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成就了你?還是摧毀了你?

教育家葉聖陶說:「教育是什麼?就單方面講,只須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如果孩子能養成閱讀的習慣、思考的習慣,我們是不是就不必太擔心了呢?如果孩子有幫忙做家事的習慣、分享的習慣,是不是一種幸福呢?

文/陳品諠(小品老師)

「很麻煩!」「悶熱不透氣!」「規定這麼多幹嘛?」民國八十六年,台灣法令規定騎機車必須戴安全帽時,民怨四起、人人批評;二十年後的今天,我們都認同「戴安全帽」的重要性,甚至不戴還不太自在呢!那麼,當年為什麼會引起這麼大的反彈?

因為「習慣」,習慣坐上機車就騎走、習慣涼爽的風、習慣沒有安全帽,當這些習慣突然被迫改變,思維模式便無法或來不及調整了。 


固定的思維及反應,也許已在不知不覺中,框住了你我的生活

「現在,我要點人上台自我介紹。」你猜到國中生的反應了嗎?除了面目猙獰、怨聲四起外,還有看不見的思維運作。我停頓了一下,說:「你們剛剛一定在想『拜託不要點到我』、『應該不會這麼衰』、『快把眼神移開,不要看老師』,對吧?」孩子們都笑了,尷尬地點點頭。我並不會讀心術,但我知道這些反應都出自於「習慣」,孩子們早已習慣逃避、習慣不勇敢,下意識地,就有了這樣的想法及反應。

習慣如同「自動導航」系統,讓我們在可預測的事物上逐漸減少注意力,不自覺地做出決定。像是早晨習慣性地按掉鬧鐘、再小睡片刻;明明已經下定決心不能再遲到,還是習慣在壓線的時間出門;習慣到了考試前才拚命地讀,考差後再悔不當初⋯⋯當然,並非所有習慣都是不好的,卻也有部分存在潛意識裡的習慣,已不知不覺啃蝕著生活。


你也有這樣的經驗嗎?也許,問題就出在「習慣」

走上火車、坐下後,接著就從包包裡拿出手機來滑;工作一天回到家,倒在沙發後,接著就把手機拿出來滑;排隊等候、吃飯、休息時、睡覺前⋯⋯總是忍不住拿出手機來滑,看看臉書、看看Line,也沒有什麼特別的事,就是下意識地想滑手機,就是一種習慣。

如果,我們把「手機」全都換成「書」呢?我想大家都會同意這是件好事,比滑手機好,尤其對象換成孩子,那再好不過了!那麼,你能夠理解孩子為什麼會離不開手機了吧?


意識,然後正視,才有機會改變

「習慣」是養成的,可以很好,也可以很壞,關鍵在於我們有沒有「意識」。

意識到滑手機佔用了太多時間後,我開始有意識地強迫自己閱讀:床頭邊放一本書,睡前一定要讀一些再睡。剛開始,我總會多看一眼同樣擺在桌上的手機,然後眼睛一閉、心一橫,趕緊拿起書、連忙翻開,就是要刻意避開手機強烈的吸引光波。

就這樣,每天一次又一次地反覆後,「每天閱讀」竟真的成了習慣!現在,我終於能懂為何會「一日不讀書,便覺面目可憎」了。但也別小看強大的手機魅力,已經有不少次,輕易地就摧毀了好不容易建立的習慣。


習慣,要靠習慣征服

教育家葉聖陶說:「教育是什麼?就單方面講,只須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如果孩子能養成閱讀的習慣、思考的習慣,我們是不是就不必太擔心了呢?如果孩子有幫忙做家事的習慣、分享的習慣,是不是一種幸福呢?

我們常聽到:「壞習慣很難改!」不如換個方式思考,並非「改掉」,而是「養成另一個好習慣」。例如早上習慣賴床,那就養成準時起床的習慣;總是會遲到,那就養成提早出門的習慣;常常臨時抱佛腳,那就養成每天讀一點書的習慣⋯⋯有些好習慣,是需要刻意培養的,剛開始的時候並不容易,但只要能夠「堅持」,好習慣就能征服壞習慣,而且,一但成了習慣,你就會不知不覺地重複著這些好習慣,一點也不會覺得麻煩。

培根說:「習慣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他可以主宰人生。」知道了「習慣」的重要性與影響力後,我們才有機會理解孩子的思維與常有的舉動,再進一步協助孩子培養好習慣,當然,如果能「一起」建立好習慣,效果肯定加倍!

圖片提供: 吳秭榆
數位編輯:吳羽茜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