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爸爸(媽媽)經常跟我說……

我記得小時候,媽媽經常感嘆地說:「女孩子一定要唸書,學歷越高越好。」媽媽童年時沒機會讀書,不識字而讓生命受到很大限制,這是她心頭難以抹滅的遺憾。

小時候的我們,單純、敏感而脆弱,全心全意依戀著父母,把父母當做全世界。我們仰望父母所做的每一件事,相信父母所說的每一句話,努力想要達成他們的期望,藉此表達我們對父母的愛,也藉此來證明自己值得被愛。

然後我們長大了,逐漸以不同的視角來理解父母。當我們想起小時候父母常說的話、那些一再重複的嘮叨與叮嚀,對今日的自己有什麼影響和意義?這是一個很值得書寫和探索的主題。

我記得小時候,媽媽經常感嘆地說:「女孩子一定要唸書,學歷越高越好。」媽媽童年時沒機會讀書,她其實很能幹、有志氣,做事比爸爸更踏實俐落,卻因為不識字而讓生命受到很大限制,這是她心頭難以抹滅的遺憾。我從小功課好,就成了她津津樂道的欣慰和驕傲。

所以我每次碰到不愛唸書的孩子總會鼓勵他們:「成績不好沒關係,但一定要學會閱讀和書寫。閱讀可以擴充視野,知道生命有各種可能性,書寫可以表達自己,讓生命不寂寞,並且訓練思考。只要能讀能寫,就擁有自主學習和不斷成長的機會,什麼都不用怕。」這是媽媽透過她的人生送給我的一項珍貴體悟。

_________________
有一個朋友是美食家,她說這要歸功於家傳的習性:
小時候,爸媽最常說的一句話是:「吃東西不要省,想吃什麼就盡量吃。別怕,吃不窮的。」我們家境只是小康,日常用度都很節省,唯獨吃飯從不吝嗇,把全家人的嘴都養刁了。長大後我才懂得,爸媽走過戰亂流離的時代,再珍貴的財物和情感都留不住,到最後,只要全家人坐在一起好好吃飯,就是他們那一代人所能追求的最大的幸福。我現在很珍惜跟爸媽一起上館子,或擠在廚房裡做菜的時光,並且以身為老饕的女兒為傲。

__________________
父母在孩子心裡留下的並不全然是正向的話語,也有不少朋友想起不快樂的記憶。一位朋友寫到:
小時候媽媽經常碎念我:「女孩子要坐有坐相,站有站相,意見不要那麼多,閉上嘴巴,多做家事,不然會嫁不出去。」這些嘮叨讓我很反感,甚至跟媽媽頂嘴:「女孩子活著只為了嫁出去?那我一輩子不結婚,可以吧!」結果我找到一個很愛做家事的老公,讓媽媽跌破眼鏡。

_________________
不快樂的父母很容易把自身的焦慮和痛苦擴散到子女身上,為孩子的童年帶來負擔和陰影。有兩位朋友寫到父母婚姻對自己的影響:
小時候,爸媽每次吵架就會說:「我們要離婚,你要跟誰?」弟弟妹妹都很害怕,立刻大哭說要跟媽媽,讓我左右為難,我也想選媽媽,但這樣爸爸太可憐了,我好像應該投爸爸一票,又怕媽媽會生氣。我一直帶著焦慮和擔憂長大,結果幾十年下來他們也沒離婚啊。現在想想,兩個大人以嚇唬小孩來爭寵,真是太離譜了。

_________________
小時候媽媽經常跟我說:「你是單親家庭的孩子,一定要比別人更努力,不要被人看不起。」這些話在我心裡造成很大的包袱,不斷提醒我跟別人不一樣,讓我很自卑。幸好我的身邊有一群好朋友,他們從未歧視我,我才發現那是媽媽自己的投射。她認定自己是婚姻失敗者,怕別人看不起她,就把這份恐懼灌輸給我。想通這一點之後,我很心疼媽媽,也心疼小時候的自己。

_________________
童年時代被父母形塑的習慣和價值觀念,往往變成我們性格的一部分,還真不容易改變。一位朋友寫到,小時候爸爸經常警告他:「男孩子不准哭!」只要他流露出膽小軟弱的樣子,就會挨罵,被嚴格糾正。現在他果真變成一枚硬漢,碰到天大的事都流不出眼淚,但跟爸爸之間也一直有種疏遠的距離,無法親近。

對此我的回應是:「一個不准孩子哭泣的父親或母親,通常也不會容許自己哭泣。如果你願意,可以試著以『我爸爸從不哭泣』作為起始句,開始書寫你爸爸的人生。當你以成年人的角度來觀看爸爸,或許對於父子之間的僵局會有新的體悟,找到一把柔軟的鑰匙來解開自己身上的束縛。」

既然他主動寫到這個話題,表示他的內心已經準備好,並擁有足夠的能量可以破除童年帶來的情緒封印,一步步重新跟情感世界產生連結。

在你小時候,爸爸媽媽經常對你說哪些話呢?這些話語在你心裡又產生什麼樣的迴盪呢?

 

摘自 莊慧秋《寫出你的內心戲:60個有趣的心靈寫作練習》/心靈工坊

 

 

Photo:Phalinn Ooi, CC Licensed.

數位編輯:吳佩珊、曾琳之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