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遊戲是為未來做準備

從孩子遊戲的態度、遊戲的選擇以及他賦予遊戲的意義,都能反映出孩子和周遭環境的關係,和旁人的相處是友善或敵對的,而想要駕馭別人的傾向是否特別顯著。

遊戲

在孩童的生活中,有一種現象顯然是在為未來做準備:那就是玩遊戲。遊戲是教育的輔助工具,它能激發思想、幻想和靈活程度。我們在遊戲中一再看到為未來的準備。從孩子遊戲的態度、遊戲的選擇以及他賦予遊戲的意義,都能反映出孩子和周遭環境的關係,和旁人的相處是友善或敵對的,而想要駕馭別人的傾向是否特別顯著。我們也能在孩子的遊戲中看到他對人生的態度。所以遊戲對孩子是極其重要的。

 

遊戲也是社群情感的實踐

孩子的社群情感相當豐沛,不論在任何情境下,他都能從社群情感中得到滿足,也被這種情感強烈吸引。孩子如果逃避遊戲,就很有可能是發展偏差。有些孩子不喜歡跟別人玩;當他們跟別的孩子在一起時,往往會把遊戲搞砸。傲慢、不健全的自我評價、擔心自己玩不好,是這個問題的主要因素。一般來說,我們能在孩子遊戲的時候確認他在社群情感方面的發展程度。

另一個在遊戲中非常明顯的元素,就是以佔優勢為其目的;它會表現在喜歡發號施令、駕馭別人方面。關鍵在於孩子是否以及如何突顯自己、是不是很喜歡那種扮演支配者的遊戲。任何遊戲都和三項元素有關:為人生做準備、社群情感以及支配欲。

 

在遊戲中,孩子能夠體會「自我實現」

在遊戲中,孩子大抵上只能靠自己;他的表現會在和其他孩子一起遊戲的時候激發出來。有很多遊戲都強調創造力的因素。尤其讓孩子有發揮創造力的空間的遊戲,往往包含了對於未來生涯很重要的元素。事實上,許多人的生命歷程都顯示了遊戲和職業的關聯,比如說,有些孩子喜歡為娃娃做衣服,長大後也成為裁縫。

遊戲和孩童內心生活的發展密不可分。你幾乎可以說那是他的職業,或甚至真的這樣理解。因此,干擾小孩子玩遊戲,並不是無傷大雅的小事。我們不可以把遊戲視為虛擲光陰。那是為未來的目標所做的準備,那個在未來世界裡的成人,其實已經隱約出現在每個孩子身上。所以,認識一個人的童年,會讓我們對他做判斷時輕鬆許多。

 

注意力與分心

心理器官有一種能力,它會明顯影響一個人的表現優劣,那就是注意力。

對心理器官來說,注意力代表一種待命狀態,那是個人和事態的連結,為攻擊或防禦所做的準備,例如在危難中,或在一個新的、不尋常的處境裡,當我們必須聚精會神地達成某個目標的時候。

注意力是每個人都有的能力,如果不是生病或智力不足的話。但是你時常看到有人注意力不足。可能的原因很多。首先,疲倦或疾病之類的因素,會影響到人們的注意力。再者,有些人之所以缺乏注意力,是因為他根本不想注意,因為那些他本來該注意的對象不符合他們的生命態度,或者和他們的行動軸線有衝突。反之,如果一件事和他們的生命軸線多少相關時,那他們的注意力馬上就醒過來了。注意力的不足還可能有個原因:反抗的傾向。

小孩子非常容易傾向反抗;有時候我們會看到,這樣的孩子不管別人給他們什麼建議都一概拒絕,他們的反抗就寫在臉上。面對這種案例時,教學方式和適當的教養手段是很重要的;教學內容必須配合孩子無意識的生命藍圖以及主要軸線,也就是和孩子達成和解,特別是被嬌慣的孩子。

有些人什麼都看到,什麼都聽到,知覺到所有現象和變化。也有些人彷彿只用視覺器官來面對世界;還有些人偏好聽覺器官,只要是可見的事物,他們既不想看、不想留意,不感興趣。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原本以為應該注意到的事,但就是有人置若罔聞。

 

要喚醒注意力,最重要的是一種真正深層的興趣

這個興趣存在於心理深處,比注意力要深層得多。如果興趣存在,那麼注意力也會自動出現,在教育上不需要任何施力。注意力不過是個工具,我們用這個工具來掌握一個有興趣的領域,以達成某個目的。一個人的發展不會毫無錯誤,多少都會偏離正軌。而這些錯誤的心態自然也會波及他的興趣,使得他沉溺在對於更好的人生準備無意義的事物。比如說,如果一個人的興趣太過關注在自己身上,尤其是在意手裡握有的權力,那麼這個人會特別注意到任何和權力有關的事,不論是權力的奪取或是威脅。

在其他方面,只要他的權力興趣還沒有被另一種興趣取代,你是無法引起他的注意力的。特別是在孩子身上,我們可以觀察到,當有機會得到認可時,他們會立刻專注起來,而當他們覺得不被認可時,他們的注意力就會瞬間消失。

所謂注意力不足,其實不外乎是指:一個人對於別人期待他去注意的事視若無睹。

他所謂的「注意力不足」,其實是把注意力擺到其他地方。所以,說有的人無法「專心」,是不正確的說法。你最後總會發現,他是很能夠專心的,只不過是關注別的東西。

還有所謂的缺乏意志力或欠缺動力。

要處理這類案例並不容易。唯一著手的辦法,就是找出這些人的生命藍圖。我們在每個案例都看到,所謂的不足,只是因為他們追求的是其他事物,而對眼前的問題置之不理。他們其實也有不屈不撓的意志和源源不絕的動力,只不過不是指向別人所期望的目標。

這種人屢見不鮮,他們被指派某個工作,卻心生抗拒,或者是敷衍了事,結果給其他人造成負擔。他們不變的性格特徵就是注意力不足;但是當他們主動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時,注意力卻馬上回來了。被寵壞的小孩身上就有這種問題;他們想要的是繼續被嬌慣。

 

摘自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認識人性》/商周出版 

 

 

Photo:Juhan Sonin, CC Licensed.

數位編輯:吳佩珊、曾琳之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