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學校型態的幼小銜接

幼小銜接,往往是要求幼兒要適應小一的生活與學習,但問題在於,小一的生活與學習,真的適合每一個相同學齡,但生理年齡相差近一年的孩子嗎?

每年到了六、七月,身邊有即將要升小學一年級孩子的爸媽,許多人都會感到煩惱和焦慮,尤其當聽到哪間學校不教注音符號、哪個孩子已經會九九乘法、哪個家庭在幼兒園就是雙語教學的時候,更是擔心孩子會輸在起跑點上,因此從孩子畢業典禮後,就趕快幫孩子安排了正音、數學、英文等「小一先修班」,當做孩子升小一的見面禮。

也有的幼兒園,為了進行幼小銜接,在大班寒假過後,就會將桌椅、作息、課程、活動調整成和小學一年級相同,重點放在讓孩子練習乖乖坐好、專心聽課,甚至也會提供各種練習本,在園所練習不夠,還要訂立回家作業,讓孩子回家繼續練習以提升能力,並且模擬小學的課後生活。

 

大班和小一學齡的孩子怎麼教?

在重視「學業成就導向」的學校系統裡,所謂的幼小銜接,往往是要求幼兒要適應小一的生活與學習,但問題在於,小一的生活與學習,真的適合每一個相同學齡,但生理年齡相差近一年的孩子嗎?

採行「人類發展需求」的我們,以非學校型態規劃的團體實驗教育,首先將「個體差異」視為人類最珍貴的特質之一,因此我們認為:「不是要求孩子來適應教育系統,而是教育系統必須適應每個孩子」。從人類發展需求的角度來看,學齡大班到小一的孩子,在認知、情意、技能的發展相當接近,因此我們設計了「玩學班群」,提供給大班和小一學齡的孩子,可以從大量的「玩」當中,激發旺盛的好奇心、強烈的求知欲,而學習就是水到渠成的結果了。

而此年齡的孩子,開始對於「符號」產生興趣,自然會發現生活中處處都存在著符號,像是文字、數字和圖示,在語言之外做為溝通的工具,因此我們從生活中帶領孩子認識符號,在中文課從象形文字當做起點,讓孩子識字就如識圖般直接,在數學課則以遊戲和操作,讓孩子連結數感、量感與邏輯。

 

開啟孩子的學習胃口

每一個階段的發展,對孩子來說都是一項挑戰,像是一堵高牆豎立在孩子面前,身為父母和教育工作者,要先「讓孩子教我們如何教他」,理解孩子現階段的狀態、優勢與困難,接納孩子的現況;接著才是陪伴孩子搭起鷹架或樓梯,找出最適合孩子發展的方法,讓孩子順利地跨越階段的落差。而不是寄望於外在的課程或老師,或經由重覆練習讓孩子死背硬記,這樣的作法只是暫時看不見問題,但對於孩子的學習胃口,卻是嚴重的傷害呢!

每種教育型態都有適合的孩子、也有不適應的孩子,103年公布的「高級中等以下教育階段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實施條例」,讓個人、團體和機構自學不再是「體制外」,而是正式宣告台灣的教育,同時有「學校型態」與「非學校型態」並存,家長可以選擇最適合孩子的教育型態,讓孩子和自己都能更加安心的成長與發展喔!

 

洪蘭:父母能給孩子最好禮物就是培養閱讀習慣和安全感
《未來兒童》《未來兒童》給小一新鮮人最有價值的開學禮>> https://goo.gl/uERvp4

 

Photo:jeniffertn, CC Licensed.

數位編輯:吳佩珊、王信惠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