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蘭─不要求完美,孩子會學得更好

不准犯錯不但不合理,還會扼殺創造力。愛因斯坦說:「一個從來沒有犯過錯的人,就從來沒有嘗試過新的東西。」
  • 文/ 洪蘭
  • 2015-08-01 (更新:2020-01-16)
  • 瀏覽數75,950

一位外國教授來台演講,正巧碰上我們的大學指考,他看到台灣人對考試如臨大敵,全家總動員,非常不解,又聽到大家對考試的抱怨,就對我說,最近有幾個研究都發現隨堂小考(Quiz)可以幫助學生學習,你們不知道嗎?


我們當然知道,人的記憶會因重複的提取而使迴路活化,並因新訊息的加入而重組,提取的次數愈多,迴路連接得愈密,記憶愈好。對於考後孩子會有「少一分打一下」的恐懼,他很不以為然的說:「考不好是能力問題,不是品德問題,打能力不強和弱勢的學生,應該嗎?」


當然不應該。但是多年來,大家都認為考不好是學生懶,所以要打。因循苟且之後,沒有人再去思考打罵的公平性,更沒有人去追究考不好的原因。


美國有一個貧民中學的校長,收進來的都是後段班生,畢業出去的都能進大學,成為社會的精英。他每年開學時會把學生找來,跟他說:「我不要求你完美,我只要你學習。如果你犯了錯,我不追究,但是要知道你能否把這個錯誤轉換成學習的經驗,不犯第二次錯。」當他不要求孩子完美時,孩子就能放下心來,專心學習了。

 

不准犯錯不但不合理,還會扼殺創造力。愛因斯坦說:「一個從來沒有犯過錯的人,就從來沒有嘗試過新的東西。

 


打破舊觀念,讓教育以終為始


其實古人並沒有要求十全十美,顏習齋說:「惡人之心無過,常人之心知過,賢人之心改過,聖人之心寡過。」如果連聖人都寡過,凡人就更不必說了,少一分打一下是不人道的。


很多父母認為打是為孩子好,打了才記得住,以後才不會再犯。然而挨打是個羞辱,古代行刑都在市口,主要是遏止(殺雞儆猴)和羞辱,一旦孩子沒有了自尊,自暴自棄後,就什麼事都做得出來了。


二十年前,推甄剛開始時,我曾鼓勵一位有才華、但不會考試的學生來甄試。結果,報名時就被研究所中其他老師否決了,理由是他學業成績不到前10%。甄試取才的新意義打不破老師分數的舊觀念,我們就這樣流失了一個可造之材。這種例子比比皆是,我們一方面叫孩子發展他的長處,用長處跟別人競爭;另一方面要他樣樣都好,說五個A++才可以進理想學校。理想與實際背道而馳又一例證。


思想決定行為,若沒先改掉舊觀念,擬出來的比序方式自然偏離教育目的。近日,台灣連續發生一些荒唐事件:颱風來,吆喝大家去海邊衝浪;在機場亂開玩笑,謊稱行李有炸彈而被拘留。在在反映出我們教育的偏差,教出來的學生,連基本的常識都沒有。這樣的教育,我們能坐視而無動於衷嗎?

--

洪蘭

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及清華、交大、陽明、中央四校聯合系統講座教授。著有《歡樂學習,理所當然》、《教育創造未來》、《自主學習,決定未來》等書(以上為天下文化出版)。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本篇文章出自第期未來Famiy雜誌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