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野保護協會親子團 親子在自然中成長, 協助孩子獨立出去

荒野的親子教育結合生態、生命與生活三個面向,引導親子從自然世界的觀察中獲得生命的啟發,同時蘊含了許多對整體大環境的思惟與內涵。

荒野的親子教育結合生態、生命與生活三個面向,引導親子從自然世界的觀察中獲得生命的啟發,同時蘊含了許多對整體大環境的思惟與內涵。

在台灣,有一群爸媽選擇加入荒野保護協會的親子團,陪伴孩子在大自然中成長,一路走來就是三年、五年、甚至十年,看見自己的孩子、別人的孩子,從懵懂倚賴到成熟獨立,也看見父母跟隨孩子一起成長的美好,以及用整個大家庭教育孩子的力量。


結合生態、生命與生活三面向的親子教育

創辦於2001年的荒野親子團,十多年來的成長速度驚人,除了已發展為「四團一會」的架構外,目前全國共有84個親子團,包含24個小蟻團、27個炫蜂團、21個奔鹿團、12個翔鷹團,同時還有27個育成會,約1727個家庭、2436位孩子及2858位家長參與環境守護。


伴隨著各地親子團的蓬勃發展,荒野保護協會的親子教育委員會也陸續發展成親子團總團、北中南區總團等二級服務組織,轄設團務發展、教育訓練、教材研發、資訊平台、財務管理等五個功能幕僚組,以志工自治方式提供服務及協助。


荒野親子團創團總團長林耀國指出,荒野的親子教育結合「生態」、「生命」與「生活」三個面向,是一種深層且可行的開創性環境教育模式,引導親子從自然世界的觀察中獲得生命的啟發,同時蘊含了許多對整體大環境的思惟與內涵。


「少一點物質,多一點陪伴」是林耀國經常給現代父母的建議。家長不能把親子團當成「自然才藝班」,將孩子送來後就離開,而必須加入育成會,認養導引員、攝影官、行政聯絡、交通安排或器材準備等工作,實際支援各分團的運作發展,也會有適合自己的成長活動。


除了由家長組成的育成會外,兒童的團隊以3年為單位,依不同年紀分成四個分團,擁有自主權與適合其年齡層的活動理念及內容,可以清楚看見孩子在自然環境中學習獨立的成長軌跡。


1.體驗與發展的小蟻團(幼兒園大班~小二):營造親近自然、探索自然、喜愛自然的環境空間,培養孩子的適應力和社群能力;


2.感受與分享的炫蜂團(三~五年級):建立全面的自然生態概念,注重好奇心的激發、訓練孩子跨領域的知識運用、探索及多元認識自己;


3.探索與思考的奔鹿團(六~八年級):運用在炫蜂團階段所建立的基礎,進行生態棲地的深入調查、討論與分享,注重團隊合作、主動探索知識、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4.關懷與行動的翔鷹團(九~十一年級):成為獨立思考又能群體合作的人,為改善環境付出關懷與行動力。
「孩子為圓心、大人為圓周」的教養法


「孩子從小蟻到翔鷹的蛻變過程,猶如毛蟲長大變成蝴蝶,」荒野親子團全國總團長鄭弘杰形容,荒野的親子教育是出於生物本能的教養,孩子為圓心、大人為圓周,當孩子年幼時要蹲下來、有需求立即滿足;隨著孩子長大些,就要往後退、給孩子探索的機會,最後逐漸變成陪伴的教練,以及行動的指導員。


鄭弘杰談到,荒野親子團的導引員具有兩種意義:一是體制上的導引員,在每個月1~2次的團集會中帶領孩子進行活動;一是父母都是導引員,有更多的時間實際貼近、陪伴孩子,「近年來親子團開始調整活動設計,希望落實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導引員角色。」


各分團的活動設計,強調先有「引導」,再進行活動,然後拋「問題」、思考、討論,加以內化、整理。


育成會也要與蟻蜂鹿鷹的活動連結,同時解構這些活動的操作,「父母即可根據活動的共同記憶,進行日常的機會教育。」鄭弘杰說。

 

荒野親子團領先全球的運作模式


創新之處

●    荒野的親子教育採「易子而教」,猶如部落教育概念,加以「事不關己,關己則亂」,此舉讓父母和子女可以看到其他的小孩及大人,在帶領孩子的過程中有更寬廣多元的視野,激盪出不一樣的火花。


●    從小蟻、炫蜂、奔鹿到翔鷹團都是混齡學習,年紀較大的孩子甚至可以設計活動,協助引導年紀較小的孩子來操作完成,不同分團也會進行經驗的分享交流。


●    親子共學成長也是一大創新特色,尤其自然環境教育有很多新的議題,如綠活圖、無痕山林、淨灘、溼地保育等,大人也需要好好思考學習。

主要效益
●   不同於學校的教育體制,荒野親子團更能包容、接納不同特質的孩子,在易子而教、混齡學習的情境下,孩子得以發揮自身的優勢能力,獲得肯定自己的機會,而在環境守護行動上也有不平凡的展現。


影響力

●   親子團發展出完整的「四團一會」架構,並且成長快速,全國計有84個親子團、27個育成會,稱得上是父母陪伴孩子成長的典範,影響力持續擴大中。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本篇文章出自第期未來Famiy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