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教,可以讓小孩不學壞、不憂鬱?

在這個強調「外顯表現、正向優秀、競爭比較」的主流價值中,「人生失敗組」一直遭到很多挫敗和責備,沒有成就感之餘,從電玩、毒品、幫派找到成就感,雖是不對,但是可以理解的;「人生勝利組」雖然一直贏過別人,但總會有挫敗時,如果從小沒學到情緒調適,可能就因太完美的心態而憂鬱不振。

當我們不斷在比較小孩的學業成績、才藝品性時、我卻要說一個小孩只要不學壞、不憂鬱,教育就已經初步成功。

據統計自2009年到2013年,國人平均每年新增1萬餘名毒品受刑人,共計18萬5450人。台灣約5萬8千名在監犯人中,因毒品案坐牢的在監犯人竟然近2萬7千人,毒品犯已快占所有在監服刑人數的半數。這些還是被發現的,沒被發現的毒品人口就不得而知,然而這些人為什麼要去吸毒呢?我們的教育明明那麼強調反毒教育。

董氏基金會主任葉雅馨指出,13~18歲的國高中生之中,有1/4的孩子有明顯憂鬱情緒,需要專業協助。2017年4月6日發表的「民眾對憂鬱症的認知」調查中也發現,13~21歲青少年,認為自己「常常」或「總是」感到憂鬱的比例高達4成。這些小孩為什麼會憂鬱呢?我們的教育不都是要我們積極勇敢嗎?

當我們看到這些問題呈現時,可能會責備大人或小孩:明知道毒品會毒害我們一生,為何要踫毒品?為什麼不好好的面對現實勇敢承擔,要這樣憂鬱自殘?然而我卻非常同情這些吸毒和憂鬱的人們,如果有足夠的快樂,誰會去碰這種快樂但傷身的毒品,如果沒有那麼高的期望,誰會因為達不到目標而憂鬱?這兩種失落的人,其實不是壞也不是傻,他們的出現和我們的「主流價值」很有關係。

 

大家共同鑄了一個心情壓力鍋

在這個強調「外顯表現、正向優秀、競爭比較」的主流價值中,「人生失敗組」一直遭到很多挫敗和責備,沒有成就感之餘,從電玩、毒品、幫派找到成就感,雖是不對,但是可以理解的;「人生勝利組」雖然一直贏過別人,但總會有挫敗時,如果從小沒學到情緒調適,可能就因太完美的心態而憂鬱不振。不能怪政府、也不能怪大人,也不能怪小孩,問題在我們的「集體意識」,大家共同鑄了一個心情壓力鍋,說好玩一個增壓的遊戲,遊戲規則就是用外在表現來評斷一個人:學歷、才藝、品性、財富、美貌、健康…,把人不斷的排名比較定高下,至於情緒感受永遠是被忽略的,鮮少走入每一個人的內心,去問問他們心情如何?試著站在他們的角度去思考,並教導他們走出逆境重新振作的心法。

如果您認同「把自己活好就是對世界的一種貢獻」、「小孩自信樂觀才算是教育的成功」的觀念,那麼要小孩不學壞、不憂鬱,有兩個法寶可幫忙:一是給小孩足夠的愛(適性教育),二是教導他們找到他們內在的愛(覺性教育)。

 

適性教育 覺性教育 怎麼做?

第一個法寶是「適性教育」,就是要重視他們的天賦專長,幫他們找出適合他們的成功之路,不要因為未達主流的標準而否定他們,如果我們容許每個小孩適性發展,每一個小孩都非常有成功的機會,在他的天命和專長中都是天才,只可惜遇到了執著的家長,天才可能變成庸才。常常從觀察孩子的日常表現中看到他們的天賦,允許他們做各種嚐試,即使是不合大人期待的也試著接納,尤其不要他們來填補父母未完全的期望,學會放手、放心、信任他們,一個從小被這樣教育的小孩,長大會很清楚自己的路怎麼走,才不會出現讀完博士班也不知道何去何從的人。而且一個發揮天賦的小孩,因為玩自己的天賦已很開心,就不用毒品、電玩來平衡,也因為在自己的天賦中已經很有成就感,所以要憂鬱也很難。

第二個法寶是「覺性教育」,雖然我們很重視他們的特性,但是他的人生還是充滿了各種的不順心要去面對與突破,覺性教育就是幫小孩發現他們內在本有的能量,這包括覺察、承認、接納情緒,與情緒共處,與內在的連結的練習,這些覺察練習強調的是當下、內在的體驗,不是一般的思想觀念的教導,而是直接去體驗感受,如感受自己的呼吸、身體感覺、情緒反應,不同於知識觀念的「左腦」訓練,覺性教育是靈感創造力的「右腦」練習,經過一段時間練習會慢慢提昇專注力、情緒轉換力和洞察力,所以遇到挫敗時,會向內找答案,不會用毒品、電玩來逃避,遇而挫敗,憂鬱難免,但會很快走出來。

然而這「適性」和「覺性」教育如果大人不懂,也很難教給下一代,所以從大人開始來練習自我覺察更重要,消極上可避免小孩變壞和憂鬱的可能,積極可以為小孩創造一個快樂又成功的人生。


更多正念覺察的重要,請參考實踐這個教育理念的〈正念覺察辦學說明會〉說明影片

 

 

Photo:Unsplash, CC Licensed.

數位編輯:吳佩珊、吳羽茜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