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行為分析師袁巧玲:3方案破解卡關時機

兒童行為分析師袁巧玲認為,孩子的學習動機非常難尋,因此無論是擦桌子或提東西,吃飯穿衣或洗澡,家長都應把握、順水推舟引導。她提出3個方案,給父母做為參考,陪伴想要積極挑戰「自己來」的小小孩。

兒童行為分析師袁巧玲認為,孩子的學習動機非常難尋,因此無論是擦桌子或提東西,吃飯穿衣或洗澡,家長都應把握、順水推舟引導。她提出3個方案,給父母做為參考,陪伴想要積極挑戰「自己來」的小小孩。

 

「無論擦桌子或提東西,吃飯穿衣或洗澡,當孩子眼睛發亮說要自己來,就該把握機會讓孩子動手,因為這種學習動機是非常難尋,」兒童行為分析師袁巧玲說,「順水推舟的引導方式,比日後才要教孩子,有效許多。」

 

台灣家長經常不厭其煩教孩子認識顏色、形狀,唸ABC、數123,卻忽略耐著性子給孩子嘗試添飯、倒水等實際操作生活各環節的機會。袁巧玲說:「雖然過程經常弄得亂七八糟,但小小孩從練習生活中的各種事情,會發展出肌肉運用、手眼協調等無數重要的能力。」


讓小小孩嘗試日常所有的事情,培養自理生活能力的過程並不輕鬆。尤其學步兒時期的孩子往往不了解自己能力侷限,經常搶著做,還堅持按照自己的方式,做不好時又氣急敗壞,極度考驗父母的耐心。由於不知道怎麼引導,常讓學步兒的父母最後精疲力竭,乾脆自己做,陷入代勞的惡性循環。


對此,袁巧玲針對家長常遇到的狀況提出三個方案,給父母做為參考,陪伴想要積極挑戰自己來的小小孩。


方案1:劃定邊界範圍 讓孩子自由探索

要趁早教孩子規矩、又要尊重孩子探索的權利,經常讓家長不知道界線在哪裡?該讓孩子自由到什麼程度?
就以吃飯來說,小小孩「玩食物」是不少爸媽頭痛的問題。然而,對食物感到好奇是孩子的天性,該由著孩子嗎?
袁巧玲提出一個簡單的依循原則:看孩子是否繼續在吃飯。


袁巧玲認為,孩子必須明白「在餐桌上就是要吃飯」,至於想把包子皮和肉餡全部拆解開來,或把包子整顆壓扁再撕開放到嘴巴,即使食物掉了滿地、吃得髒兮兮,這些在小小孩時期並不用急著糾正,「只要持續還在『吃』,就不需要特別制止。 」


反之,當孩子已經停止「吃」這個動作,食物完全變成玩具,父母就可以把食物收走,請孩子離開餐桌,「讓孩子知道他可以研究食物,但餐桌上就是要吃飯。」


袁巧玲也建議,如果孩子老是對玩某些食物特別感興趣,例如總把豆腐握在手中捏爛,家長可以準備麵團等類似觸感的玩具,給孩子離開餐桌的時候體驗,降低孩子在餐桌上揉捏豆腐的情況。


方案2:當下沒時間無妨 就另外找時間

有許多父母覺得委屈,他們並非不願意讓孩子嘗試,而是沒有時間。「我實在沒辦法等他慢慢穿鞋子再出門」、「我沒空陪他一餐飯吃這麼久」,只好由父母動手比較快。


沒時間等待孩子把事情做完,就自己接手做,讓孩子缺少練習的機會,是十分可惜的事。袁巧玲建議,「如果知道孩子出門總要花上一段時間才能把鞋穿好,就提前開始做,預留足夠的時間讓孩子自己穿外套、穿襪子鞋子。」


父母也可以留意是什麼原因導致孩子動作慢:是否某一個環節卡關,像是拉鍊拉不好、扣子扣不上,那就利用其他時間提供相同的元素給孩子練習。例如讓孩子幫娃娃穿鞋子,練習套入的動作,一旦動作熟練了,就能加快穿鞋速度。
同理,練習使用湯匙也不一定非要在餐桌上。給孩子舀豆子、挖沙,從遊戲中也能夠幫助孩子增進同樣的能力。


方案3:從旁協助停看聽 記得只要做半套

孩子重視嘗試的過程,但父母經常只把焦點放在有沒有達到標準,且喜歡用自己的想法告訴孩子要怎麼做。


袁巧玲建議,面對新的嘗試,不用急著教孩子怎麼做。孩子露出困惑的神情或找不到要領而焦躁時,父母也可以選擇先動口不動手,只在旁邊重點提示。即使動手,也只協助一部分,而不是幫孩子「做好、做滿」。


以吃飯為例,對很小的孩子而言,要把食物從碗裡舀起來再放到嘴巴,是非常困難的過程,需要反覆不斷練習才會成功。父母可以先把動作拆解,幫孩子把飯舀一口在湯匙裡,讓孩子單純先練習把湯匙的食物放入口中,取代必須同時練習整套的好幾個動作,降低孩子的挫折感。


但千萬不要覺得「算了,你還太小,我先來餵,等你長大再說」。袁巧玲強調,成長是逐漸累積的,沒有經過足夠練習,孩子不會因為「長大」就突然擁有某種能力,替孩子完成所有動作,反而剝奪了孩子長大的機會。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本篇文章出自第期未來Famiy雜誌

★填問卷
領$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