飛揚、豪爽健談來形容這位日本高年級實習生。(注4)我相信你不會冒險等到六十歲才去應對這樣的難題—無預警失業,然後又尚未存好退休金。

她的故事應該提醒了我們,四十多歲就需要預備救生艇,五十歲後你就要抱著,隨時願意搭乘救生艇,去另一片海域遨遊的心態。

在神戶市附近,近兵庫縣「苦樂園」車站,有家精緻的服裝店Permanent Age,店主人林行雄、林多佳子曾經在五十歲時,告別強勢的投資人,放棄自己設計了16年的服裝品牌,退出日漸變質、以財報至上的公司。之後,到了安靜又高雅的住宅社區重起爐灶,經營一家可以隨心所欲的複合式服飾店。林行雄先生在接受我的採訪時,肯定地告訴我:「那時候我五十歲,我感覺,如果我要踩煞車,就必須當下,事業要重頭來過還來得及!那就是我在五十歲下的決心。」

林行雄:「我很想告訴四十多歲的人這件事情:以日本為例,平均存活年齡是八十歲,沒有太多人可以做一份工作,做到八十歲,你要在五十歲之前想清楚這事情,從五十到八十歲,你要做什麼?這個問題,年輕一點時不會去想,也沒有足夠的工作歷練可以去找到答案,但是四十歲之後,你成熟多了,也有足夠的工作歷練,這時就該考慮了。」(注5)

Permanent Age在苦樂園一帶已經站立16年,六十多歲的這對夫婦微笑地說:「我們拿回我們想要的自主權,並且獲得全新的生活。現在的我們,很幸福。」

我前一本書內提到的黃清泰,前公東高工校長,六十多歲因為輕微的帕金森症而離職回台東家鄉休養。但是信仰與性格的關係,他沒有悠哉度日,反而熱心投入社區營造和醫院興建等諸多義務性服務。而他的木工技藝傳授和工廠經營經驗,在七十歲之後,用在多良木工坊,以及八十歲之後,用在初鹿國中的夢想家實驗學校,讓木工技藝從中學開始扎根。就這樣,他一路走到現在八十二歲。

黃清泰沒有預料到自己會在中年得到帕金森症,所幸是輕微,他的技藝和營運的知識,完全不受這個影響,那是年輕時就留下來的資產。那麼,我要問閱讀的你,你四十歲之前,培養好專長了嗎?

另外,對擁有一身功夫的人來說,你年輕到壯年時的技藝、經驗,你的信念與感性的能力,千萬別在你活著時,提早埋葬了它們。

活出意義,把在歲月中成熟的自己,用熱情點燃,跟社會人群迸出各種火花。你可以像他們一樣活出美好的第三人生,台灣會因為「人口結構占比最高(中高齡)」的我們,過好第三人生,而再度生機盎然。
 

注1: 美國IBM華生健康事業群,資深健康顧問Annette Hicks於二○一六年被「銀享全球」邀請到台灣演講時,提到的參考數據。
注2: 筆者於二○一六年採訪阿部絢子,她的著作翻譯成中文版的有《一個人也快樂,熟齡的單身生活》(太雅,熟年優雅學院)、《手感保養—善待生活中的每一件》(三采文化)
注3 : 《六十歲後沒問題》將由太雅在二○一七年冬天出版。
注4: 《高年級實習生》是二○一五年在台上映的電影,由勞勃狄尼洛與安海瑟威主演。一家日正當中的流行服飾電子商務公司,實施聘用高年級實習生,來製造話題與形象,故事即是一位工作歷練豐富、不懂3C產品的退休人士,進來與新創事業的年輕人們,還有工作超載的創業女強人共事,過程中世代差異,激盪出來的趣味、衝突與溫馨情節。我在本書以此片名,代表六十後的中高齡重返職場的意思。
注5: 林行雄與多佳子合著的《永遠的年紀》,由太雅出版,放在熟年優雅學院書系。筆者於二○一六年前往拜訪。

 

摘自 張芳玲《第三人生自已設計:人生中途之後的幸福是自己的責任》/太雅出版社


 

Photo:Ashley Knedler, CC Licensed.

數位編輯:吳佩珊、曾琳之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