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聰明,不等於不用教 3個教養提醒 給資優生家庭

縱使再怎麼天資過人,也不全然每個科目都擅長,不要給孩子不合理的高標要求、也要注意孩子的情緒管理,爸媽也許難追上孩子的聰明才智,卻能給予最珍貴的愛與陪伴。

縱使再怎麼天資過人,也不全然每個科目都擅長,不要給孩子不合理的高標要求、也要注意孩子的情緒管理,爸媽也許難追上孩子的聰明才智,卻能給予最珍貴的愛與陪伴。

 

在多數人看來,只要孩子聰明,就沒什麼好擔心,若真有煩憂,那也只是資優生父母「奢侈的煩惱」罷了。不過,臨床心理師王意中提醒,孩子再聰慧,終究還是孩子,也會有交朋友的需求,以及情緒上的困擾,且資優生通常較敏感,更容易鑽牛角尖。若父母總認為「只要成績好、一切都不是問題」,那等到察覺不對勁時,多半孩子已出現拒學、憂鬱、甚至自殘等棘手情況,屆時想處理都難。


期待家中的資優生能盡情發揮天賦,同時能活得快樂、融入社會,以下是專家的教養提醒。

1. 資優生非全能,別再有不合理期待

一般人對資優生的印象是「樣樣精通、十項全能」。但王意中說,資優分成很多種,有的孩子在特定學科領域資優,也有的屬於特殊才藝資優。縱使再怎麼天資過人,也不全然每個科目都擅長。倘若周遭親友老用不合理的高標準檢視資優生的每項表現,只會讓孩子疲憊不堪。


「資優並非績優!」他強調,家長除了要清楚認知這一點,更要適時提醒身邊親友「合理看待」孩子的表現,別說「資優生一定很會讀書」、「資優生怎麼可能不會?」這種話,以免讓他們喘不過氣。


2. IQ高不等於EQ高,情緒管理是必修課

「數學、語文資優可不等於情緒管理也資優。」王意中指出,資優生常見的七大特質中,求知慾、專注力、理解力、好發問等四項屬於知識性特質;要求完美、高度敏感、人際相處不易則屬於情緒性特質。若家長只專注於資優兒的知識性特質、傾全力幫助他們發揮天賦,而忽略孩子在情緒上可能發生的問題,無疑將迎來一場災難。
王意中強調,不管是人際互動、環境適應或壓力調適,都須透過後天訓練,建議家長將「情緒管理」列為資優孩子的必修課程。


例如親子可一同閱讀、觀賞社會情緒相關的文學、戲劇作品,並在過程中與孩子討論人際相處、兩性互動、性別認同、壓力處理等議題。也正因資優孩子學習力強、享有先天優勢,只要有父母的適度引導,很快便能掌握其中學問與「眉角」。


3. 資優生也要為人!做人基本從小紮根

蒙特梭利童園幼兒園負責人梅瑞雲觀察,資優生容易給人「自以為是」的負面印象,往往是習慣使然。因為他的聰明,讓他永遠都是大家讚賞與注目的焦點,久而久之也感覺自己光芒萬丈。


「無論智商再高,都還是得『為人』。」梅瑞雲認為,不管孩子再資優,都脫離不了群體,若徒有聰明腦袋,卻不懂得待人處世,也難在社會生存。


她強調,舉凡同理心、是非觀、人際相處等做人基本道理,都仰賴家庭或學校教育的養成,而最好的教法,就是從「做」中學。她以自家幼兒園為例,平時老師會叮嚀學生在操作完教具後,得將教具重新整理好、以方便下一個同學使用,讓孩子養成「為別人著想」的習慣。


建議家長可從生活中進行機會教育,例如搭捷運時,不用急著要孩子找位子坐,而是先請孩子觀察有無更需要座位的乘客,並協助其找到座位,讓孩子實際去幫助他人、並從中體會助人樂趣,絕對比要他們背下「助人為快樂之本」等教條更有效果。


她也提醒家長,孩子可以誇,但不要「浮誇」,最好別刻意營造出「我家孩子最棒」的氛圍,孩子就不會有「天下無敵」的錯覺而變得目中無人。

 

資優生的爸媽 ,不用樣樣懂才夠格!

常有資優生家長會問:如果本身不資優,該怎麼教孩子?
 

王意中認為,教養靠的是智慧,而非智力。也許爸媽難追上孩子的聰明才智,但肯定多了幾十年的社會、生活經驗,爸媽要有自信才是。他強調,做父母最重要的是陪伴與愛,比誰懂得多實在沒必要。


梅瑞雲也建議,面對資優生千奇百怪的提問,大人應抱持「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原則,不清楚答案時,就誠實表示「不知道」,再和孩子一起找答案就好。千萬別「不懂裝懂」,一旦被孩子發現與事實有出入,只會失信於孩子,更無法贏得敬重。


大人不只要坦承自己的極限,更要讓聰明孩子知道「世界之大,無人是萬能」。在梅瑞雲的教學經驗中,常聽到資優孩子說「這我早就會了」,然後抱怨「上課無聊」。此時她總會出道超難的題目反問:「那這題你會嗎?」孩子發現自己不懂,就會變得虛心受教。「讓孩子明白自己並非無所不能,就能慢慢學會謙虛,」她強調。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本篇文章出自第期未來Famiy雜誌

★填問卷
領$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