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開關係勒索陷阱,才能建構家庭「無條件的愛」的堡壘

華人文化中重視關係連結,但較少直白表達,較多迂迴,若能將眼光從對方身上移開,看進自己的脆弱及渴望歸屬,自己照顧這個渴望,對於關係,我們或許可說已經撿拾起照顧自己的責任,也為停下索求的循環盡一份心力。

什麼是關係勒索

關係勒索的本質帶著特定目的,只是為了達到目的而運用關係“剝奪”作為工具,如果清楚目的,我們較易覺知並非只能運用關係剝奪來處理?可以思考更多選擇,能夠挪動到透過學習增強、透過關係“連結”、透過承擔自然結果…還有許多方式,都能達到同樣的目的。

關係剝奪和連結的本質是不同的,前者觸動了我們原初害怕被拋棄的敏感神經,後者則是帶著關係的方向與價值,二者之間有時帶點模糊的操作,端看說者的情緒想法,以及執行的方向價值。

如果可以,我們期望自己選擇做或不做什麼時,可以盡量不是因為害怕關係斷裂,而是因著這樣可以讓關係,讓彼此更好的方向前進。

以“家人”和"客人"的引導為例,我們會教孩子“家人”關係連結的行為和本質,也會帶孩子分辨"客人"合宜禮貌的界線,如果想要以關係連結和界線分辨為工具去達到目的,可以這麼說,「不行喔!妳得收拾,因為妳是這個家的一份子,只為了不想收然後想在這裡“扮演”客人,不想當家人,客人接下來要去哪裡?要跟誰抱抱?這樣不好吧!」…或者重點放在討論家人和客人的行為而不是著眼於關係的討論,只要多加一句,意思就會不同:「妳要當家人還是客人?那媽媽可不可以也像客人一樣這樣做...?」(常常討論行為是父母的本意,但語句的陳述不夠精準,反而不小心就傷害了彼此的關係)。

如果沒有那麼多情緒的糾纏,這些言語我想就是觸動敏感神經,又解釋不清楚的誤用吧!

真正難纏無法改變的勒索,是有一種時候,當對方陷入滿滿的情緒,或帶著利己的目的,用攻擊或剝奪別人去照顧自己的情緒,為了自己的利益而丟擲情緒或剝奪關係,那就是比較混亂的索求,我猜我們也多少遭遇過。

 

害怕關係破裂而先把關係斷絕,是常見的關係勒索

病榻上的老阿嬤對著回娘家的老媽媽抱怨,『我已經是廢人了,沒人要也沒人關心,妳們只把我丟在家裡,外傭不會顧我,妳們不在乎我,算了,我盼著自己早點死…。』

說話的阿嬤感覺被子女丟下,想要子女常伴身邊,聽話的老媽媽無奈回憶從小如何賺錢貼補家用,如何被忽略的長大,現在只不過晚了一週回家,怎麼還是擺脫不了指控,好像怎麼做永遠不夠,老媽媽更想躲遠遠的,只是提到病榻上的阿嬤,心裡就滿是不安、愧疚和傷痛。

老媽媽過幾天對著女兒生氣,『好,妳都對,錯的都是我,妳嫁出去了,都不要回來沒關係,反正我自己來來去去,一個人也很習慣了,妳們就讓我一個人就好…。』

說話的媽媽覺得被女兒否定,感覺不到自己的價值,渴望從女兒的眼中看到一個值得肯定的自己。聽話的女兒也氣,覺得老是莫名陷入妳丟掉我或我拋棄妳的歹戲,忿忿離去之後,既無奈又帶著罪惡感,好像自己不該如此對待母親,但又不甘在母親眼裡的存在就是為了配合她的想像在演戲,怎麼總是不能真實的做自己。

女兒回家又對著孩子糾結,『妳只會氣媽媽管妳,讓妳自己選擇又亂七八糟,隨便妳了,反正妳長大了,自己要去哪裡隨便妳,後果自己負責,我當作沒有生下妳!』

說話的女兒因為小孩不聽話而惱怒,害怕破碎而先將關係斷絕,也許是想要在支配干預的過程中感覺自己世界的完整。小孩呢?就是覺得莫名奇妙,媽媽不是中年危機就是更年期,怎麼選個科系都會勾起媽媽這麼嚴重的焦慮?

我們不確定會不會有一天,孩子也傳承類似的心情,類似的話語,但可預測的是即使我們在夠好的家庭中長大,偶爾還是會浮現困惑,「我到底有沒有被真實無條件的愛過?」

如果知覺自己心底的渴望,或許容易停下循環吧!華人文化中重視關係連結,但較少直白表達,較多迂迴,若能將眼光從對方身上移開,看進自己的脆弱及渴望歸屬,自己照顧這個渴望,對於關係,我們或許可說已經撿拾起照顧自己的責任,也為停下索求的循環盡一份心力。

畢竟,我們從來沒有真心想要離開。

我們本質上操作關係不允許對方離開,也許因為我們某部分的心,其實還沒長大,要別人幫著處理消化。常用勒索的人也常被自己的情緒和語言困住,那種想乾脆把妳推開又遲疑不要妳走的感覺,動彈不得了只能丟擲給他人,她的潛意識正在傳遞“我被卡住”的感覺。當你也進退維谷時,你就會明白老媽媽是如何的受苦…。而後如果感受紊亂疲憊,但最終仍不離開,或離開了再回來,你就已是在幫著消化媽媽的苦了~。

為什麼我們之間總是一遍一遍的循環,無法跳脫?或許,即使無法直白表達,甚至還會死不承認,但我們的心…總能“自動化”的回頭安撫著怒氣底下的在乎,回應推開背後的想要抓住…。最後,老媽媽還是會回去安撫老阿嬤,女兒也還是會和老媽媽和好,小孩仍然撒嬌要媽媽幫忙收拾殘局…,一次一次,生生不息,用自己還可以承受的方式,成就這迂迴但累人的美麗…。

也許有一天,我們可以跳脫,能夠看見對方索求底下的脆弱,也在其他經驗的修煉與分辨中長出較完整的自信與界線,我們不會那麼快對號入座,可以直視對方的需要,「我知道你想要我多回來(聽你的…),就不要一直趕我走(否定我)。」或者用自保取代攻擊,「你知道我沒有要離開,我當作那些話你沒說過。」...又或是單純的說,「抱歉啦!我實在不懂妳要我怎麼做。」

再不濟,如果真覺被勒索,至少理解她在和自己的幻想打架。請早上唸十遍,「她不是針對我,她不是針對我,她不是針對我…」晚上十遍,「她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她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

我想,如果能夠安撫自己,也就進入心底的安全堡壘,至少停止向下傳遞。

 

※更多您可能感興趣的相關文章...

一句「我這都是為你好」只會造成子女怨懟你的錯誤管教

用鼓勵教導孩子!孩子是否成功,取決於父母教導的技巧與參與!

 

 

Photo:Carolin Hernandez, CC Licensed.

數位編輯:吳羽茜、吳佩珊(2018.12.12更新)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