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懂得預期自己的學習,才是真正的成長

當孩子的表現「不如預期」時,可以怎麼做?!這句話還蠻常見到,可是當我真實遇到了,仔細思考這件事的同時,我也驚覺於這個「預期」指的是什麼?!究竟是我的「預期」還是孩子的「預期」呢?!

當孩子的表現「不如預期」時,可以怎麼做?!這句話還蠻常見到,可是當我真實遇到了,也仔細思考這件事的同時,我也驚覺於這個「預期」指的是什麼?!究竟是我的「預期」還是孩子的「預期」呢?!如果是孩子達不到自己所預期的,足夠的責任感可以使他沮喪之後突破再前進;反之,若是不如父母預期,孩子究竟為誰而做?或是否知道是為何而做?就變得相當重要。因為當他有足夠的認知及認同,才會對這件事情放上自己的「預期」,然後心甘情願去做,縱使過程可能有所起伏情緒,但也不至於和父母的心所想望相去太遠。

可是,如果是後者,孩子的學習過程或狀況,總一直趕不上彼此的「預期」時,父母心裡開始慌張焦急,孩子也可能萌生放棄該項學習的念頭,在這樣的「放棄或堅持」、「開心與不開心」、「跟緊與放手」之間,糾結的念頭開始影響親子間的互動,一直以來可能從教養書上習得的信念,也陸續產生動搖。把著急的心情放一邊,靜下來讓一切回歸到-初衷。

 

為什麼而學

明白「為什麼」其實蠻重要的。記得國中時期學習英文的經驗,每天背單字、學文法,考試沒考好就是被老師處罰,就算熬夜努力想突破瓶頸,也許是沒有掌握方法,所以還是無法考到理想的成績,被唯一罰站在全班面前的畫面歷歷在目,甚至也記得當時心情的沮喪。後來,因緣際會出國遊學,茅塞頓開才瞭解學語文的意義與目的,此後雖然也沒有因此突飛猛進,但至少不致於不敢開口,回國後再接觸語文的興致大幅提昇。

孩子了解了「為什麼」是最理想的狀況。但常常很多時候的學習,就算跟孩子解釋了為什麼,他仍處於「懵懂」的年紀,無法體會為什麼要學習?!我的兩個孩子有時回到家,最常說的就是「希望當老闆」,因為散步時常可以看到店長的老闆都可以有收入。所以,找了機會讓他們擺攤賣東西,理解「當老闆」應該具備的能力,例如:金錢的交易都需要數學能力、販售東西需要語言表達的能力⋯⋯等,而這些必須透過「學習」而來。

 

為什麼要孩子學

大多時候是孩子有興趣,所以家長選擇了各式才藝;有時也會有家長「希望」孩子有興趣,或完成兒時的夢想,而選擇了某些才藝。每項學習都有優點,不可能樣樣精通!因此,能適才適性適時放手,著實是一門學問啊!有時覺得也許「再堅持一下」就能突破,有時覺得「學習本來就需要付出努力」,有時覺得「也許是我盯的不夠緊」⋯⋯每個想法都在動搖是否該繼續的念頭。也難怪有這麼多不同的教養理念或派別,就像孩子剛出生時「百歲醫生」的教法也引來許多不同的討論,而我們呢?究竟想要「預期」些什麼?而,又是為什麼要呢?!

放手,真的那麼難呢?對這件事的堅持真的重要嗎?回過頭來實際瞭解孩子遇到的問題,試著轉換學習途徑,也會是其中一個好方法。重要的是,當我們知道了之後,該要怎麼做選擇?!你選擇「相信」什麼,孩子能否「瞭解」你的相信,而這個「瞭解」是認同接受,還是只能選擇懵懂接受呢?!大人不是萬能的強者,孩子的成長不是我們說了就算,我們都需要培養孩子願意討論的意願及能力,這樣「長大」才能-順勢而生。


Photo:Tom Britt, CC Licensed.

數位編輯:陳玉玲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