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假裝完美的仙女 陳綺貞:兒時父母離異,我曾經很不諒解,但現在我願意相信,父母都盡力了。

父母離異讓陳綺貞從驕縱受寵的小孩被迫瞬間成熟,所做的一切都要讓媽媽所有的犧牲值得。小時候,她以文字記錄心情、生活觀察、日常經歷;長大後,她寫歌詞,用每首歌記錄她的時光與感受。

雖說人人都愛幸福家庭,但生命中的苦難,偶爾也能轉化為心靈的養分,滋養出鮮豔的花朵。被粉絲封為「仙女」的文青歌手陳綺貞,就來自一個不完美的家庭。

陳綺貞歌聲輕柔甜膩,形象清新自然,外表與性情彷彿不食人間煙火,從不遮掩真實面貌,更不假裝完美,「名牌對我是遙不可及,從不屬於我。」她最愛T恤配牛仔褲。清爽簡單的穿著,襯托出飄逸出俗的自在氣韻。


家是一種流動的概念、一種心理狀態

「從小我就是憤青,覺得孤單,沒有電視、沒有鄰居、沒有同伴,總覺得和世界格格不入。」其實她心中對家人充滿眷戀,家,是她情感與思念的依靠。「童年時我常常搬家,幼稚園就換了六個,還會因為老師吵就溜出教室。」這種流浪般的生活,衍化成她不重視物質的出塵氣質與簡樸個性。

「我認為家是一個流動的概念,是一種心理狀態。」陳綺貞坦言對家庭概念模糊,「因為過去我的家很破碎,加上我青春期常在外婆家和學校宿舍遊蕩,或在朋友家流浪,長大後又經常出國工作到處飛,我必須告訴自己,自己才是自己的家,才能夠堅強。」

她從小就是個奇怪的小孩,自認到現在還是很奇怪。小時候天還沒亮,她會一個人默默坐在唱機前,專注地聽音樂。「我媽常說這孩子實在好怪。」她童年唯一寄託就是看書,第一本沉迷的書是《魯賓遜漂流記》,常幻想自己浪漫的獨自生活在荒島。

 

陳綺貞的爸爸是業餘鼓手,媽媽擅長鋼琴,「3歲時媽媽就讓我學鋼琴。」她與弟弟從小學鋼琴、書法、作文、英文、心算、跆拳道,7歲考上名校台北市敦化國小音樂班,還是少數家裡有鋼琴的小孩。「我每天練很長時間的鋼琴,樂器陪伴我消磨時光。」孤單的日子裡,只有音樂陪伴她。

小學三年級時,有一天媽媽突然收拾東西要搬家,「因為爸媽離婚了。」她與媽媽、弟弟相依為命,母子三人住在頂樓四樓。原本是無憂無慮家庭主婦的媽媽,一肩扛起家計,白天當會計,晚上教鋼琴。「媽媽是務實的人,她總是說,只要每個月賺的錢夠付房租,生活平順,不要有多出來的負擔就足夠了。」她曾好奇媽媽為什麼要活得這麼累?「媽媽說,寧可現在辛苦,也不要以後後悔。」

 

從驕縱受寵的小孩被迫瞬間成熟

雖然生活艱辛,但媽媽省吃儉用讓她繼續學鋼琴、讀敦化國小音樂班。「可是媽媽會說,每個月音樂班學費跟房租一樣貴,這讓我的壓力很大。」擔心債主到家裡討債搬東西,有段時間媽媽把鋼琴寄放在外婆家。沒有鋼琴的小綺貞並未因此暫停練習,她拿白紙畫下鋼琴鍵,直接用手指在紙鋼琴飛躍,徜徉在腦海中的旋律世界。

「我從驕縱受寵的小孩被迫瞬間成熟,長大成為媽媽的朋友,所做的一切都要讓媽媽所有的犧牲值得。」單親的孩子早熟,為了不增加媽媽負擔,她當起小大人,學著用大人的方式思考,「用各種方式回報媽媽的犧牲」計算日常生活開銷,整理家務,照顧弟弟。

 

陳綺貞回憶:「我是個比較自閉的小孩,因為住得遠,爸媽又離婚。同學多半都是住在學校附近,音樂班的學生又特別富裕。很多同學每天都有人送便當、接送,生日時,甚至是租車載全班去他家。而我卻是全班唯一用二手樂器的,小喇叭還掉漆。」

當時她每天搭兩小時公車從三重到敦化國小上下學,捨不得花錢,她等一輛輛冷氣車開過去,選擇坐沒冷氣的公車,「因為有沒有冷氣差5元。」午餐就瞞著媽媽去福利社買泡麵或亂吃,「我瘦得像竹竿,很可怕。」

她回憶小學6年碰到便服日,同學打扮得像公主般亮麗可愛,她卻只能穿著制服上學。因為捨不得媽媽多花錢,她不敢說學校要換新的體育制服,結果全班只有她穿著舊體育服,還被老師當著全班同學說:「要不要全班湊錢買給你?」

 

在叛逆與大人期望間,尋找平衡點

陳綺貞的媽媽因為家裡窮,被賣到別人家當養女,「媽媽很乖巧,從來不敢多做要求。」她看瘦弱的媽媽賺錢很辛苦,為孩子嚐盡苦頭,讓她不忍心對媽媽叛逆。「我沒有任性的機會,要成為弟弟的榜樣。我一直想壞,但是又忍住不敢使壞。」她回想起來,「我的國中生活一直在叛逆與符合大人期望之間,尋找一個平衡點,」她笑說,「也許我的作品多少都有陽奉陰違的色彩。」

有一段時間陳綺貞都很晚才回家,媽媽以為她貪玩。「我心中滿是委屈,因為我並不想回家,那時有一位幸運的男士能常常陪伴她。」其實陳綺貞是害怕媽媽被新男友追走,但她不敢、也不肯說出晚歸的原因。她坦言,這是她人生第一次強烈嫉妒一個人。「辛苦我可以忍,可是媽媽不能被搶走!」於是她開始寫筆記本,把內心的憤怒、恐懼與不安等各種情緒,都化成文字書寫出來。

「父母離婚後,我感覺快要失去我人生中最後的依靠,嫉妒加上無法言喻的孤單,我成了沒有需要絕不開口講話的小孩,只在我的筆記本裡暴走,把所有的憤怒都寫出來。徹底的把恐懼、未知的想像、與無法形容的不安,都用僅知的字句寫下,成了一本傷心的小書。」小綺貞在她的小書裡,用簡單的文字表達出滿滿的悲傷與恐懼的心情。

為了了解生悶氣不說話的女兒,媽媽偷偷翻看了她的筆記本,沒多久,那位溫柔體貼的男士就再也沒有出現了。「那是我第一次知道,寫在紙上的字,這麼厲害、這麼可怕,但那也是我最後一次讓自己毫無顧忌的寫了。」


寫歌記錄她的時光與感受

「寫歌是瞬間發生的事,生活中許多觀察、經歷,被收納在寫歌的瞬間。」小時候,陳綺貞以文字記錄心情、生活觀察、日常經歷;長大後,她寫歌詞,用每首歌記錄她的時光與感受。「每一首歌都標記了一段時光跟一種感受,於是這些歌變成我生命的一部分,它們提供我索引,讓我知道過往的我,是什麼原因我勇敢飛翔,而又是什麼原因我連走到巷口的力氣都沒有。」

「每個人的價值都不需要別人核准,你不需要經過別人的審判,才能繼續走自己的路,」陳綺貞認為,「人與人之間珍貴的差異,讓我們有彼此理解的需要。」創作讓她得到解放,「不是唯有精神上的事物才是一切的最高原則,不要辜負自己的生活,是你能給自己很大的一份禮物。」

 

生命中的外婆和爸爸

外婆是陳綺貞生命中另一個重要的家人。「小時候有一段時間跟外婆住,外婆很酷,她不會在意我的成績、交友,過著一種自由自在、沒有規範的人生。」半夜12點外婆肚子餓了,還會叫念國中的她去買鹹酥雞。

雖然媽媽是外婆的養女,但無私的外婆對母女倆關愛有加。外婆給了陳綺貞許多第一次:第一次出國,是外婆帶出去玩;第一台相機,是外婆送的;第一把吉他,是外婆買的。「這把吉他的樣子不給人既定印象,線條柔和卻色彩燦爛,樣子雖然不粗獷卻也有瘋狂的潛能,和我很像。 」這把吉他,更陪著陳綺貞旅行許多地方。

至於爸爸,「父親這個詞對我很陌生,到現在我都還在學。」小時候的她替代了父親的角色,養成她喜歡照顧大家的習慣。「我曾經很不諒解父親,但現在我願意相信,父母都盡力了。」

 

女兒幫媽媽圓夢

陳綺貞形容媽媽是個「虎媽」。媽媽很擔心她進入演藝圈當歌手,但她認為「女兒不是媽媽的延伸,不該繼承媽媽未完成的夢想。」花了很多年,母女倆才擁有獨立的自我。她很感謝媽媽,從大學當家教領到第一筆收入6000元開始,就將自己的錢全交給媽媽。「我覺得媽媽為我犧牲很多,我希望她不要再為誰犧牲了,可以擁有自己的人生。」

「媽媽平實深刻的愛,是我最大的依靠。」現在母女倆相處像姊妹,她常在晚飯後散步到媽媽家,陪媽媽聊天、看電視,再獨自走回家。有次媽媽陪她走回家,母女倆隔著馬路揮手道別,但她不喜歡這種離別的感覺。她在《別送我回家》寫給媽媽:「我不喜歡你送我回家,不喜歡你目送的眼光。」

「能讓媽媽做自己想做的事,就已是圓夢。」陳綺貞無意間知道媽媽從初中就很喜歡書法與山水畫,她隔天立刻帶媽媽買文具。「對於媽媽的夢想,我就是鼓勵她,像小時候她鼓勵我一樣。」但處女座的媽媽考慮太多,一直遲遲沒有行動,直到陳綺貞認識書法家董陽孜老師,忍不住代替媽媽請教書法竅門,隔幾天媽媽就完成作品,還找老師上課。

媽媽現在每天忙著上課、交朋友,「能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生活,就是媽媽的最大夢想。」她能夠回報母親的,就是盡可能照顧好身體,不做讓媽媽難過的事。「也許看著我與弟弟長大,獨立生活,健康快樂,就是她最大的夢想。」

 


陳綺貞小檔案

政大哲學系畢業,大學期間開始參與民歌比賽,發表自己作品,在餐廳駐唱。曾獲1996年第十二屆木船民歌比賽第一名;娛樂十大華語音樂專輯及中華音樂人交流協會2000年十大優良專輯; 2002年,「吉他手」獲得華語流行樂傳媒大獎十佳專輯 、最佳女藝人;第18屆全球華語榜中榜,獲得(港台)最佳女歌手、最佳創作歌手(女)。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本篇文章出自第期未來Famiy雜誌

延伸閱讀

回到
本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