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錢習慣決定你財富的多寡

如果你要管理好自己的金錢,靜下心來,想想自己花錢的方式,把一些不好的用錢習慣改掉,將有助於你正確的處理自己個人與家庭的財務,讓自己財務狀況更健全、為自己累積更多的資產。

習慣與態度會默默的主導我們用錢的行為

有時候我們常會看到一些網路上的文章,或是一些書的標題:大概都是有錢人的習慣跟你不一樣,有錢人用錢的思考大不同等等這些文章。但是這是真的嗎? 態度真的跟你有錢沒有錢有關? 它還真的是有關係。就像有時我們幫客戶做財務規劃諮詢時,碰到一些客戶的案例,對金錢的看法態度與習慣,是跟他們的財務是息息相關的。例如有人就是很海派,每月都刷卡請客,讓家庭財務長期產生赤字、存不下錢,有人則是賺多少花多少、標準月光族,不過也有月薪37,000元,但是她每個月固定存下20,000元的,其實這些都跟你的金錢的習慣與態度有關。

這些習慣與態度會默默的主導我們用錢的行為,就像電腦的作業系統,它在背後運行,你可能不知道有它的存在,因為一開機就可以使用。所謂的態度是我們下意識的想法與感覺,習慣則是我們下意識的、經由不斷重複地所形成的行為模式習慣。當我們遇到不同的人、地點、事件經驗時,他們就會被引發出來。我們可能都沒察覺到他們的存在,但是在處理金錢上面的事情時,我們會因為這些因素去做出不一樣的決定或是消費等等。它是這麼自動的、不自覺的在主導我們的行為,就像我們每天下床時,不用思考怎麼走路一樣,你不用去想先右腳著地、還是左腳,你自然地就起床走路了,而這些習慣與態度是如何養成的? 它可能根深蒂固的存在在我們的生活中。

它基本上由個性、家庭及個人經驗所決定,但是會受到宗教、精神信仰、社交圈、媒體等等的影響。例如如果父親以前曾經投資做生意失敗,家中經濟很長一段時間都很拮据,看到父母親那時背負的壓力,可能讓你長大後只想安穩過日子,也不敢做任何冒險的投資,錢只會放在銀行定存或是買保單等。反之如果你是從小家境優渥,父母親帶家人出去用餐,每個人一餐花個2,000元、 3,000元是正常的,平常花費的刷卡金額,父母親都會幫忙付掉,你也不用去管一個月要有多少預算可以花,你以後即使離開家裡了,你也會維持同樣高消費、不會做控制的消費方式,這些一點一滴,從個人或個人經驗中接受到的訊息,就會造成影響,形成你對金錢的習慣與態度。

 

個性也會反映到管理金錢的方式

你的個性又如何影響你呢? 我們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會接受別人對我們的評價及貼標籤,長輩會怎麼形容你:很乖、安靜、好相處,大家的開心果,還是其他的? 學校裡同學又是如何來評斷你:你是嚴肅負責的人,還是有你就有歡笑,你總是在娛樂大家,或是書唸得好,但是只是會唸書的書呆子、什麼都不會? 大家對你怎麼評價、你的信譽如何:例如大家認為你是負責、有信用,或是做事不經大腦、重要的事不要交給你…。

別人對你的看法,會影響到你如何看待自己,這也會反映到你管理金錢的方式,你是會認同大家對你的看法,還是你認為這個跟自己的個性,其實是有蠻大差距的。如果你認為你自己是有自信及有能力的,你會把管理金錢,當成是一件需要去完成的工作,而你在別人眼裡的印象也是這樣子的話,他們也會給你機會去做金錢的管理,而且會信任你。

相反的,如果你自認是沒有能力、不可靠的,你可能就不會去學習如何管理金錢,而別人也不會信任你、給你機會去管理金錢。例如小時父母覺得你不會亂花錢,就會多給你零用錢,讓你可以自己管理一筆小錢,否則他們可能都是直接買好東西再給你,不會讓你有多餘的錢。

 

家庭方面是對用錢習慣與態度有最大影響的

家庭方面是對你的用錢習慣與態度會有最大影響的,藉由你對家庭成員生活,及處理金錢的態度的觀察,這些都會對你以後如何處理金錢會有很大影響。這些沒有對錯,只是你如果回想一下,家庭成員處理錢的方式,會有助於你去了解自己的用錢習慣與態度是如何養成的。例如以前看到父親常常買一堆他自認用得上的小工具、器材等,但是事實上很多都擺在工具間的角落、根本沒使用過。而你現在,常會過度消費,拼命在網路上購物,卻忘了上次買回來的、類似的衣服還在衣櫃裡,包裝連拆都沒有拆。而另外一方面,如果你看到父母親每次出去吃飯,永遠點的都是最便宜的菜吃,媽媽去菜市場買菜,即使一把30元的青菜,也會跟小販殺價半天,還要多要幾根蔥,那你以後用錢可能多會比較保守。

不管你現在的習慣與態度如何, 這都沒有對錯,只是如果你要管理好自己的金錢,讓自己有一個健全的財務狀況的話,可以盡量去改掉一些不好的用錢習慣。但是在這之前,你首先要對自己的用錢習慣與態度有所了解,習慣的養成都是根深蒂固、長時間累積而來的,或是以前的經驗、家庭的記憶等等造成的,要改變它們不容易。不過如果你能靜下心來,想想自己花錢的方式,把一些不好的用錢習慣改掉,將有助於你正確的處理自己個人與家庭的財務,讓自己財務狀況更健全、為自己累積更多的資產

 

Photo:Carissa Rogers, CC Licensed.
數位編輯:陳玉玲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