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若媽咪新書 獨立不是取決於年紀,而是孩子準備好了沒

《未來Family》數位專欄作家凱若媽咪,嫁到國外後碰到教養上的文化衝擊,凱若媽咪從自己的摸索,與德國婆婆的教養智慧中體認到,教育教養孩子,都是為了孩子獨立的那一天做準
  • 文/ 凱若
  • 2017-06-29 (更新:2017-07-21)
  • 瀏覽數7,088

《未來Family》數位專欄作家凱若媽咪,嫁到國外後碰到教養上的文化衝擊,凱若媽咪從自己的摸索,與德國婆婆的教養智慧中體認到,教育教養孩子,都是為了孩子獨立的那一天做準備。

 

女兒剛到德國時,我們開了場家庭會議,確立了她在德國生活的基本規矩。我這才發現,用「為孩子獨立那天做準備」的思惟來看教養,讓一切清楚許多,也省卻不少內心糾結。當然,想法和做法也有許多改變。 


女兒原本就是思想比較獨立的孩子,但在生活方面,還是有很多地方太過依賴大人的提醒和幫助。加上到德國的前一年,她與外婆同住,更是被我的母親當成一個小可愛來對待,總有好吃的東西放在桌上,也總有人收拾房間與衣物。
在女兒搬來德國之後,我就沒辦法比照辦理了。尤其家裡又多了一個小嬰兒,我無法像過去對待獨生女一樣照料她、接送她,新的學校也有著與臺灣不同的教育方式,以及對這年紀孩子完全不同的期待。媽媽的角色在她世界裡的比重,必須減少許多,也加速了她獨立的進程。


孩子vs.大人

我與女兒常常討論台灣與德國社會對於「孩子」與「大人」定義的不同。


在台灣,如果一個孩子在大學(甚至是研究所)畢業時,能夠獨立生活,就很不錯了。但德國人期待孩子獨立的時間,似乎還要更早一些。


女兒說,在德國的學校裡,雖然在她眼中,很多同學看起來根本還是個孩子(她人高馬大,總覺得別人比她小一點),卻發現老師對待中學生的態度,已經把他們當做小大人了。而女兒在台灣待到了11歲,接下來這幾年獨立關鍵期,都會在德國生活,我如果仍用台灣的標準來對待女兒,她在同齡朋友中,絕對會顯得格格不入。每個孩子離家獨立的時間都不一樣,而台灣與德國社會對於獨立的年齡,也有不太一樣的定義。


德國法律規定,16歲就可以小酌啤酒和氣泡酒,也可以開始工作賺錢。青春期就交男女朋友,是很稀鬆平常的事,一有工作就搬出去住,也是很普遍的狀況。我老公在16歲念技職學校時,就開始實習工作,賺錢養自己。他當時搬進爸媽家地下室的獨立樓層,還有獨立的出入口,沒有門禁。每天5點鐘就得起床上班,工作完就做自己的事,對自己的生活起居負起全責。


我16歲時在做什麼呢?剛上高中的我,人生只有讀書與學校生活,煩惱臉上的青春痘,關心電視上的明星。如果那時我問父母能否讓我獨立?他們絕對是猛搖頭,根本不可能。當時我爸爸還下了禁令,上大學前不准交男朋友(雖然我也沒遵守)。我想,當時不只是我父母不覺得我能做到自我管理,連我自己都懷疑。


一直都把女兒當做「寶貝小女孩」的我,才突然驚覺,如果當年老公16歲就能獨立生活,那距離女兒16歲,只剩下4年的時間了。我們要好好把握每一天,否則女兒到那時候,仍只是個孩子。我頓時明白,教養也是需要目標的。而我的目標就是幫助孩子,為他們獨立的那天做好準備。


媽媽覺得你冷vs.你開窗看看冷不冷

清楚為何而教養,我才能讓教養的「目標」,高過於「媽媽希望你如何如何」,並在有限的時間內達成。也才不致於用我自己狹隘的成長經驗,限制了女兒的發展,或是態度過於寬鬆、溺愛了。
就像是為了4年一次奧運而努力練習的選手,必須十分清楚在有限的時間內需要達到的標準為何,教練與選手才能齊心協力,適時調整。


為此,女兒與我達成一些共識。


如果每一天的教養,都為了女兒能獨立的那一天做準備,我就不會因為怕她遲到還每天叫她起床。我刻意將自己的鬧鐘調得比她的晚,來得及跟她說幾句話、但讓她得調鬧鐘喚自己起床準備。


當她問我:「今天我穿這樣會不會太少?」我不會再用「媽媽覺得你冷」的標準,要她多加衣服。我會說:「開窗或到陽台站一下,你就知道自己該穿什麼。」


我也不會讓她在我煮飯時,坐在客廳看電視、玩手機。我希望她和我一起做菜,因為她需要學習怎麼餵飽自己、整理廚房,以及與他人共同生活。


我也不會因為看不慣她的房間太亂,而邊叨念、邊幫她整理。我會吸家裡的地板,不過會留著她的房間,讓她自己整理。因為我尊重她有自己的空間,她的空間需要她自己維持。


我會在她房間放個洗衣籃,讓她自己洗衣服。


我不會總是接送她去球隊練習,或是參加朋友的生日派對。不過我會和她一起查網路地圖,知道如何用最安全的方式,到達目的地。她需要主動讓我知道她很安全,而不是總讓媽媽「奪命連環叩」。我絕不會查看她的手機、日記或任何私人物品,來得知我想知道的訊息。我會注意自己與她是否溝通無礙、無話不談。這是我們關係中最重要的基礎。


我會讓她明白,不需要擔心媽媽知道任何事。她需要思考的,永遠不會是怎麼面對媽媽的情緒反應,而是事情該如何處理。而媽媽,永遠是她能夠直說無妨的最佳對象,也是她的避風港。


我當然也不會限制她交男朋友。但我得讓她知道怎麼保護自己,不論身體或心靈。我們會盡可能事先討論各種的狀況,也討論我們面對這些事的做法與態度。


我也不會禁止她碰酒精或參加派對,而是在她能夠喝酒的年紀,陪她喝到軟腳。因為她需要知道自己何時會醉倒,這樣她在外飲酒就知道,在那之前就該適可而止。懂得保護自己,才能好好享樂。


我不會告訴她該念書還是工作,當然也不會告訴她未來該做什麼。我會把握每一天,陪她發掘自己的興趣和長處,陪她找尋資源,學習她想學的東西。


我也會讓她知道,一輩子都做一件事也很好,但是機率極少,所以到了五十歲都在追尋夢想也無妨,但要知道怎麼養活和照顧自己,與所愛之人。


相信孩子天生渴望獨立

我相信,每一個孩子對於自力更生都有種渴望,看看一個個喊著「我自己來」的3歲孩子就知道了。關鍵在於這樣的渴望,能否在家庭與學校教育的過程中被鼓舞,並培養成真正的能力。


過去我曾對女兒說:「你18歲就一定要自己生活了。」她總跟我撒嬌說,怎樣都不要離開媽媽,說得好像我是多狠心的媽媽,急著把她趕出門似的。現在,將滿14歲的她會問:「我什麼時候可以打工賺錢呢?我覺得挺酷的,想試試看工作的感覺。」她也開始期待學校9年級(滿15歲)學生都要參與的實習工作。她甚至覺得,大學如果能住宿舍或在外租屋,應該很不錯。


希望我的寶貝女兒最晚到了她18歲成年那一天,已經擁有照顧自己和所愛之人的能力。她或許還在讀書,或許還與我們同住,但不需要我們關照她的生活起居,全家單純享受與她共度的時光。我們依舊每天都在做準備,等待那一天的到來。

 

延伸閱讀
3-8歲親子共讀

1.孩子學情緒《喜歡大東西的國王》:學習不是所有事情都可以盡如人意
2.孩子學能力《皮可大冒險》:學習學克服恐懼、面對新環境,才能成為一輩子都可帶走的能力
3.孩子學負責《小母雞幫幫忙》:學習解決事情、學會誠心道歉
4.孩子享生活《最可怕的一天》:學習即使面對可怕的事也能轉變成美好的一天
5.孩子學會愛《我願意》:爸媽對孩子無私的付出與包容、支持與尊重,讓孩子學會放心追逐自己所愛

 

9歲以上親子共學
1.孩子學情緒《換心店》:學習認識自己情緒、了解他人感受,學習表達,培養好EQ,將心比心
2.孩子學能力《不偷懶小學2:不可能奇蹟》:學習不只是成績,不放棄的精神更能成就更多奇蹟
3.孩子學負責《班上養了一頭牛》:賦予孩子使命感,讓孩子自己扛起應負的責任
4.孩子享生活《吹口哨的孩子王》:讓孩子學習有點苦澀的生活中,找到勇氣進而正向面對
5.孩子學會愛《藍色星星的孩子國》:學習換位思考!讓孩子想一想,願意用多少別人的痛苦,來交換自己的快樂呢?

 

《每一天的教養,都為了孩子獨立那天做準備:德國婆婆教我的教養智慧》
作者:凱若媽咪(Carol)
出版日期:2017年5月25日
出版社:天下文化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本篇文章出自第期未來Famiy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