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定情緒的好習慣:改變你看待世界的態度

認真工作很重要,可是太拚、累積太多壓力,對身心都會造成影響。尤其太努力的人,反而不會發現自己有壓力。於是不知不覺中,壓力就侵入內心深處。

很多人可能會不由自主的擔心將來,且感到焦躁不安。事實上,沒有這種經驗的人反而罕見。做為一個心理教練和講師,在聽過數千人的心理困擾後,我可以很肯定的這麼說。

這裡比較棘手的部分,是「不由自主」。也就是不知道焦躁不安的真正原因。這和去遊樂園的鬼屋一樣,如果知道鬼屋裡面有什麼,害怕程度就會減半,就是因為不知道才會害怕。

這種不由自主的不安情緒,是典型的現代病。以前光要確保食材、生火煮飯,或做一些生活上的瑣事,都要花很多時間和力氣。現在我們不必為這些事花那麼多功夫,只要去購物中心或超級市場,幾乎就能買到所有東西。接下來只要在家電產品上按個按鍵就一切搞定。

換句話說,現在大家多出很多時間去想一些不必要的事。

人如果想太多會很不妙。因為人這種生物有一種特質,就是如果把一個人放著不管,他不會往好的方面想,反而會做無謂的擔心。而且這種情緒會逐漸升高,陷入愈來愈不安的狀態,有時候甚至會發展成空虛感或自認一文不值。

在古代,人們不會囉嗦,因為不付諸行動就活不下去,根本沒時間多想。相形之下,在物質不虞匱乏的現代,生活富裕導致心理問題層出不窮。
因為這樣的背景,除了身體和運動的習慣,我還要告訴大家讓心情穩定、內心堅強的習慣。

 

關鍵因素是「壓力」

認真工作很重要,可是太拚、累積太多壓力,對身心都會造成影響。尤其太努力的人,反而不會發現自己有壓力。於是不知不覺中,壓力就侵入內心深處。

另外,人會生病,據說絕大多數源於壓力。人生像是長跑,心理的習慣可以讓人減輕不由自主的不安或壓力,以健全而穩定的心理狀態,愉快的持續跑下去。

 

看法不同,世界也跟著改變

人生有苦有樂。有工作順利時,也有不順的時候。人在不同的狀況下,會有各種情緒湧現,對心理造成影響。

在這種情況下,要穩定心情、消除不安、減輕壓力,該怎麼做呢?你是否會去旅行或做些休閒活動喘口氣?這當然也很重要。因為這樣可以「減壓」,將身心重新設定為最佳狀態。只是喘口氣、減壓之後,一旦回到現實生活,又會是一樣的心理狀態。所以養成在日常生活中就能穩定情緒的習慣,才是根本的有效對策。


思考心理習慣時,比起「現狀如何」,更重要的是「如何看待現狀」。
例如在同一家公司同一個部門工作,有人對公司或部門抱怨連連,也有人和同事關係很好,並樂在工作中。發生同樣的事,有人看法樂觀,也有人悲觀。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不同?

關鍵在於,每個人對周遭環境或發生的事有不同的看法。你如何看待一件事、如何接受它,即使發生的事一樣,依認知不同,湧現的情緒也會不同。

認為「世界很美好」的人,和認為「世界不美好」的人,即使看到同樣的事,也會產生不同的感受。儘管經濟不景氣,認為世界美好的人,還是容易心情開朗。但是認為世界不美好的人,自然容易覺得沮喪。這種人就算是在景氣好的時候,也會特意找出負面因素,結果讓自己變得頹喪。

有一種模式可以解釋這個結構。那就是在一九○○年代中期,美國心理學家亞伯.艾里斯(Albert Ellis)提倡的ABC理論。
A:Activating event(觸發事件)
B:Belief(信念、價值觀)
C:Consequence(結果)
A(Activating event)是發生的事;B(Belief)是這個人的信念或既有觀念,也就是看事情的習慣;C(Consequence)是因B引起的情緒或感受到的世界觀。

以剛才的例子來說,發生的事(A)是不景氣,信念或價值觀(B)是「世界很美好」,結果引發出的情緒(C)是「仍然很幸福」。
即使處於不景氣的狀況下,他的信念、價值觀(B)也能帶給身心低壓力的狀態。

另一方面,發生的事(A)一樣是不景氣,但是信念或價值觀(B')是「世界不美好」,結果引發出的情緒(C')是「果然很灰暗」。

這種情況下,他的壓力可能會很大。工作意願應該很低落,心理狀態也不佳。

人的心情或情緒會受發生的事件影響,但是自己的信念、價值觀,才是更重要的決定因素。也就是說,心情或情緒,可以說是由自己的看法決定的,這比來自周遭的影響更大。

 

摘自 三浦將《黃金好習慣,一個就夠》/今周刊

 

 

Photo:Lance Neilson, CC Licensed.

數位編輯:吳佩珊、曾琳之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