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作文,「掰」就對了?

我們希望孩子「多觀察、多思考」,卻又總是跟孩子說:「不要想那麼多!」於是,考試結束後,大部分的孩子仍然不會關心、那些掰出來的看法,就只是為了考試而寫的⋯⋯在不知不覺中,我們似乎都成了讓孩子「為考試而讀」、「為考試而寫」的推手。

文/陳品諠(小品老師)

106年國中會考落幕不久,一如往常地,「作文題目」肯定也是焦點之一,許多報導、文章紛紛提出見解、分析,什麼是重點,又該如何拿高分⋯⋯而我,也試著將這個題目拿來問小學五、六年級的孩子。

 

端午節、中秋節、過年過節的目的是什麼?

「你們知道今年國中會考作文的題目嗎?」有的點點頭,有的一臉茫然。「這樣吧!假設我們現在要寫一篇作文,題目是『在這樣的傳統習俗裡,我看見⋯⋯』,你會寫什麼?」孩子們都愣愣地搖搖頭說:「不知道。」

於是,我縮小範圍問:「說到傳統習俗,你會想到什麼?你知道哪些?」「端午節吃粽子、中秋節吃月餅、過年拿壓歲錢⋯⋯」孩子們立刻接二連三地舉起手。「很好,你們都知道!那就來說說最近剛過的『端午節』吧!」我認真的看著孩子們的眼睛說:「端午節,對你的意義是什麼?」

同樣的問題,我也問了自己。

 

寫作文不就是用「掰」的?

從小到大,吃了好多粽子、月餅、團圓飯,也知道屈原、嫦娥和年獸的故事;但是,這些節日對我來說,更值得期待的當然是「放假」啊!「端午節吃粽子」年年都有,已經成了一種理所當然,有什麼新奇?我們更在乎的是「放幾天假」、「放假要去哪裡玩」啊!

拿掉考試、拿掉級分、拿掉身份,這次的作文題目反倒讓我有機會反思自己的「無感」,而對傳統習俗幾乎無感的狀態下,要如何寫出看法?猜到了嗎?孩子們都大聲地說:「『掰』啊!」

 

學習是為了考試考高分?找回教育的本質與意義

或許,孩子還是能夠在時間內完成作文、拿到好成績、考上好學校;但,如果孩子寫出來的文字都是「掰的」、都不是發自內心的想法呢?這真的是我們想要的教育嗎?

當我們太注重是否完成、寫得如何、考試成績等「結果」,孩子們自然也會有完成就好、辭藻華麗、只讀要考的「對策」。對於教育,我們都有著美好的信念與期待,但在實際做法上似乎早已變質。

我們希望孩子「多觀察、多思考」,卻又總是跟孩子說:「不要想那麼多!」於是,考試結束後,大部分的孩子仍然不會關心、不會在乎節日的意義,更不會思考那些傳統習俗是怎麼一回事;那些掰出來的看法,就只是為了考試而寫的⋯⋯在不知不覺中,我們似乎都成了讓孩子「為考試而讀」、「為考試而寫」的推手。

 

增進孩子的好奇心、引導觀察思考,才會「真正有感、有想法」

「生活中有太多的習以為常,我們得更有意識地觀察、思考;要寫,就寫出屬於你的,真正經過腦袋思考後的看法。」我這麼對孩子們說。

於是,小學五、六年級的孩子寫下了自己的思考(原汁原味喔):

 

 

封面圖片提供:吳秭榆

內文圖片提供:陳品誼

數位編輯:吳佩珊、吳羽茜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