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7歲女孩辦畫展─讓繪畫成為陪伴一輩子的興趣

一般人辦展覽,是表揚自己的成就,但這對父母不一樣,為女兒辦畫展的目的,不僅是創造難忘的回憶,更重要的是,延續女兒純粹愛畫畫的心,希望她一輩子都記得現在的快樂。

一般人辦展覽,是表揚自己的成就,
但這對父母不一樣,為女兒辦畫展的目的,
不僅是創造難忘的回憶,
更重要的是,延續女兒純粹愛畫畫的心,
希望她一輩子都記得現在的快樂。


6月天暑氣逼人,但在台北民生社區富錦街非凡咖啡店內,卻有一個沁涼的午後。這一天,是兩個剛過7歲生日的小女孩,安安和媛媛,「四手聯玩」的小畫展開幕茶會。一共展出的十二幅畫作,這些都是孩子們過去兩年多來,在畫室習作的成果。

 

為了讓孩子對學畫更當真,為創造親子記憶,兩個家庭決定「小題大做」,隆重正式的幫孩子辦人生的第一場「畫展」,也是孩子們兒時的塗鴉紀錄。


兩個家庭的爸爸媽媽原本就是朋友,孩子又一起在蘇荷兒童美術館學畫,偶然的一個建議,「乾脆來辦畫展好了」,讓爸爸媽媽們動員起來,啟動所有的人脈和資源促成。


恰好非凡蛋糕的老闆張國榮,過去也有在自家咖啡店內,替社區兒童策辦畫展的經驗,在這位熱情友人鼓勵下,兩個女孩的小畫展,便正式進入籌備階段,隨即啟動後續,包括送畫裱框、印製海報、製作明信片,以及發送開幕茶會邀請函等,一連串的流程,前後約花了一個半月的準備時間。


很幸運的,當兩個家庭的爸媽把這樣的想法和幾位朋友分享,意外得到許多正向回饋。除了張老闆大方贊助為期三個月的畫展場地與開幕茶點;還有創辦愛蝶草本手工皂品牌的鄭圭雯小姐,提供了200份手工皂做義賣;加上台中汗匠文創團隊,則協力設計明信片等畫展製作物,大幅降低了畫展的花費預算。

 


沒耐性的女孩,一畫畫便安靜


安安從上幼稚園小小班,老師就說她特別喜歡玩美勞,不是很耐得住性子的她,剪貼畫畫反倒很能安靜下來。父母也觀察到,在和大人出門用餐或喝喜酒時,安安總吵著要作畫,因而,餐桌上的桌墊或點菜單背面,屢屢成為她的五彩畫布。


也因此,每當出門時,不管是車上或手提包內,一定會準備色鉛筆和空白筆記本,以便讓她隨時隨地能作畫,這也變成了安安家的特殊習慣了。還有,安安構思的手繪卡片,更是全家人生日時不會少的驚喜。


兩年多前,爸媽安排讓孩子上畫畫班,相對於上鋼琴課時的疲態,更凸顯安安對繪畫的興致,特別是畫室老師,強調「畫不像」的啟發式教學,更讓她享受構圖調色的趣味。常常下課後回家剛進門,才脫了鞋,她便喊:「要畫畫!」晚上近10點,該準備上床聽故事,只見她又把整套顏料畫筆搬來客廳,非得在睡前,把手腳搞得無比斑斕才願罷休。

 


愛畫畫的純粹,就是藝術


孩子熱愛畫畫,加上練習的時間多,愈畫似乎也愈有模有樣,作品亦常獲學校老師表揚。有一回,安安參加家裡附近,一處建案舉辦的寫生比賽,第二名,竟還得到一台捷安特童車當獎品,凡此外在鼓勵,都強化她作畫的興致。


然而,身為家長,該如何看待孩子這樣的興趣?


說實話,不能免俗的,爸媽也思考過上小學時,要不要送進美術班,密集訓練孩子可能有的美學天賦,但卻遭畫室老師反對。老師們認為,一旦「興趣」變成「功課」,也許就此扼殺孩子對畫畫的純粹喜好了。


蘇荷兒童美術館創辦人林千鈴主張,「畫畫就是畫畫,孩子純淨真心,無所為而為,沒有任何現實名利的意圖居心,也沒有成敗得失的算計顧慮。這種全然投入的純真狀態,其實就是一種藝術。」20世紀藝術大師畢卡索(Pabio Ruiz Picasso)說的:「每個孩子都是藝術家,問題在於,如何讓長大後還是藝術家?

 


為什麼替小孩辦畫展?


因此,為維持孩子畫畫的純粹動機,並延續其創作熱情,兩家爸媽於是決定,幫孩子辦一場畫展。


開展前一晚,安安說,很期待明天的到來。因為爸媽告訴她,開幕茶會現場,將進行畫作明信片和手工皂的義賣,募得款項全數捐給「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或許,在7歲孩子的內心世界,畫展可能和在學校參加過的園遊會一樣,可以賣小東西一圓當老闆夢想吧!


到底,孩子怎麼認知這樣的畫展,爸媽沒有把握,但倒是有兩個明確的目的。


第一,藉由畫展,讓孩子們體認到,大人把她喜歡畫畫這件事「當真」,或許,日後因此更「認真」看待這個興趣。不管日後是否走上藝術學習之路,至少能讓繪畫本身,成為可以陪伴其一輩子的美好興趣。


第二,透過明信片義賣,讓在安穩環境中成長、少子浪潮下過度受寵的孩子,建立助人的公益價值觀。不過,孩子的畫作原稿,則不考慮進行販售或交易,避免因金錢因素介入,扭曲之後持續作畫,無所為而為的純粹動機。


這次畫展,對安安和媛媛兩家人來說,都是一次很特別的家庭活動經驗;從籌備到開展,爸媽始終抱著埋下一顆種子的心情,至於,日後會開出什麼樣的花朵,就看孩子自己了。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本篇文章出自第期未來Famiy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