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痛苦,來換將來的幸福,這真的換得到嗎?

讀書如果是為了將來更幸福,通常我們現在練習的,就是將來得到的。所以我們如果練習痛苦,將來會有比較高的機率,得到的也是痛苦。

文/洪仲清

傳統的父母,會直接用命令,或者恐嚇的方式,要孩子安靜與閉嘴。譬如,虎姑婆的故事,就是一個經典。

現代的父母,開始比較多使用玩遊戲的方式,增加親子之間的樂趣,來達到我們期待的狀態。像是,「看誰可以安靜得最久,誰就贏了!」我猜,這種遊戲很多家長都玩過,特別在陪孩子睡覺的時候。

可是,後來孩子大一點就會發現,這其實不是一種遊戲,其實沒那麼好玩。這時候,跟孩子學動作比較慢的動物,像是烏龜或者樹懶,可以再撐一下。

然後,有些伸展的動作,可以配合動物的形象,像是鱷魚張大嘴(兩隻手開闔模仿鱷魚的嘴巴)、蝴蝶飛上天(雙手雙腳模仿蝴蝶的翅膀擺動)、青蛙游泳(雙手雙腳學蛙式)…。因為要睡了,所以動作可以輕柔舒緩,先消耗一下孩子的體力,再要求孩子閉上眼睛。

有時候可以練習呼吸,要孩子把雙手放在腹部,閉上眼睛。然後,我們假裝要干擾孩子,製造一些小的噪音,孩子得要專注在腹部的起伏。孩子如果眼睛打開,或者笑出來,就算輸了,那就是我們「分心」成功。這也是除了講故事書之外,很好的睡前活動,玩著玩著就睡著了。

 

幸福其實不遙遠,只是常被我們忽略

陪睡時發生的事,要刻意整理起來,這些真是美好的回憶,可以一輩子拿來回想。我猜,父母能享受這段時光,平均大概也就五年左右吧!

可是,如果父母滿腦子待辦事項,心靜不下來,這一段時間,大概只覺得是個「麻煩」。我沒有責怪的意思,這時候不少家長體力已經透支,還可能比孩子先睡著,甚至睡著又會被孩子叫起來。

我偶爾提提,讓我們記得在生活小事裡,把這些幸福保留下來。

儘管我們大人可以在口語上、行為上,比孩子能靜默更長的時間。但在頭腦裡,那些雜念紛飛,大概比孩子的頭腦吵雜不少吧!人在心不在的現象,大人有這種狀況的比例比孩子高吧!

我們人的心神常在過去與未來漫遊,某個研究有個數字,約是百分之50的時間。然後,我們一天所產生的念頭,有百分之95經常重複。

我常感覺幸福在當下,但我們給幸福的時間實在太少,然後我們又寄望能在未來獲得幸福,真是矛盾。

我想到曾有一個學生,跟我說她壓力大到根本沒辦法專心。眼睛已經從第一行看到最後一行了,但心沒跟上,訊息完全沒辦法吸收,腦海裡面都被其他的事佔據。

 

十二年國教,達到紓解壓力、引導多元適性發展之效果?

看到兒福聯盟在昨天(6/14)的新聞稿(十二年國教之後 學習疲勞情形惡化,逾半數學生學習疲勞,一成三過勞),感慨很深。

「逾半數(50.4%)的五六七八年級學童有出現學習疲勞情形(中等疲勞加上過量疲勞),甚至有一成三(12.7%)兒少已達『學習過勞』程度,整體疲勞分數較2011年增加,而國中生與六都學生的學習疲勞程度較嚴重。」

「學習疲勞會出現的症狀,包括壓力負荷大:調查發現,近三成(27.7%)孩子覺得課業讓情緒上非常疲累、36.6%孩子在上完一天的課和補習後,感覺整個人都累垮了、甚至更有32.5%想到要上課就已沒力…缺乏學習動力:近四分之一(24.6%)的孩子表示對課業越來越提不起興趣、超過兩成(21.4%)的孩子認為念書對將來沒用,比例也都明顯比2011年高;更令人心疼的是甚至出現了身心症狀:調查發現,有一成左右(13.4%)孩子因為課業壓力而焦慮到失眠、睡不好、出現頭痛或胃痛(9.5%)、吃不下飯或暴飲暴食(6.2%)甚至出現自我傷害或一死了之的念頭(6.5%)。」

「五成二(52.2%)的家長會拿孩子的課業表現與他人比較,或是訂考試標準(66.5%),比六年前高出許多,甚至有近三分之一(31.7%)的孩子因課業表現不佳曾被家長言語羞辱,更有五分之一(20.6%)的孩子曾被體罰。不僅家長斤斤計較孩子的課業表現,其實孩子也給自己不少壓力,高達四成六(46.2%)的孩子覺得成績無法達到自我期望;三成六(36.1%)擔心成績跟不上同學;三成(30.3%)會因考試或作業成績不佳而影響一整天的心情;約四分之一(25.8%)認為同樣的課程,自己通常比別人花更多時間來學;甚至有兩成一(20.9%)擔心自己成績太差會被同學看不起。」

「調查發現有49.6%的學童夜間睡眠時數低於7小時,更有21.4%低於6小時。相較2011年,睡不足6小時的孩子從17.7%上升至21.4%;睡眠情況有惡化的現象。陳麗如執行長表示,根據美國睡眠醫學會的研究,六至十二歲的兒童,每日應有9-12小時的睡眠,十三至十八歲的青少年,每日應有8-10小時的睡眠;孩子長期睡眠嚴重不足,除了造成學習疲勞,還會影響身心健康和學習能力,令人不得不擔心。」

 

隨著孩子的年紀越大,似乎腦袋越難安靜下來

這樣孩子真的贏了嗎?連睡都睡不飽了,根本就侵蝕了健康,這有比較好嗎?這種大家都更痛苦的結果,真的是我們要的嗎?這好像是整體家庭、學校、社會教育的結果。

我常想的是,怎麼樣讓人的心理更健康,包含家長與孩子。可是,這個社會的趨勢,似乎是往反方向。難怪連陪睡,對某些家長來說,壓力其實很大。

原本可以是幸福的事,卻變成了有壓力的事。我們真的有需要,把自己搞成這樣嗎?讀書如果是為了將來更幸福,那表示我們要用現在的痛苦,來換將來的幸福,這真的換得到嗎?

通常我們現在練習的,就是將來得到的。所以我們如果練習痛苦,將來會有比較高的機率,得到的也是痛苦。如果身心健康從小長期被犧牲,將來是能幸福到哪裡去啊?!

 

全文經作者《洪仲清臨床心理師》授權轉載,原文標題為《看誰可以安靜得最久,誰就贏了》

 

 

Photo:mintchipdesigns, CC Licensed.

數位編輯:吳佩珊、王信惠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填問卷
抽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